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陕西洋县通报“政府院内群众抱干部腿” ·  2 天前  
KnowYourself  ·  这件事情没想清楚,再相爱也不建议结婚 ·  3 天前  
纯银V  ·  去年双 11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新冠疫情是否会吹响迈向新时代的号角?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0-02-20 20:19

正文



导火索:2020年,新冠疫情



2020年,我们与一场席卷全国的新冠疫情不期而遇。
为了阻止病毒的传播,中国经济仿佛按下了暂停键。人员隔离,工厂停工,餐馆歇业,交通停摆,众志成城,英勇抵抗这场天灾。
在这场史诗般的战役中,我们暴露了许多问题,承受了严峻的考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疫情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以亿万计,直接和间接影响拖累了中国全年经济增长率,可能要比19年下探1个点到5%左右。
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没有挺过这场严寒的考验,永远地倒在2020年早春。
然而,“风险与机遇同在,挑战与发展共存”。 在这场危机中,我们也看到一些行业出现了巨大的发展红利。

以钉钉为代表的线上协同办公工具,获得了爆发式增长, 甚至因为被很多中小学指定为线上授课工具,而遭到众多心存怨言的中小学生的“一星差评”攻势。在小学生的人民战争面前,钉钉跪地叫“爸爸 求饶,引发全网话题。 除此之外,生鲜新零售、线上教育平台、线上娱乐等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兴经济形态,都获得了显著提升。


这些变化到底是暂时的,还是会产生长期影响?

中国经济在疫情打击之下会一蹶不振,还是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获得长期发展的新动能?

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和消费方式,是否会因为这场疫情,迎来关键性的改变?


困局: 生产力瓶颈成为世界动荡之源


如果我们把关注的目光从国内疫情移开,打量这个世界,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面临的问题比这场疫情更加严重。全球经济正面临痛苦的阶段性发展瓶颈,全球进入存量博弈,这是最近几年来世界局势越来越动荡的总根源。
(参见: 为什么阿里华为都在说钱越来越难挣?因为世界秩序正在崩溃……

另一方面,我们正处于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到个性化服务转变的前夜。其实我们已经可以预见到未来的方方面面。 如果迈过这个关口,我们又会迎来相当长期的欣欣向荣的增长阶段。
但想到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

正像历史上的那些重大产业革命一样,越是重大的经济范式革命关口,突破起来越困难。

因为需要跨越非连续性鸿沟。



明明我们意识到鸿沟就在那里,但是由于现有利益结构已经根深蒂固,要跨越鸿沟就意味着放弃现成的利益,追求不确定的未来。 人类骨子里贪图现实利益,畏惧不确定性风险的天性,导致了这关键一步极难迈出。
古语云“不破不立”,因为我们没有勇气打破手中的坛坛罐罐,也就没有办法去立。中国在农业时代引领全球,却没有能够迈向工业时代,就是被过去成功带来的利益束缚住了,也成为中国近代衰落的根源。
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英国,之所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后于主要竞争对手德国和美国,就是因为它拥有太多蒸汽机相关产业的资产,明明看到电气化代表未来,但就是无法抛弃现有的蒸汽机相关资产,坚决转向电气化。 不像美国和德国从零开始,反而能够轻装上阵,实现反超。
更要命的是,本次范式转变比以往历次都要更加彻底,因此难度更大。

十八世纪以来的三次产业革命,本质上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都是生产力范式的变革。
本次产业革命,则是从生产力革命转向服务力革命,是更为底层的范式变革。

什么是服务力革命?我相信你头脑里产生了巨大的问号。这是我新造的一个词语,下面详细解释一下。
我们习惯于将经济结构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其中第一产业代表农业生产,第二产业代表工业生产,第三产业代表服务。 前三次产业革命都是生产力革命,主要发生在工业领域,因此也被称为工业革命。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我们是先有第一产业,再有第二产业,然后发展出第三产业,发达国家因为已经历过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代,所以服务业高度发达,GDP占比最高。

在上述观点中,我们不知不觉地采用了供给侧视角。
如果从需求侧视角看,用户需要的始终是满足他多样化需求的服务, 我们将这种针对人的具体需求提供服务的能力称为服务力。
所谓产品,只是承载服务的一种载体,是构成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

比如,老王买一个锤子,拥有这个锤子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在墙上钉个钉子。
而钉钉子又是为了挂画,挂画是为了让他的房间看起来更漂亮。当然,让房间更漂亮可能也不是最终目的,可能是为了他漂亮的女邻居来他家串门时,认为他有品位。但不管怎么说, 他买锤子这一行为的背后,真正需要的是让他的房间变得更漂亮的服务。 但是限于经济条件,他只能采取购买产品+自助服务的方式,实现这种服务。

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代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 因此在工业革命之前,只有贵族能享受个性化服务。
产业革命的本质,就是将原先少部分人享受的奢侈品,变成大多数人能承受的消费品。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拆分出制造业,通过大规模生产标准化商品,实现供给能力大幅提升。 但是这种提升是以牺牲用户个性化需求为代价。
换句话说,我们是通过降低自身要求的标准,来适应蹒跚前进的生产力。 但是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穷人来说,能享受到这些就已经幸福得冒泡了,还要啥自行车啊!

当年贵族享受的服装服务,是手艺精湛的裁缝贴身测量,定制化裁剪制作的高级定制成衣。
工业革命确实让服装的成本大幅下降,但我们只能购买固定的服装版型,固定的几个尺码,真正的个性化定制时装的价格仍然高高在上,对于大多数来说依然是奢侈品。
我们在工业时代所进行的绝大多数努力,都是如何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提升供给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

随着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快速走向全面工业化,这场提升生产力的竞赛走到了终点,在已被开发的市场范围,都面临供过于求的困境。
作为全球生产中心的中国,则面临产能过剩带来的巨大政治经济压力,实质上也成为全球压力中心。

要知道,这种压力在一百年前曾经引发过世界大战!
中国过去几年一直高喊产能过剩,到处嚷嚷着去产能。去产能的背后,中国社会表面稳定之下矛盾的暗流汹涌,如同地下埋着一座火山。
去产能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并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案。 就好比一个人长高长大变强壮了,衣服穿不上,就把身上的肉削掉来适应这件衣服。
更好的解决方案,显然是把“市场需求”这件衣服变大,让它能适应蓬勃发展的产能。
因此,这种供需失衡产生的巨大压力,使得中国一方面大力发展“一带一路”,开发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另一方面攀升产业链,与占据高端市场的欧美公司竞争。

这已成为中国解决过剩产能问题的国家级战略。

但是,从问题本质上说,这仍然只是治标不治本,把问题爆发的时间向后推迟而已。等到了市场开发到临界点后问题还是会爆发,而且到时候会爆发得更加猛烈。



曙光: 从生产力革命到服务力革命
为了真正解决这一个问题,我们要进一步追问问题的本质。
供需真的失衡了吗?
其实并不是绝对的供需失衡,而是一种结构性的相对失衡。
我们可以观察到,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提高,消费升级的呼声日渐高涨,这就是所谓的消费升级。
所谓消费升级,并不一定是追求高价,而是不再满足于抹杀个性的标准化商品,追求个性化需求满足;不再满足于基础的功能性满足,而是追求更加进阶的心理和情感表达。
因此我们看到如下充满矛盾的场景:
一方面国内库存积压,大量商品滞销;
另一方面海淘消费旺盛,中国消费者全球买买买。
一方面,面向大众的标准化大路货,让人们提不起消费兴致;
另一方面,面向小众特定人群的定制化、IP化产品和服务供不应求,引发抢购风潮。
比如最近两年风靡的泡泡玛特,以激发人们猎奇和收集心理的盲盒为卖点,获得显著成功。
此外,还有二次元衍生品的繁荣,国潮消费的兴起,各种“网红”商品一夜而红,都是暗流汹涌的历史大潮表面,泛起的几朵浪花。
这些浪花都表明,人们的需求还远没有得到满足。 人们以前是迫于技术限制,通过降低需求的标准,来适应有限的生产力。 人类已经在发展生产力这条路上狂奔了几百年,早已忘了我们真正的需求,从来都是满足个性需求的定制化服务。
发展服务力,才是人类真正的需求!
这里所说的服务力,不是我们惯常所理解的服务业,而是包含了更高级生产体系的高维服务力,是融合了用户视角沉浸、用户场景分析、网络化用户共创、定制化敏捷柔性生产和物流,全维度用户体验的产品与服务无缝融合的定制化服务!
引爆服务力革命,生产资料在线化只是最起码的要求,最关键的是形成包含用户网络、生产资料网络、研发设计网络、物流网络在内的复杂共创网络,以及支撑这一切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技术平台,使得用户需求能够被精确地洞察,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价值焦点,围绕价值焦点设计出服务方案及相应的承载物。根据上述设计方案,在社会化的生产资料网络中调集相应资源完成生产,然后再由物流网络汇聚到用户场景中提供服务。



以上概念太抽象,下面举个具体的例子。

有个住在北京的小白领小明,和几个朋友去西双版纳旅游,拍到了一种罕见的蝴蝶的三维图像。 在旅游过程中他与小兰陷入爱河,成为恋人。他想根据这个蝴蝶图像以及他女友小兰的轮廓形象,设计一种别致的发卡,纪念两个人的恋情,并且将其作为半个月后女友的生日礼物。

他把这个创意通过5G网络上传到云端后,得到了AI设计师的响应,迅速生成若干成品的三维设计图。 小明指定一款后,继续进行他的旅程。

平台以精确到单体机器的颗粒度,设计原材料物流方案,配送到相应的数控机,与其他许许多多订单聚合在一起,以数控的方式批量完成个性化生产,然后再打包形成包裹,按照小明的要求,通过无人机直接在生日party现场送到小明手里。 Party现场被拍下来,在短视频平台上展示。

许多人纷纷对这个发卡点赞,并提出了改进意见以及购买意愿。 人类设计师在AI助手的协助下,迅速提升了发卡设计的水准,并生成虚拟三维的产品展示。 各个用户拍下后,分别提出个性化定制需求,甚至有人将这个创意改成项链,有人作为房间的装饰品,有人则改为台灯的设计,然后又驱动生产和物流网络,形成一系列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以上描述的情景,只是无数可能性中的一种,而且远未到终局。 华为所说的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意味着这个智能世界是像生物体一样不断演化。 未来的供给复杂网络不再是通过生产计划、指令实现的,而是在现实互动中不断演化。

这如同科幻一般的过程还要高效低成本,让大多数人能承受得起,才能成为席卷一切的产业革命。 这就需要整个供给侧打破如今刚性机械的结构,变成如同无数生物体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以用户需求为动力,在复杂交互中不断重组、进化、升维。至于将来到底会进化什么样子,我们根本无法完全想象。
正如电气化革命爆发之后,原本流行的蒸汽机迅速退出历史舞台,当服务力革命爆发之后,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大生产将迅速被扫地出局。

题: 现实面临的巨大阻碍
工业革命,解决了供给效率的问题; 已经接近尾声的消费互联网革命,解决了供给与需求连接的效率问题; 接下来的产业产业互联网,本质上就是要将已经过剩的生产力转化为服务力。
谁能占领服务力革命的先机,谁就成为未来的宠儿,无论是微观层面的商业竞争,还是宏观层面的中美博弈,乃至世界秩序的重建,都是服务力革命的副产品而已。
得服务力者,得天下!
中国的决策层显然已经看到了服务力革命的重要性,2019年11月15日,国家发改委网站上公 布了一条消息,题目是《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形成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质量卓越、带动效应突出的深度融合发展企业、平台和示范区,企业生产性服务投入逐步提高,产业生态不断完善,两业融合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