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硕士博士读书会
河流的哀伤,是文明的隐喻。一切改变,从阅读河殇文化开始。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硕士博士读书会

太极大师被暴揍!说好的中华神功呢?

硕士博士读书会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5-04 22:02

正文

与我们同行的人,比我们要到达的地方更重要。



最近发生了一件大事。作为太极拳的代表流派"雷公太极"与格斗退役选手徐晓冬进行了一场公开比赛。对于这场比赛,我是期待已久,满以为雷公大师会四两拨千斤,隔山打牛,凌空发劲,一掌将徐晓冬轰出丈余……结果,雷公大师不到10秒就被KO了,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你们感受下。



我仔细数了一下,其实抛去对峙的时间,连10秒都没有,也就是三四秒钟的样子,这大师就跪了。


这场比赛引发的反响不止于格斗圈,就连非练家子也为之瞠目结舌,完全不符合他们心中太极大师一挥手就自带龟派气功的形象,其相去甚远,简直让人大跌眼镜。


这次比赛双方都颇有来头,先说这个徐晓冬,本是MMA的职业拳手,退役之后也不闲着,天天在网上叫骂传统武术,喷八卦,喷咏春,喷太极,尤其是对于太极拳,那骂的简直叫一个体无完肤,这还不算完,还专门跑到河南的太极拳发源地去找事,吓得那些太极大师们噤若寒蝉。特无礼特粗暴,不过我喜欢。


然后,作为太极拳实战派的代表,雷公大师应战了。在之前,他曾以"单手破裸绞"的言论蜚声网络。稍有点格斗常识的人都明白,单手破裸绞,那得是多牛逼,几乎相当于空手接飞刀。但大师嘛,连这点神力都没有还能叫大师?


视频出来后,有些人质疑雷公的能力,认为他不能代表太极拳,呵呵,孰不知雷公是太极拳界最能打的了,人家可是以正宗杨氏太极拳传承人的身份登上过中央四台,妥妥的一代宗师。




可就是这么一个大宗师,不分寒暑勤学苦练了30年太极拳,在职业拳手徐晓冬面前不到10秒钟就跪了,我觉得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


当然,也不排除徐晓冬看似赢了,其实已经受了严重的内伤,需要赶紧回家看医生。


有人这时候就跳出来说了,太极拳是用来强身健体的,不是用来打架的。听到这种言论,我就忍不住想呵呵。传统武术似乎陷入了一个悖论:你让他表演吧,他非说武术是杀人技,只杀人,不表演;那你让他杀人吧,他又说武术不是用来打架的,是为了活动筋骨,强身健体的。


我就想知道,传统武术到底是用来干嘛的?


怪不得有人说,其实你们都不懂太极,其实太极是需要配武器的,比如AK47……


索性,今天就把话说透,来彻底扒下武术大师们的底裤。


对于传统武术的微词,其实由来已久。从民国时期的1921年开始,中国就屡次组织当时的武术大师前往泰国挑战,共计几十余次,几乎无一胜绩,皆以惨败而告终。比如闻名大江南北的鹰爪名师陈子正(当时执教于精武会)出战泰拳师"高原虎"乃央,三招即被乃央踢中下巴昏倒。苦练太极拳15年的大师胡胜出场40秒,结果被泰将巴越一记右肘击中太阳穴,顿仆地昏倒……此等种种惨状,不可胜数,这个网上都有资料,感兴趣的可以自行去查。


而让人第一次通过视频直观地感受到大师"神功"的,应该是1953年香港的白鹤拳大师陈克夫挑战吴式太极拳大师吴公仪的一场比赛。在当时,这两位皆是名满江湖的人物,尤其是练太极拳的吴公仪,名气很大,号称"从北至南未逢敌手",俩人因为在香港开武馆的原因结下梁子,于是约好公开比武,记者全程摄像,便就有了这作为见证的一幕。


看完这两位大师的比赛,怎么说呢,我感觉跟我邻居家卖豆腐脑的二嫂子有一拼。



就是这段视频,陈克夫VS吴公仪,你能坚持看两分钟算我输。


看完大师们的比赛,我只想说太极拳怎么能跟自由搏击对垒呢,应该跟书法切磋还差不多。


但不管有多少如山铁证,你总是唤不醒一些沉浸在意淫梦里的人,他们始终相信着"高手在民间"。他们丝毫不了解格斗体系,却愿意去相信在高山峻岭之中,在无法开展任何系统性训练的地方,隐藏着一个一身武功的老头。他一出手,就天下无敌。他们也不去思考这老头的一身神功是怎么练出来的,仿佛他打娘胎里生出来的时候就应该这样。


多么强大的意淫心理啊。这让我想起了电影《东方不败》里那句让人喷饭的台词:"你有科学,我有神功!"


其实抱有这种心理的,不止是普通人,就连精英也未能幸免。不要以为精英就有多聪明,我曾经说过,赚大钱的人,大多是站在风口上被吹起来的猪,跟个人能力没多少关系。就像马云,天天被王林、李道一这样的"大师"忽悠的一个愣一个愣的,你以为他智商有多高?值得一提的是,马云的贴身保镖叫李天金,还是个练太极拳的!并且这个李天金还参加过电视台的那个"武林大会",打起来跟那些所谓的大师都是一个路子:起手式摆的挺好看,抱在一块就是老媳妇撒泼,王八拳胡抡,就这还有一场被自己的对手满场吊打……马云请他做贴身保镖,还付百万年薪,这不是意淫是什么?


其实验证一个流派能不能打,很简单,就看格斗擂台上有没有它的身影就行了。就像那些一掌把人推飞几十米的太极大师,去征战K1,UFC这些职业赛事,既能拿到巨额奖金,又能扬我国威,何乐而不为?但一到这种情况,这些人就会换另一套说辞了:传统武术博大精深,出招狠辣,那些格斗比赛都有规则限制,不能击打裆部,怎么让人发挥……好像这些大师们练武几十年就瞄准人家裆部了,一不让打裆,就没招了。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不服气,他们会说要是没有武术,古代士兵怎么打仗那么厉害?这个问得好,跟"中医如果没有用,古代人是怎么活下来的"这个问题差不多。可是他们忘了,古代西方也没有中医,人家也活下来了,并且平均寿命一点也不比中国人低。人家匈奴、蒙古、女真人也没有学过中华武术,却三番两次屠戮中原,打仗的时候让你沾一点光了吗?


真的,少看些玄幻小说和武侠电影吧,脑子都残了。


有人会说"武术散打"不是也大放光彩吗?千万打住,散打跟传统武术真的不是一个东西。在八十年代,为了与世界搏击接轨,体育总局在大量吸收现代格斗技术的基础上,才创立了散打。有很多人认为散打代表了中国武术,其实大谬。散打创立的基础不是传统武术,而是现代的搏击体系。在散打创建伊始时,有很多民间武术人士还认为这属于一种"拳击加腿"的运动,对其颇为瞧不起。为了测试散打的实战性,中国武术研究院当时还招募了一些公认的民间武术高手,与散打运动员过招,结果往往是刚一个照面,民间高手就被干晕了。也就是从那以后,各武术流派再也不提挑战散打这茬。现在把武术散打合成一个名词了,只是为了能面子上好看点而已。虚荣心这回事,你懂得。


如果研究传统武术,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各流派一说起来就是我祖师爷如何如何厉害,祖上留下的秘笈如何如何牛逼……乍一听个个都是超级赛亚人。为什么呢,因为大家谁也不能证伪,就可了劲的往天上吹呗。为什么这些牛逼人物现在都销声匿迹了?很简单,因为人类发明出了"摄像机"这个玩意。


如果不是被摄像机录下来,前面那个泼妇打架似的陈克夫VS吴公仪,能被人说成火星撞地球你信不?


但是,没有长久不破的谎言,没有终生不愈的脑残,你说那些懵懂的中二少年有一天长大成人,知道真相后会何等伤心。真的, 有空去练什么隔山打牛凌空发劲,还不如老老实实的多做几个俯卧撑实在。


延伸阅读:


导读:这是小编在去年的一篇原创文章,当时争论很大,自上个月底"雷公"被暴打之后,关于"中国功夫"的话题一直热到现在,特与读者重温此文。(有删改)


撕破"中国功夫"的神话泡沫:战争中毫无用处


最近小编看了一眼正在热播的《武神赵子龙》,和绝大多数古装剧一样,一如既往的雷死人不偿命。这种历史外壳套武侠里子的雷剧模式真是屡试不爽,让小编的视力直线下滑,看一次,瞎一次。


这类影视剧,往往将个人英雄主义发展到极致,男女猪脚只要功夫好,千军万马都不怕。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种"武林高手"吗?

小编在这里郑重的告诉大家:我们今天拿来当成文化名片宣传的"中国功夫",其实在古代,尤其是在战场上——



被曲解的"武":只是好看



从清代开始,功夫大师们总是把今天说的"中国功夫",和古代所说的武学、武艺挂钩,好显得"国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咱们先说武艺,武艺是中国古代对军事技能的称呼,古人在战争实践中,总结出了十八般武艺的说法。

在今天,我们说的十八般武艺通常指的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这个说法产生于清中期以后,并成为主流,一直流传到今天。那些"武术家"们也将这十八种武器玩出各种花样,甚是好看。



不过我们回过头,看看资料中最早有关十八般兵器的记载,就会发现问题:

"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

这句话出自南宋军事家华岳所著作的《翠微先生北征录》,虽然他并未在书中具体指出十八般武艺是指什么,但是只要不瞎都已经可以看出这与后世流传的十八般武艺的不同:

说好的"弓为第一"呢?



明代学者谢肇淛在其笔记《五杂俎》中曾经列举了较为靠谱的十八般武艺名单: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棉绳套索",指得就是各类绳索、套索,古代军队之中也是经常用到,比如做个套马索、设个绊脚绳、弄个陷阱之类的;白打就是徒手格斗。

这样的十八般武艺,在观赏性上着实不如前者,但是却远比前者实用。明代有很多武术著作流传于世,其中的实用精神贯穿始终。很多书更是只谈招势,一字不提套路。


实际上,今天广为流传的十八般武艺,与明代武术相去甚远,而是源于戏曲界的说法。


这么看来,"中国功夫"能与当今的电影电视文化无缝对接实在是情理之中,因为他本身就是带有浓烈的表演性质,深受戏曲文化的影响,与真正的"武艺"相去甚远。

除此之外,古代还有武举,选拔民间或军中精于武学、武艺的人去担任军官。在很多影视剧中,武举考试就是一帮人一对一的打架,这误导了相当多的人。其实,武举考试也和今天的"中国功夫"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首先,这是考试,在武举成制度之后,笔试都是放在第一位的。选拔的是军官,又不是杀手,能打架有什么用?其次,武举科目也有武艺测试,测"弓马刀石"四门功课,细分就是:步射、骑射、开硬弓、举石锁、舞动重刀。

简而言之:射箭、体能。仅此两项而已。



很多"功夫粉"想必此刻已经有些生气了,但是事实就是如此。有人会说:今天的功夫只是不谈弓弩罢了,刀枪剑戟也是有的啊?

说到这里,咱们就得再谈谈"武学"。武学和"功夫"更是几乎毫无瓜葛,指的是军事学术,比如战术、战略、练兵方法等等。

说道武学著作,就不得不提到明代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这两部书可以说是少数详细记载军中"武艺"的书籍之一。咱们可以看一看,这书中的"武艺"与今天的"功夫"差距到底有多大。

以"枪"为例,《纪效新书》记载的枪足足有"一丈七八尺"长,明代一尺大约32公分左右,折算下来足足有五米多长。



这么长的枪舞起来当然不还看,但是在作战时,长枪兵着重甲结阵而立,刺猬一般,对于防御重骑兵的突袭有很好的效果。

耍花枪?别闹了,战场上大家都挺忙的。长枪手如果搞个人表演,那完了,阵型散了,敌人的骑兵或者刀盾兵随便一冲,便是一场大屠杀。


《练兵纪实》中讲了对各项技能的考核,更是直接,射箭、开枪就是比准,枪法就是刺,刀法就是砍,没有一星半点的花架子。


再说,明代刀谱又不是没有流传下来,你们看一看这刀这姿势,与今天看到的"功夫表演"哪里像了?



上图:明代武术著作《单刀法选》节选。明代武术的实用精神,如今已经难以寻觅。

至于徒手格斗,戚继光只把希望寄托于士兵个个大块头,壮的跟牛一样,从不谈什么四两拨千斤。什么只要你力气大,下手狠,还怕打架?




"功夫"的由来:鲜血淋漓的教训



那么,今天所谓的"中国功夫"究竟是怎么一个起源呢?大体上,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探究。

第一,民间械斗的经验总结。




例如,岭南地区武术流派极多,原因便是他们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大规模的械斗。


明末开始,岭南地区山多田少,所以客家人与非客家人、宗族与宗族之间的械斗规模异常庞大,上万人规模的械斗只能算中小规模。各个势力之间,断断续续打了上百年。


到了清代,满清统治者不允许民间拥有武器,所以械斗少了刀枪,多用棍与拳脚。故而岭南武术,多是棍子、拳头,也没多少花架子。比如咏春拳、洪拳、武郎八卦棍、南山林十三枪棍等等。


上图:南山林十三枪棍招式图


这类武术用于防身、技击非常实用,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但是,我们也要理性看待,因为这些功夫上了战场依然抓瞎,主要针对的是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对手。

明朝倭寇入侵,南少林的僧人响应国家号召,组建僧兵对抗倭寇。天下武功出少林,这没差了吧?


然而,尽管少林僧兵的爱国精神让人钦佩,尽管少林僧兵功夫高超,却依然是全军覆没——人家倭寇"长弓重矢,近人而发",发则必中,你功夫再好,能比得上弓箭吗?

不要说什么徒手抓箭、用刀劈箭什么的神话。就算你的手侥幸抓住了箭杆,以箭的动能和速度,要么抓不住,要么带走手上的一层皮继续飞。战弓战箭是要击穿铁甲杀人的,弩箭更是能把重甲骑兵从马背上打下来,别闹了好吗?



到了后来,明军将领俞大猷只身去了少林寺,看看他们到底如何。少林寺的僧人一开始还自信满满,给他来了一整套的武术表演。可是俞大猷一看,你们这搞什么啊,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少林寺的和尚一开始不服,结果被俞大猷一人单挑少林寺的所有高手……


最后还是俞大猷教了他们两三招军队里实用的棍术,才让少林寺直到今天都有吹牛的资本。

究其原因,一来则是因为民间打斗毕竟比不过真正的战争,正规军之间作战,那就好比是高手对决,都是你死我亡之间拼出来的。


就算真的有手段,到了战场不仅仅是武艺的对决,还要考验军队的装备(倭寇使用弓箭,僧兵就抓瞎了)、纪律、心理等等方面,绝不是练好了打斗就能打仗。

二来,这些所谓的武术高手,不乏耍花架子的江湖骗子。



比如《水浒》里头的史进拜了十几个老师学武艺,棍子耍的跟风车一样,王进却说"赢不得真好汉"。史进不服,被王教头分分钟教了做人。


越是实战的招式越简单。例如抗战时期的对抗日本刺刀的大刀战术,开始被军队精简为"破锋八刀",最好还是发现不实用,到最后只精简到一招:往上格开刺刀,往下劈掉鬼子头。

其实史进的那些老师们行走江湖,必然有个一招二式防身。但是给人教授功夫,要是三两招就教完了,还怎么收学费?还怎么在人家庄上白吃白住?一来二去,花活儿就诞生了。


但是,真正的武术家(通常出身于军队)会严厉指责这些人,戚继光更是觉得这些摆弄花活儿的所谓大侠,还不如一个有蛮力的普通人更有培养价值。而他也正是招募了一群再普通不过的矿工,用各种没有观赏价值的武艺,铸就了百战百胜的戚家军。

第二,满清腐朽社会的产物。

到了清代,军队分为三种:八旗、绿营、乡勇。

八旗是满清统治者的嫡系军队,装备精良,待遇优厚。绿营则是入关后组建的汉奸部队,装备待遇都不如八旗。乡勇就是民兵,严格意义上不属于正规军。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大家心里都有数,所谓的"康乾盛世"也不过是无耻文人的吹嘘。大约到了康熙时期,天下没了大的战事,八旗军纪几乎瞬间涣散的不成体统,疏于实战训练。


上图:乾隆年间来华使团绘制的八旗兵形象,身穿棉甲,手持重型火绳枪。

尽管装备精良,却没有丝毫战力。

而绿营先天就是二流部队,装备如同叫花子,连个铠甲都没有,本来的训练就是敷衍了事。雍正时期还能镇压个民变,到了乾隆朝也就彻底废了。

以弓箭为力,明代制式战弓拉力以斤为单位,大致分为四等:四十斤、五十斤、六十斤、七十斤,少数勇士可用百斤以上。明代一斤约为600克。

到了清朝乾嘉之际,很多战弓拉力只有二力有余,最高不过四力,一力为九斤。就连满清统治者极力推行的"弓马骑射"都沦落如此,别的方面更是不用说了。



但是,清朝皇帝都是些讲排场的人,军队军纪涣散怎么行?


于是,街头卖艺的各种花架子进了军队,两人拿着刀枪剑戟按照套路噼里啪啦打上一顿,上面看着开心,底下乍一看也害怕,自己也用不着夏练三九冬练三伏,也不用拉去长跑练习体能,何乐而不为?


上图:清人绘《兵技指掌图》中身穿虎皮衣、摆弄花拳绣腿的绿营兵

于是,军队练习毫无用处的套路以应付考核、视察。那些以前颇不受待见的江湖术士也被请到军中成了座上宾,甚至就连戏曲武生的"技艺"都被吹嘘。


到了清晚期,热兵器开始使用,一些江湖术士开始开馆授业,进行商业化。其中就有一门拳法,名曰"炮锤",以刚烈闻名,但是名字不好听,武馆生意一直欠佳。于是武馆老板便找来一群笔杆子,来了一次营销,遂改头换面,附会阴阳太极,动不动谈什么"以柔克刚",改名曰:"太极拳"。


旁观的武馆一看,纷纷效仿,于是又形成了"八卦掌"、"五行拳"。


这些戏子、术士、兵痞的相互吹捧,加上一些小说的添油加醋,"中国功夫"正式成型。


上图:丑态百出的"天山武林大会",各大"门派"缤纷亮相,却被吐槽为"中老年的cosplay"。

矫揉造作,可谓丑态百出。

在这种务虚不务实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功夫"的很多流派不仅玩弄花活儿,也开始掺杂各类玄乎又玄的东西,套路还没演,五行八卦先整一套,小周天先转个几圈,动不动还搞个心法和气功,空手入白刃,四两拨千斤,隔山打牛,大石碎胸……

反正,就是和中医学、生理学、物理学作对,越是违法常识才越是牛逼。


动手?习武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不是争强好胜!(强身健体,为何不去跳健美操?)


明代的武术著作例如《指迷集》、《耕余剩技》等也讲心法,但那说的仅仅是使用武器时怎么调整心态,真是弱爆了。

还有各种乌七八糟不见任何典籍记载的祖师爷,什么岳飞、什么宋太祖,一跃成了那些兵痞、江湖术士的开山鼻祖。各种传奇故事层出不穷,简直是另外构建了一个历史观。



但是这其中的教训,远比少林僧兵的覆灭更要惨痛。


很多"中国功夫"粉都有着这样一个情节:近代以来,我们枪炮不如洋人,但是只要跟洋人近身格斗,我们的"中国功夫"就能打得他们落花流水……


然而,这也是神话,而且是毫无根据的神话。真相让人觉得心痛之余,还有可笑。



和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和英军的武器尚未形成不可逾越的差距,清军火器配比率达到50%以上,在火力对射阶段,清军尚无完全劣势,但是一旦英军发动白刃战,那些平日里精习"哼哼哈嘿"的清朝绿营兵、八旗兵就会被打的溃不成军。

在三元里,英军一个连两百人被上万乡勇包围。因为下雨火药受潮,英军只得进行白刃战,结果成功突围。乡勇死伤无算,洋鬼子却只死了六人。

定海一战,清军正规军也是最后败在了白刃战。清军数千人被英军全灭,英军只战死两人,伤十五人。

以致于到了后来,清军一见到刺刀就忍不住的……


甲午战争时期,清军已经经历了太平天国、平定回乱、清法战争的历练,洋务运动也搞得风生水起,武器装备作战经验都完胜日军,但是一看到日本人亮出刺刀,清军就毫无抵抗的意志了。这方面,日军有详实的记载:

"淮军……聂士成所部有坚定射击到底的勇气,但是当我军……逼近并且亮出刺刀的时候,清军每次都转入崩溃,无一例外……"

由此可见,在之前的白刃战中,英军到底给"中国功夫"多少血的教训。


清末,还有一位大姐也是"中国功夫"的铁杆粉,算是今天"功夫粉"的鼻祖。她看了"义和团"手撕洋鬼子、刀枪不入的表演,天真的将义和团收编成军队,向列强宣战。

最后八国联军侵华,两千人的先遣队一登陆,清军已经望风而逃。十几万义和团拼死抵抗,也只打死数百洋人。

这位大姐叫慈禧,堪称傻瓜界的战斗机。



尾声:理性看待



当年被俞大猷打的满地找牙的某上市公司,如今已经摇身一变成了"武术""中国功夫"的代名词;那些乌七八糟不知从哪冒出的武林门派,依然在用花拳绣腿和各种歪理邪说招摇撞骗……


其实,早在民国时期,就有历史学家把这些人的画皮扒的干干净净。然而,同胞们却依然喜欢沉浸在这种阿Q似的意淫中无法自拔,这些历史学家,甚至遭到了很多"武林人士"的威胁。

人们常说,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诚然有理。但是在取舍之前,我们是否更需要来一次去伪存真呢?


来源:网络

李晓明律师在北京

✟ 一个基督徒律师的思考与见闻 ✟ 

新浪微博:@李晓明律师在北京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

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9:10

长按上方二维码,与✟李晓明律师

为您点播《加油耶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