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消息,预计
6月24日20:00后
,考生可以通过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网站、微信公众号“江苏招生考试”等途径查询高考成绩
。
6月25日起考生可打印高考成绩通知单。
此后,志愿填报工作也将开启。
6月24日下午,省教育厅将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我省普通高校招生第一阶段录取各
批次控制分数线及高考志愿填报等相关情况。江苏省教育厅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微信“江苏教育发布”,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官方网站、官方微信“江苏招生考试”将同步公布第一阶段录取各批次控制分数线,省教育考试院还将发布各科类“逐分段统计表”。
6月24日20:00以后,考生可凭考生号和动态口令卡,通过以下方式查询成绩:1.在省教育考试院网站(www.jseea.cn)查询;2.关注省教育考试院官方微信“江苏招生考试”(微信号jszsksb)进行查询;3.通过“苏服办”APP及支付宝小程序查询。
高考成绩发布后,考生如对考试成绩有异议,可根据《关于印发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复核办法的通知》(苏招委办〔2021〕5号)的有关规定,向所在中学或报名点提出书面申请,由各地汇总后报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复核。
6月25日起,考生可登录省教育考试院网站自行打印成绩通知单。不具备条件的考生可至市、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打印成绩通知单。
近日,教育部整理了一些常见问题,供考生和家长参考。
答:
各省级
教育行政部门或招生考试机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
等权威渠道都会公布今年高考各阶段工作时间安排,包括
高考成绩公布时间和查询方式、志愿填报时间,以及今年
各高校招生计划、往年录取情况参考
等权威信息。考生和家长要及时关注本地官方权威渠道发布的消息内容。
答:
在教育部层面,
首次在“阳光高考平台”推出免费的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
,将海量数据系统集成,进行个性化匹配推荐,从专业、就业、职业等多方面帮助考生了解学校和专业。
在各地层面,地方招生考试机构将通过
印发志愿填报指导材料、推出志愿填报参考信息服务系统
等多种方式为考生提供填报志愿所需的必要信息和服务,包括今年高校招生计划、高校近年录取情况、志愿填报办法和招生录取政策、考生须知等,并
通过电视(电台)政策宣讲、线上直播咨询等方式为考生解疑释惑。
在学校层面,招生高校会组织
开展线上线下咨询活动和在线直播等活动
,解读学校招生章程、招生办法和往年录取参考信息,提供各类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中学会面向考生和家长进行志愿填报培训,及时提供相关部门和高校权威宣传解读资料、发布渠道、发布安排等信息,并组织教师为考生和家长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服务。
考生可以通过
所在地
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各高校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或编发的志愿填报指导材料等渠道
查询所需参考信息,也可通过
拨打当地招生考试机构、高校和中学开通的咨询电话或线上咨询
等方式了解相关政策和信息。
答:
高校招生章程由学校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国家招生政策制定,是学校开展招生工作的依据。
主要查询途径有: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各高校官方招生网站
等。
答:
高考投档录取模式由各省级招生委员会确定,一般有两种模式:
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和顺序志愿投档录取。
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
采用“分数(位次)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
。先按照考生高考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再依据考生填报的平行志愿顺序、结合高校招生计划和投档比例依次进行检索,当检索的志愿有投档缺额时即进行投档,投档成功后不再检索填报的后续平行志愿。在一轮完整的平行志愿检索投档过程中,每位考生最多只有一次被投出(投档成功)的机会。
顺序志愿投档录取模式,也称为梯度志愿投档录取模式,
采用“志愿优先、遵循分数”的原则
。即同一批次允许考生填报若干个按顺序排列的志愿,通常称为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等。在第一志愿投档时,凡第一志愿填报相同的考生,遵循从高分到低分按投档缺额进行投档;第一志愿投档录取完毕后,如所填报志愿有投档缺额,进行第二志愿投档录取。依此类推。
考生电子档案投档到相关高校后,高校按照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进行录取。
答:
高校招生录取实行
“学校负责、省级招办监督”机制
。无论是平行志愿投档录取还是顺序志愿投档录取,考生的退档风险主要有两个。
一是考生高考成绩没有达到所报专业录取分数且不服从专业调剂;
二是考生存在不符合高校招生章程规定的其他要求。
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拟报高校的招生章程,防止因不符合高校招生章程规定被退档。
被高校退档的考生还可参加本批次征集志愿投档录取(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将高校未录满的计划再次公布补征志愿)或后续批次的投档录取。已被录取的考生,不能参加后续志愿投档录取。
答:
考生在志愿填报前要做到四个了解,做到“知己知彼”。
一、了解国家需要。
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拟报的学校和专业选择应充分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立志在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中体现个人成长价值。
二、了解个人情况。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考生要综合考虑自己的高考成绩、兴趣特长、未来志向等因素,理性考虑意向学校。
三、了解高校情况。
了解意向高校近年录取分数(位次)情况、学校招生章程内容和该校在本省招生各个专业人才培养、就业前景等情况,新高考省份考生还要注意高校招生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
四、了解招生政策。
了解本省(区、市)志愿填报办法、投档录取规则等信息。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应及时向有关招生考试机构、高校和中学咨询。
答:
应结合考生本人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各方面信息,科学选择,自主填报。
一、合理定位。
知分、知线、知位次。成绩(位次)的高低,是考生填报志愿的基础因素,决定了可选择的高校和专业范围。考生要合理定位,理性选择志愿,不盲目攀高,也不妄自菲薄。
二、统筹考虑。
考生应结合个人志向、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生涯规划等多种因素,着眼于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综合考虑。高校专业没有所谓“冷热”,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考生和家长切忌盲从。
三、初选方案。
按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思路,结合本省(区、市)可填报的志愿数量,参照意向高校近年录取情况,分冲刺志愿(往年录取位次略高)、稳健志愿(往年录取位次接近)、保底志愿(往年录取位次偏低)三个区间段选择相应的高校。同一区间段内几个高校应参照往年录取位次适当拉开距离,保持一定的梯度。要注意选好保底志愿,防止所有志愿偏高脱档。
四、优化完善。
对初选志愿进行综合优化,根据意愿,合理排序,避免志愿顺序安排不合理带来的风险。平行志愿在投档检索时有先后顺序,考生在充分了解相关高校近几年录取位次及位次变化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意愿合理安排志愿顺序。
五、正式填报。
根据确定拟报考志愿的顺序,严格按照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规定的志愿填报流程和操作要求,填报个人志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