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又迎来了好莱坞编剧工会三年一度的合约协商,许多人应该还记得约莫十年前持续十四周的编剧罢工,让许多长青的电视节目只得缩短集数,更使得情节当中的人物发生各式各样的意外以应付现实当中的考虑。
说起来挺好笑:好莱坞是这个世界上数一数二明了资本主义如何运作的工业体系,知道如何透过衍生商品来压榨剩余价值以及明了跨平台(电影、电视、网络以及诸般大众文化的流通渠道)营销的重要性。
在这样事事向钱看的系统当中,却是建构在实力最为厚实与坚强的诸多工会之上:演员、编剧、导演、经纪、制片人、摄影师、配乐师等等。
以罢工作为威胁,这些组织得以与好莱坞系统抗争,并为成员争取更好的福利。但这样的规模并不是一夕之间就得以成就的──将近八十年来的工会历史都可追溯到一九四一年迪士尼的动画师罢工。
1930年代的经济萧条让欧洲和美洲大陆上都掀起了一波波的抗争与示威游行,在法国有所谓的人民阵线(the Popular Front),在美国则成了组织工会的契机。
银幕演员工会在1933年成立,而银幕动画师工会也在1938年正式挂牌。迪士尼当初在米奇、三只小猪与白雪公主等力作的声势下,早已成为业界规模最大、待遇也最好的动画片厂──早先的动画师更在华特·迪斯尼的同意下可从短片提取两成的利润。
1936年,迪士尼取消了这项福利,而随之而来的《白雪公主与七矮人》的成功,更让华特·迪士尼本人把目光放在扩大规模上,在加州另寻地方兴建更宽阔的片场。
《白雪公主与七矮人》(1937)
1940-41年间,随着体制内薪资与福利差异逐渐扩大,不满声浪也逐渐浮出,更有许多人开始加入银幕动画师工会,想要争取更好的待遇。老华特的想法是迪士尼是个大家庭,你想要更好的待遇就得加倍付出。但许多基层的动画师并不这么想,而资深动画师如构想出高飞狗的巴比特(Art Babbitt)也开始组织动员。
在《小飞象邓波》的制作期间,超过两百位的动画师罢工,使得影片无法准时完成,更因为老华特本人认为这是对他的人身攻击,使得双方的冲突加剧。虽然罢工的动画师最后顺利达成他们的诉求,但迪士尼公司也趁机瘦身,把一千两百位员工缩减成不到七百人的规模。
《小飞象邓波》(1941)
迪士尼的故事已经成了好莱坞罢工的主要模式。劳方逐渐体认到资方用多样化的方式营销自己努力生产出来的心血,获得天文数字般的营收,却不愿意和体制内的人分享,只想回馈股东或是跨大生产规模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他们会在片场筑起人墙、车墙、贴满标语,阻挡其它没有参与罢工的人进入工作场所。
从资方的角度看来,这些白领阶级劳工只想透过罢工来获得更优渥的福利,在工会的保护伞内变得越来越没有竞争力,逐渐也只能产出中庸的作品。
资方的应变方式也很简单,在听到罢工的风声后,通常各个片场会加紧制片时程,抢在罢工前制作出越多作品越好,让大众仍有着娱乐工业仍在正常运作的幻觉──简而言之就是以拖待变。
劳方才是那些需要拿着每个月的薪资支票养家的人,而资方总有其它方式可以维持自身的延续:反正你们不工作,我们也不需要付钱,还可以趁机开除那些不重要的次要员工。
这个主要模式在好莱坞的罢工史上不断重复:1950年代开始,当电影与其他媒体的竞争逐渐加剧,开始一连串合纵连横的游戏时,好莱坞再也不依赖着人们进电影院观赏最新的口碑大片。
多数时候,商业巨片的营销只是为了在大众文化当中打响名号,在人们心中余波荡漾,也让它们多多少少都会消费到因着电影而生的商品与现象。好莱坞的收入从票房为主力的模式移至电视的版权费用、衍生商品的销售、录像带与光盘的经销、网络播放的获利。
在每次的典范转移过程当中,好莱坞的各个劳工团体总得与老板们重新抗争一次,商讨这些新产生的盈余到底可以怎样分配,而劳工又可从中获益多少。
1960年代的编剧工会罢工着重在电视重映影片的版权费用,1980年则是关于付费频道的新兴市场和录像带,1988年则主要关于电视剧集重映所生产的盈余。
2007到2008年的编剧罢工也不脱这个路线:电影光碟的销售盈余在千禧年后的洛杉矶可说是只手撑起了一片天。好莱坞想要观众进电影院,但他们更想你可以数个月后在大卖场消费时顺手带走一张影碟。影碟的市场大约是票房的三倍之多。另一方面,数字网络文化的兴起也让观众习惯在各个媒体平台上租赁或购买电影,而这也是十数年前的协商无法预见的发展。
好笑的是,好莱坞在七十年来的斗争之中也学会了好几招缓兵之计,其中包括了把旧剧本拿出来重拍、发掘国外的编剧,甚至签下更多的实况节目──毕竟很多实况竞赛节目根本不需要编剧的协助,有个场景,找对辛辣的参赛者就可上演一桩桩好戏。
劳工也更会选对时机罢工,透过时间压力让资方损失大把大把的钞票。2007到08年的罢工就是选在十一月,这时对于编剧来说正是好时机,许多重要剧集的秋季档都将要完结,但春季档的拍摄时程也即将开始,观众的心情通常都随着季末的转折或惊喜发展而悬在空中。
这时罢工,正好可以透过大众的舆论压力一起胁迫好莱坞的资方。不过,另一方面,跟着迪士尼的轨迹走,这次罢工也让片场趁机开除了千百位的次要人员──羊毛出在羊身上,资方总是得把钱赚回来吧?
今年的合约协商当然也跟媒体之间的竞争脱不了关系。这五年来,美国的观众越来越少真的在「电视」上观看电视剧集。随着智能型电视、家用主机和多方推出的USB装置(像是Apple TV、Amazon Fire),人们现在更习惯在Hulu、Netflix、HBOGo、Amazon Video等网络平台上观看最新的影集。
这些新兴的平台当然也不想要只当主要电视网的传播管道,所以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独创剧集:Hulu上有《道路》(The Path)、Netflix则有《纸牌屋》、《超感8人组》、Amazon也有《高堡奇人》和《透明家庭》。
《纸牌屋》(2013)
整体来说,比起前几年来说,每年的剧集数目都至少有一成的成长,而人们也在这激烈的竞争当中迎来电影剧集的「黄金时代」(《绝命毒师》、《冰与火之歌》、《广告狂人》)。
十集的长度让编剧与导演在构想点子时能够更紧凑,让剧情能够前后呼应,组织完善。十集的长度通常也就是三个月的拨放时间,这代表编剧能够有更长的时间构想剧情,发展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
然而这些剧集跟电视网传统的差异就在于集数。举例来说,刚完结的《傲骨贤妻》有七季,每集都有二十到二十三集左右。然而,新兴网络平台的剧集长度多数在十集到十三集之间。
《傲骨贤妻》(2009)
对于好的演员与导演来说,这是好事,因为许多人当初就是因为无法投入这么多时间,而选择放弃电视。
但对于编剧来说,这是坏事,主要原因来自于他们多数人都是以集数来收取剧本费用,当剧集的集数大幅下滑时,他们的收入也就随之减少。更别提他们的合约当中都有竞争条款,也就是说同时间一位编剧只能为一部剧集撰写剧本。
另一方面,编剧由电视台所获得的重映盈余也在网络的竞争下逐渐减少,而十年前的编剧罢工时并没有提高多少抽成比例,使得这些编剧的整体获利不停地下滑。
《傲骨贤妻》(2008)
对于电影的影响来说,虽然罢工的影响不这么明显,但却有可能会有长期后果。举例来说,虽然好莱坞大片的制片时程在逐渐延长(约莫是三年),不过也因如此,这些作品更需要提早将剧本准备好。
十年前的罢工影响了《变形金刚2》与《X战警前传:金刚狼》,而这两部作品也在票房上失利。两部片的工作人员与导演都曾抱怨过作品的失败事实上来自于当初他们找不到任何的好编剧。
《变形金刚2》(2009)
不过,也有媒体报导指出这次的罢工主要来自于编剧的健康保险已经入不敷出(激进的极右派媒体更说这是当初那些左派明星支持奥巴马医保方案的错误),所以劳工想要要求资方提拨额外的资金补助健康保险(就今年《经济学人》的统计指出,美国每人的平均医疗费用是六万五千元人民币)。
虽说今年的罢工危机看似解除,但随着新媒体遍地开花,类似争议只会不断上演。
往期精彩内容
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谁更伟大?我问了卢卡斯影业CEO
好莱坞最精彩的高层八卦,派拉蒙大老板雷石东的倒数人生
电影史最伟大的史诗巨作,九十年无法超越
《彭浩翔电影剧本集》
套装十册,一座电影档案馆,
尽窥电影鬼才的创作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