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牧网
品质农牧业独特价值服务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PPSO  ·  微信回应接入DeepSeek ... ·  2 天前  
APPSO  ·  1100 万人都在玩的 AI ... ·  3 天前  
小众软件  ·  另外两件事[250215]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牧网

重视!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养殖成本要猛涨?

新牧网  · 公众号  ·  · 2025-02-02 21:06

正文

据新华社华盛顿2月1日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1日签署行政令,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美国的这一最新贸易保护措施在国际社会和美国国内遭到广泛反对。

白宫当天表示,对所有进口自中国的商品,美国将在现有关税基础上加征10%的关税。特朗普说,这与他支持的“保护主义措施”相吻合。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此前表示,中方多次表明了立场,始终认为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中方始终坚定维护国家利益。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此前也表示,中方在关税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关税措施不利于中美双方,也不利于整个世界。

具体到畜牧业而言,这一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养殖成本的上涨。

据统计, 中国约60%的大豆进口来自美国,主要用于生产豆粕(畜牧业核心饲料)。若中国对美大豆加征反制关税,进口成本将立即上涨,导致国内豆粕价格飙升。

以生猪养殖业为例,众所周知,饲料占生猪养殖成本的大头,约70%,若豆粕价格每吨上涨500元,每头猪养殖成本增加约百元,中小养殖户可能被迫退出。

此外,引种成本方面, 中国部分优质种猪(如杜洛克、长白猪)依赖美国进口,若种猪关税提高10%,每头引种成本可能增加千元以上。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从长远来看,这一政策或将倒逼行业寻求多元化的饲料原料和替代饲料,以及提高自身种源研发能力等。

对于这一关税政策,近期 爆火的 中国人工智能DeepSeek,又是如何深入解读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以下为DeepSeek生成的内容,仅供参考:





提问: 特朗普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这一政策对畜牧业有何影响?

特朗普对进口自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的政策,可能通过中美贸易摩擦的连锁反应对畜牧业产生多方面影响,具体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1. 饲料成本上涨:美国大豆出口受阻的连锁反应

  • 中国依赖美国大豆 :中国畜牧业饲料中约80%的豆粕依赖进口大豆(主要来自美国)。若中国对美大豆加征反制关税,进口成本上升将直接推高饲料价格。

  • 养殖利润受挤压 :饲料占养殖成本的60%-70%,成本增加可能导致中小养殖户亏损退出,行业集中度提升。

  • 替代方案有限 :短期内转向巴西、阿根廷进口大豆可能推高国际市场价格,长期或加速中国推广玉米、菜籽粕等替代饲料。

2. 肉类贸易格局重塑:中美市场双向冲击

  • 美国肉类出口受挫 :中国可能对美猪肉、牛肉加征报复性关税。例如,2020年中国进口猪肉中美国占比约10%,关税提高后可能转向欧盟、巴西或加拿大。

  • 美国国内供应过剩 :出口下降或导致美国猪肉价格下跌(如2018年贸易战期间美国生猪价格暴跌40%),牧场主被迫减产甚至倒闭。

  • 中国进口多元化 :中国可能扩大从俄罗斯、阿根廷等新兴市场的肉类进口,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


3. 产业链延伸影响:设备与技术进口成本增加

  • 种畜进口成本上升 :中国部分优质种猪、种牛依赖美国进口,加征关税可能抬高引种成本,影响国内育种效率。

  • 养殖设备与技术受限 :美国生产的自动化饲喂系统、环境控制设备若被加税,可能延缓中国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4. 消费者与市场的间接影响

  • 中国肉类价格波动 :饲料成本上涨可能传导至猪肉、禽肉价格,加剧通胀压力(如2019年非洲猪瘟叠加贸易战推高猪价)。

  • 美国消费者未必受益 :尽管美国国内肉类供给增加,但出口受阻导致牧场收入下降,可能引发行业整合,长期或削弱市场竞争力。


长期趋势:倒逼产业调整与政策应对

  • 中国加速“饲料自主” :政策可能鼓励扩种大豆、推广微生物蛋白等新型饲料,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 美国补贴与转型压力 :美国政府或重启农业补贴(如2018年拨付120亿美元农业援助),但补贴难以持续;部分牧场可能转向内销或开拓东南亚等替代市场。

  • 全球供应链分散化 :跨国企业可能在中美之外布局养殖和加工基地(如巴西建厂),以规避关税风险。


提问: 特朗普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中国畜牧企业应该如何应对这一政策影响?

中国畜牧企业面对特朗普加征关税的政策冲击,需从供应链调整、成本优化、市场多元化、政策利用和技术升级等多维度制定应对策略,以下为具体建议:

1. 重构供应链:降低对美依赖

  • 饲料原料多元化

    • 替代大豆来源 :增加从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非美国家进口大豆,分散风险(如2018年后中国转向巴西大豆,占比提升至80%以上)。

    • 推广替代饲料 :用玉米、菜籽粕、棉籽粕等替代部分豆粕,探索微生物蛋白、昆虫蛋白等新型饲料技术。

  • 种畜和设备本土化

    • 加快国内优质种猪、种牛育种研发(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减少对美国种源的依赖。

    • 采购国产或欧洲、日本的高端养殖设备,避免因关税推高设备成本。


2. 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

  • 精细化养殖管理

    • 通过物联网技术监控饲料投喂、环境温湿度,减少浪费(例如智能饲喂系统可降低饲料成本5%-10%)。

    • 推广“公司+农户”模式,整合中小养殖户资源,降低边际成本。

  • 套期保值与库存管理

    • 利用期货市场锁定大豆、玉米等原料价格(如大连商品交易所豆粕期货),对冲价格波动风险。

    • 建立动态库存机制,在低价周期增加原料储备。


3. 市场多元化:开拓内需与外销新渠道

  • 深耕国内市场

    • 针对消费升级趋势,开发高端肉类产品(如有机猪肉、草饲牛肉),提升附加值。

    • 布局冷链物流和社区零售网络,扩大内销覆盖(如2020年新冠疫情后线上生鲜销售激增)。

  • 拓展非美出口市场

    • 利用“一带一路”政策,开拓东南亚、中东市场(如印尼、菲律宾猪肉需求增长)。

    • 申请国际认证(如欧盟BRC、HACCP),突破贸易壁垒,增强出口竞争力。


4. 政策工具与资金支持

  • 争取政府补贴与税收优惠

    • 利用农业农村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规模化养殖场改造”等项目资金,降低升级成本。

    • 申请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降低饲料原料进口成本。

  • 参与贸易反制对冲机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