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饭后,支点哥和第一次见面的女孩一起散步。走到一半,女孩提议骑小黄车兜风,说是现在用支付宝扫码租车不用交押金了。当我开心地打开支付宝扫码后,却显示要交99元押金,而一旁的女孩儿已经打开车锁。
女孩问我芝麻信用分为什么会这么低,租个自行车还要付押金。那一刻,平时健谈的我突然失语,瞬间觉得芝麻信用分低得已经失去了辩驳的资格。
这些年芝麻信用无缝接入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景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渐渐地被有形的信用分分成了三六九等。信用分高的,可以免押金租自行车、租充电宝甚至连看病挂号都不用排队付费;分低的,押金和排队一样都跑不了,甚至交朋友都被嫌弃。
在芝麻信用让一部分的人生活更方便的同时,是不是也给社会无形地添加了门槛和隔阂?芝麻信用真的能为中国人的公允和准确地打分吗?会不会有一天干什么都要提供芝麻信用?相信许多人自认一生正气、诚实守信,却被芝麻信用打脸,评分比身边的人都要低不少。我们错误地认识了自己,还是我们的信用真的有问题呢?
不要过度自我怀疑,征信信息滥用确实是一个问题,很多时候芝麻信用分高只是表示在淘宝上这个家伙曾经各种买买买,不能直接跟个人经济实力以及信用挂钩。
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曾撰文表示,“如果征信机构与共享单车企业合作,以信用的名义约束租车人,防止自行车被毁坏,则有点本末倒置。因为自行车毁坏与否,是企业自身的管理和业务模式设计问题;而没有租车人本人的授权,征信机构是无权自动对外提供租车人信用信息的,否则就属于征信信息滥用。”
把征信信息运用到租用共享单车时,共享单车企业通过芝麻信用接入了个人的征信信息,这些信息减免了押金要求,让共享单车企业在获客方面更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因为租车人受芝麻信用的约束,实际上也减少了因自行车损坏产生的成本。对刚刚起步的共享单车企业来说,接入芝麻信用,简直是一箭双雕。可是对于租车人来说,我们宝贵的隐私仅仅换来了押金的减免。
对消费者来说,我们的隐私信息就是这样的不值钱,但是对企业来说,我们的隐私却是无价的财富。只不过,这财富可能被滥用了,或者说个人隐私被用作成抢市场份额的工具。
一个人会不会破坏自行车,和芝麻信用分数高低又有多大关系呢?
按照共享单车企业的逻辑,芝麻信用高的人能免去押金,因为破坏自行车的预期较低,而芝麻信用低的人破坏自行车的预期较高。从这个逻辑来看,芝麻信用不光能对一个人的经济履约能力评价,还能对一个人的潜在犯罪几率进行评估。
顺着这个逻辑可以推出,一个人淘宝用的多、借呗借钱多的人的潜在犯罪几率,一定比不用阿里系产品的人低不少。这种逻辑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今年4月,央行曾经解释,为什么包括芝麻信用在内的八家机构试点两年仍未获得征信牌照。监管层的主要意见是,这八家机构各自为营形成业务闭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不具备独立性,同时对征信的认知和自律也不够。
一部分芝麻信用分低的人可能确实会因为福利去努力提高自己的评分,而另一部分人会拒绝迎合这些门槛而选择离开。马云说现在的中国金融体系,百分八十的资源服务百分之二十的人,未来要帮助百分之八十的人获得金融服务。可是现在的芝麻信用恐怕走的还是二八原理的老路,越来越多的服务只有分高的用户才能获得。
从用户体验来看,芝麻信用手伸的太长,已经触碰到人们的心里的禁区。
是的,因为芝麻信用过低,支点哥昨晚的约会掰了,泪目......马云说,“芝麻信用太低,未来恐怕将讨不到老婆”,竟然真的被印证了。
医疗是最应该体现公平的领域,可是芝麻信用的到来,公平遇到了挑战。
广州一家医院和蚂蚁金服合作,凡是芝麻信用650分以上的患者可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服务,用户可以免除所有排队付费环节,直接挂号、诊疗、检查检验、拿药,就诊完毕不用支付就可离院。免除排队能大大提高医院的效率和缩短患者的就诊时间,对医院和患者都是好消息。
可是等等,芝麻信用评分要达到650分才能享受这项服务。小明和小黄同去医院看病,芝麻信用只有649分但也许病情更严重的小明忍着病痛在排队挂号,而芝麻信用651分的小黄已经看完病回家了。小明抱怨自己为什么不和小黄一样多网购,提高一分就不用遭罪排队了。
以上纯属虚构,但是现实生活这一幕或许真的在上演。
今天来科普一下“征信”。为什么要说“征信”呢?支点哥端午节前去采访了一家P2P平台,也跟平台的董事长交流了一些行业情况,其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点,那就是网贷平台现在对于征信数据的需求非常迫切,甚至因此滋生出了数据“黑市”。
最近数据黑市也遭到了监管部门的严查,支点哥也顺便说点自己对于这个事件的看法。“大数据个人征信”是个对于用户隐私保护需求极高的行业,这也就要求这个行业一定要高度监管,不然造成的社会影响不可小觑。另外,这也表明了中国想推动“个人征信”行业走向市场化的决心。美国征信行业就是一个高度监管的市场化主体,要复制这种成熟的模式,肃清行业乱象是第一步。
早在今年5月9号的时候,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就打击个人信息犯罪出台了《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只不过这次的监管动作更有实质意义和震慑作用。
目前国内有多个大数据收集平台,比如拥有海量交易数据的阿里巴巴,拥有海量社交数据的腾讯,但是目前大多数平台、都没有数据共享,所以彼此之间都是没有形成数据共通的“数据孤岛”,这就需要央行牵头建立的个人征信中心。但是无论形成以央行为征信数据中心的个人征信系统,还是另外出现一个新的个人信用大数据中心,肃清行业乱象,统一行业标准都是建立一个个人征信行业长期良效发展体系的必要过程。
中国目前还处于个人征信的起步阶段,因此建立行业发展急需的基础建设、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符合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征信环境非常迫切。
国内P2P平台目前对于风控的需求是极大的。近两年P2P网贷平台经过野蛮生长期,风险日益显露,日前,P2P跑路、暴雷的新闻不断。风控做不到位,平台就很容易被借款方“坑”,借款方跑路,大量借款还不上的结果就是平台跑路。传统风控的做法是找担保公司或者用资产抵押。而这两年异军突起的大数据征信是被行业给予厚望的第三种方法,而这种方法极大的降低了借款门槛和融资成本。
在中国个人征信体系相较于欧美个人征信起步比较晚。
“征信体系”的雏形是一群美国商人自建的信息沟通网络,只在一小部分人内部传播,其中绝大多数也是用于对自己商业服务的辅助。
随后,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第三方信息提供商,将用户的信息加工,作为商品出售,这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征信机构。到今天为止,美国个人征信体系成熟使用了100多年。
而这一过程在国内会被极度压缩,原因就在于互联网技术革命的到来,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这些技术都会极大的加速“征信体系”在国内的形成。
怎么看待共享单车企业建立信息共享“黑名单”机制?首先要正确理解征信。
跟“钱”相关的才能叫征信,主要考察的是借款人还钱的责任感和还款能力,因此,大数据不是征信,征信和诚信也是有区别的。
比如现在有些平台可以拿到大量用户的数据,可以掌握大量的信息,比如说社会地位、消费习惯、生活习惯、交流人群、工作职位等等,并以此为依据可以做出完整的“人物画像”,但是这样全面的分级是否有将人群进行“三六九档”分类的嫌疑?会不会引起部分群体被歧视的危机?
其次,个人征信机构一定要有信息保护机制,防止大数据个人征信数据的扩散和滥用,这就要求个人征信机构不能太多,不能太散。因为过多的机构就难免出现个人信息保护不周的情况发生,甚至会出现信息反复使用,多次传播的危险。
而刚刚兴起不久的共享单车搞信息共享,甚至扬言要并入征信体系,步子跨的有点大,其中有太多的东西有失考虑。征信产品的运用场景应该主要在信贷领域,而不是什么领域都能用征信产品。
中国法律对于民众个人信息有着严格的保护。无论是机关单位还是金融、医疗、教育、商业、交通等企事业经济组织,对掌握的个人服务对象和个人客户信息应当保密。企业内部掌握的用户数据不属于征信的范畴,客户信息是受法律保护的,企业之间不能直接进行客户信息共享。
因为企业之间信息共享通常都是因为可以带来经营上的便利,换句话说,就是可以带来商业利益,所以是现行法律所不允许的。中国的《征信管理条例》中也明确规定了可以共享的信息的范畴,并且赋予用户知情权以及退出权等等。
不过按照目前市场需求以及发展的眼光来看,未来各大平台之间自愿的将客户信息提供给中立第三方机构,从而破除目前“信息孤岛”的情况,并且由此逐步形成现代征信业。所以说征信行业就是对于不能公开的个人信息进行产业化共享的行业。
看官们看到这里可能也对于“征信”也有大致的了解,中国的征信行业也刚刚起步,对于心怀不轨者,监管的力度足以让他们望而却步;对于还没有积淀,贸然进入行业的,也很难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很容易被淘汰掉;对于诚信入局,潜心经营者来说也是长路漫漫,这条道路难言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