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渤海海峡海底隧道(即烟台大连海底隧道)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等
25
位院士联名建议尽快建立国家层面协调工作机制,尽快开展研究工作,进行前期海底地形地质勘察、投融资与效益分析、风险评估。
“渤海经济圈之所以难以像珠三角、长三角那样,形成连续、统一的经济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主要原因是环渤海南北两岸相隔,成为交通死角。”王梦恕表示,从烟台到大连的直线距离大约是
170
公里,乘船需要六到八个小时,除了轮渡运输,铁路要多绕行
1500
公里,高速公路要多绕行
1600
公里。
环渤海地区共有
157
个城市,是我国与世界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的要道,被经济学家誉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的第三个增长极。渤海经济圈因南北两岸相隔,成为交通死角,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方面始终是一道难题。
为了解决渤海湾的交通死角问题,
2012
年中国工程院针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战略规划问题设立了由王梦恕院士牵头的院级重点咨询项目,共有
10
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
70
多位专家参与项目研究工作,并于
2014
年
9
月向国务院呈报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战略规划研究》咨询项目成果。参与单位包括北京交通大学、鲁东大学、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等。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战略规划研究项目已经完成,包括一个总报告、九个分报告,我们将于近期上报国务院。”
2014
年年初,王梦恕便表示,现在辽宁、山东方面的积极性都很高,我国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适时启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十分必要,对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全面协调一体化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化运输结构、巩固国防以及开发海上资源和能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应该尽快立项建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在全隧道、全桥梁、南桥北隧等三种可选择的海峡通道形式中,工程院方案建议采用全隧道形式。研究方案指出,渤海海峡全隧道方案,按长
125km
进行投资匡算,约
2200
亿元,参考国内外跨海工程建设情况以及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项目特点,本项目融资适宜采取
BOT
模式。渤海海峡隧道内含报酬率大于社会折现率,投资具有经济可行性,预测运营
15
年可收回成本。
为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尽快摸清渤海海峡区域海底的地形地质,王梦恕等
25
位院士形成联名建议书,建议尽快建立国家层面协调工作机制,成立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协调工作机构,尽快组织推进相关工作;建议委托相关单位成立技术组,尽快开展预可研究工作,进行前期海底地形地质勘察、投融资与效益分析、风险评估等。
王梦恕等
25
位院士形成联名建议书,建议尽快建立国家层面协调工作机制,成立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协调工作机构,尽快组织形成方案,该项目建议采用全隧道形式,按长
125
公里进行投资匡算,约
2200
亿元,预测运营
15
年可收回成本。王梦恕建议该项目尽早开工建设,用六年时间来打通隧道,用
10
年时间建成,建成后它将成为中国最长海底隧道,从烟台到大连只需
40
多分钟。
(全球局势战略纵横公众微信号:zhanluezong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