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特色小镇作为一个小尺度空间,聚集了种植业、工业、商业、旅游业等多种产业要素,因此传统产业布局模式并不适应于特色小镇的规划。伴随着特色小城镇开发的日益活跃,相应的学术研究开始出现。但是由于特色小镇发展起步较晚,尚不完善,系统理论的研究仍较少,关于特色小镇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显得尤为迫切。文章以青神苏镇为例,探讨了特色小镇的开发模式、规划方法与策略。
小镇一般指县级以下行政单位,人口相对集中并拥有集会、商业活动的居民点,介于城与乡之间的一种过渡社会空间形态。文章所指的特色小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小镇,是指具有某种或某类特色产业的小镇,包括传统产业、制造业、商业贸易、旅游业等。也不是传统的行政单元或行政级别,它更多是依托于大中城市而存在的相对独立空间,以便于新兴产业或经典产业汇集,及相关人才、创新技术、创业活动等相关要素汇聚。同时,特色小镇也不是传统意义的开发区、工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旅游区,它更强调的是产业、人与环境的融合发展。
特色小镇作为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经典产业升级发展的载体,形成了较鲜明的“特”与“色”。
(1)产业优势明显。特色小镇立足并培育壮大优势产业,而非像传统产业园区或经济开发集聚区追求完善产业集群或产业链。
(2)拥有高素质人才。特色小镇的从业人员以优势产业的高技能者这为主,拥有多年的产业经验,善于创新,而并非以草根创业者为主。
(3)地理区位优越。特色小镇大多依托于大城市,而且要位于中心城市内部相对独立空间或城市周边合适的区域,不像分布在远离中心城市的普通乡镇。
(4)功能完善。特色小镇层次较多,主要功能为企业提供创业创新所需办公场所及必要的公共重大装备、实验室、图书馆,为从业人员提供舒适、惬意的人居环境并拥有适量商业。能满足自身需求,实现工业与居住和谐共存、商业与贸易浑然一体、文化旅游与生态环保交相融合的特点。
(5)生态环境优美。特色小镇选址多为风景秀丽之地,以利于增强对相关企业和镇民的吸引力,可让镇民舒心地创业、休憩或居住。
(6)文化底蕴丰厚。特色小镇多拥有与产业、地域相匹配的文化特质或亮色,同时也十分注重文化建设,以助于增强对企业与镇民的文化认同感。
(7)管理自治水平高。特色小镇的日常管理与服务事务应由镇民选举的自治性组织负责,镇政府或管委会则主要负责行政管理和外围环境配套。
(8)身份认同度高。企业与居民对小镇具有文化认同感或心灵归属感,特色小镇既有传统镇的部分形态,也拥有标识性风格、流行等。
“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密切相关,其目的是试图破解工业化时代城市出现的“工业污染化”、“产业空心化”、“产城分离化”等问题。作为改革的“窗口”,经济开发区成为最早的“新区”,快速出现在大江南北,其规模达到几十到上百平方公里,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然而自那时起,“产”“城”关系就与开发区、“新区”建立起了“特定”的关联,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开发区也出现了深层次的外延问题,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针对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产城融合的方法与思路,李文彬、陈浩以上海嘉定新城安亭组团总体规划为例,主张产城融合应该认清地区发展阶段、寻求区域合作发展、优化结构与完善基础设施;贺传皎、王旭、邹兵从“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解读深圳产业布局规划的思路与方法;孔翔杨帆从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出发探讨产城融合新思路;曾振、周剑峰、肖时禹主要探讨传统工业园区的转型与重构方法。既有的理论大部分以扎实的案例分析为支撑,深入地研究了产城融合在开发区、城市新区、传统工业区的应用,其规划思想与规划方法主要是针对大尺度空间提出的,因此其规划思想与方法尚有局限性,不适宜在特色小镇规划中应用。
(1)功能融合待提高。特色小镇一般规模不大,在突出主题功能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次级功能。希腊福莱甘兹罗斯小镇位于偏远的小岛上,风景秀丽。但小镇面积不大且建筑密度低,以单层建筑为主。除开发少量旅游功能外,缺少相对应的商业、生活服务组团。
(2)开发重点摇摆不定。不少特色小镇在不同规划阶段确定开发重点会有较大变化。上海市松江新城核心区域的泰晤士小镇,规划初期仅是一个纯粹的住宅地产,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其通过住宅小区景区化的过程,逐渐转变为具有旅游功能的小镇,进而成为旅行社线路中的一个景点。然而这种无心插柳的故事并不能时常出现,因此从规划初期就应该明确开发重点,打造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
(3)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合理地挖掘历史文化,有助于形成小镇特色,彰显小镇的特点。遗憾的是,在大规模历史小镇的改造中,很多已破坏了原有的历史文脉与历史记忆,千镇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小镇因为不能彰显特色文化而陷入了危机之中。
“绿色交通”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上形成的,学者们从可持续交通、缓解城市拥堵、降低交通污染等方面进行研究。因此,绿色交通是指在满足社会、经济的前提下,“以低耗能、低污染”为主要特征,多元化改善城市交通。目前的研究主要以城市整体为研究对象,对特定地区( 历史地区、产业园区) 的探索还比较有限。论文以特色小镇为出发点,探索特定地区绿色交通规划策略。
(1)快轨结合,公交优先。发展快轨交通,在产城融合的前提下,采用集约、复合的方式将多种交通方式整合在一起,实现无缝换乘。同时将步行交通与公共交通有效结合,为出行提供方便。
(2)交通流组织优化。重点解决交。通功能保障及交通流组织优化问题:
①通过构建完善的系统,提升运输效率;
②采用先进的道路接入管理方式,保障交叉口的安全性及效率;
③结合不同用地特征和出行需求,研究道路设施建设控制标准等方面内容。
项目位于眉山市青神县,距眉山市28km,成都双流国际机场80km,成都市98km,成乐高速公路于县域西部的西龙镇高埂村过境。青神建制,始于南北朝时期的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 年),初立为郡,继而置县。迄今共有1453 年的历史了。基地地处青神县城中心城区10km 范围内,位于岷江东面。随着成绵乐城际铁路浦江至井研高速等建设,南北交通迎来大发展(见图1、图2)。
(1)芭蕾”舞台——功能多样性。
在城镇化的初期阶段,城镇的规模比较小,规划面积也较少,产业、居住与各项配套功能都能十分有机地融合。然而由于产业的集中管理或人口的集聚效应,单一功能区规模扩大、功能膨胀,最终导致产业、居住与配套功能各自分离,产生功能区与其他功能区的联动障碍。青神苏镇作为青神县通往乐山的重要南大门,规划集聚承担乐山旅游体系中缺少的游乐、休闲度假功能。重点打造具有地域影响力的主题游乐功能,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东坡水乡游乐城和服务于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基本功能,实现功能的融合。青神苏镇通过规划形成“两带三星八区”的格局,形成的功能主要为居住、商业、旅游产业、商务会议。两带,指沿思濛河景观带与南北指状商业发展带;三星,指苏镇三大旅游主题观光园,即求学园、求爱园、慈母园,八区包括旅游地产区、商务办公区、求学观光区、安置区、求爱观光区、养老地产区、商业餐饮区、慈母园观光区(见图3)。规划小镇的产业类型包括:会议地产经济、文创地产经济、星级酒店、教育培训、旅游接待服务、新中式产权酒店、老街产权地产、养老地产、旅游特色商业、博物馆经济、爱情主题公寓、游客休憩商业、国学主题公寓(见图4)。
(2)珠联璧合——职住相互匹配。
产城融合需要产业功能和小镇其他功能的互相匹配。一个小镇因为房地产开发而使其居住功能得到迅速发展,出现成片的住区,但是却缺少支撑片区或小镇的发展本质的产业功能,最终导致小镇沦为“睡城”,成为人们下班休息的暂用地。或者小镇根本不会有人光顾,沦为“鬼城”。因此,特色小镇健康发展必须使职住配套,拥有与居住等量的产业规模。在青神苏镇的规划中,居住组团、产业组团、商业组团实现2:2:1的占比模式。规划居住用地面积51.06h㎡,商业设施用地23.70h ㎡,产业用地公园绿地77.61h ㎡。
(1)“车车分流”—— 控制各产业功能的车流量。
在对交通问题的研究上,学术界普遍有个共识,那就是使用增加交通设施,新修道路、扩宽道路不但不能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而且会吸引更大的交通量形成拥堵。特色小镇的交通主要还是在产城融合理念的基础上,尽力将道路与功能一起调整(见图5),形成各产业功能各自拥有完善
的交通流线。在青神苏镇的规划中,保持道路交通相对独立的同时,强化组团之间的道路交通联系。游乐区、居住区、商业区形成各自的交通网络,实现车辆分流的目标:游乐区道路间距为250 ~ 350m,道路网密度为6 ~ 10km/k ㎡;商业区道路间距为250 ~ 350m,道路网密度为8 ~ 10km/k ㎡;游乐区道路间距为150 ~ 200m,道路网密度为9 ~ 10km/k ㎡(见图6)。
(2)“区间联通”—— 搭建成熟的慢行交通网。
慢行交通绿化景观通道主要依托支网为主,有条件的次干道为辅进行网络配置(见图7)。在青神苏镇的规划中基于“区域联通”的理念,即慢行交通绿色交通设置时,要保证区与区的连通性,以及小区、景区、产业区内部道路的畅通性,并与交通站点的结合紧密(见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