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群学书院
群学书院由南京大学学者举办。秉承百年学府悠远文脉,依托全球领域智库资源,定期举办各类专业课程、沙龙、研讨、参访。传播多元文化,共铸人生理想,为创造健康社会不断前行。总部地址:南京中山陵永慕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舰大官人  ·  离“赤马红羊”还有一年的准备时间。你的Pla ... ·  12 小时前  
国际家居  ·  极简设计,气质非凡! ·  23 小时前  
国际家居  ·  极简设计,气质非凡! ·  23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群学书院

她在巴黎学会自由

群学书院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4-10-27 08:15

正文




《那个苹果也很好》是90后历史学博士栾颖新在巴黎六年的生活随感。首次尝试文学写作,栾颖新用 温暖的眼光观看巴黎,书写生活,享受自由,并将这份自由心情带给读者。


女博士?散文作者?她都是。在这本书里,作者切换着身份在生活,用极其真挚的热情分享自己的日常,买菜、插花、做好吃的食物、与形形色色的人来往;学习不同的语言,在珍本阅览室内破解古老的文献;探索自然的规律和秩序,思考生活中某个词的来龙去脉。她对学问与异乡满怀求索的渴望,但从未盲信任何权威,也不屈从于任何规矩,始终保持知识女性的谦虚、独立与尊严,以及可贵的诙谐。货架上不规则却香甜的苹果,就是她追求的快意人生。

漫长的疫情过后,一种观念正在成为共识:要爱眼前的生活、承认个体的尊严、接纳任何样子的自己。选择一座城市,是选择一种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某种程度也是选择“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作者选择了巴黎,而巴黎成就了这本可爱、清新的作品。翻开它,我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感受一座可能陌生的城市,或一种未曾体验的生活,又或者,成为想成为的苹果,找到自己的“巴黎”。

本文是书评人李小竹为本书撰写的书评。






用第一人称说话、写作、生活

文 | 李小竹



巴黎,早已成为一个超越地理意义的特殊符号。她拥有复杂的气质和内涵,产生过无数经典伟大的文学、哲学、时尚和艺术,曾经在书里、电影里看到的巴黎,带着优雅、浪漫的标签,但这可能只是游客眼中的一种光环。

我丝毫不好奇海明威在巴黎具体过的是什么日子,因为我要过自己的日子。

这是栾颖新自序里的一句话,宣告着她的反思与俏皮,也是她寻找自由的态度。



在说话中发现自由


因为研究语言的原因,栾颖新特别留意不同人说话的方式。她注意到书面法语并不适用于日常生活,就去观察当地人在超市、菜场、面包店里如何打招呼和交流的,这是融入异国生活的第一课。当有老师夸她法语说得好,之后又加了一句:

你付出了很多努力学习我们的语言和我们的历史。

颖新说,当时感觉很难受,但也没说出什么反驳的话来。

难道语言是有所有权的吗?我在 使用法语,所以法语也是我 语言啊!

还有一次,一个老奶奶在插队后理直气壮地说:

我们住在这个 街区。

颖新大声回她:

我们也是!

那一刻她忽然明白,曾经在教科书里学到的法语是书面语,古板又礼貌,其实法国人自己也不常用那种方式说话。理解巴黎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需要更直接主动的对话,甚至是反抗。


日常生活里,我们都经历过因为一些小事被误解,被占便宜,比如因为不是“本地人”而遭遇不公平待遇,但多数时候都会避免冲突而放弃沟通。可是只有在这些无法被课本演练的真实场景中,才有机会学会自我保护,赢得尊重。


颖新因此格外珍惜那些偶然发生的对话,通过这种交流,她与真实的世界产生了互动。的确,无论语言是否有“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之分,我们也不该屈服于语言的权威,也不应对自己的语言感到不自信。


语言是每个人向世界证明自己的方式,这或许就是获得自由的第一把钥匙。


写作给予的自由


语言是自由的,写作也是。但写作就是比说话要困难得多。


栾颖新长期受学术写作的训练,之前并没有发表过很多文章,只是不间断地在记录日常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轻轻松松地写日常,很容易被人说是“矫情”“过于敏感”和“自我感觉良好”。也许每一个严肃的写作者,都害怕自己会滑向那种情绪化的个人表达。


在《那个苹果也很好》这本书里,有个很动人的故事:


当时颖新在巴黎需要租房,但苦于找不到有经济实力的担保人,机缘巧合,在一次临时做翻译时,她认识了法国知名摄影师巴贝先生,在短暂的相处中,巴贝先生答应并慷慨地为她做了租房担保,解了燃眉之急。一年后,在2020年的封控期间,她也力所能及地帮了巴贝先生一些小忙,彼此间保持着最简单的问候。这样的友谊在异乡虽然平淡,却十分可贵。但就在他们通话的几天后,巴贝先生就去世了。


颖新说,她来不及悲伤。她甚至也没有很悲伤,因为在认识巴贝的过程中,她了解到这位艺术家的一生,充满着持续的热情与创造。早在50年前,巴贝就跟着时任总统蓬皮杜到过中国,拍摄过很多关于中国的照片,去世前刚在青岛办了展览。这位79岁的老人,活出了很酷的一生,他用摄影记录了世界,也帮助过危难时的自己,这样的人生充实且热情,是值得过的一生。正是巴贝的死,促使了颖新开始写作,才有了这本自由之书。


和许多人一样,刚开始写作时都不免要思考一个问题:生活中最必要的事情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个人都要非常细致,才能有所发现。


作者还写了一段在国家图书馆的经历:


面对博士论文这项巨大繁浩的工程,她常常陷入焦虑,不仅旁人不断询问,自己的父母也未必能充分理解,那种家长式的过度关心,成为一种无法解脱的负担。她努力调节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的节奏,以抵抗学业压力带来的抑郁倾向。去国家图书馆查资料时,她在设计精美的花园里看到了可爱的羊,也遇见了非常专业又乐于助人的馆员,在能看见塞纳河风景的食堂吃午饭,这些细节带来的惬意安慰着她。直到有一天,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图书馆的一位工作人员从花园顶楼跳下。


这让她有了更深的思考:

生活中那些难过的人、伤心的人、在生活里面对困境的人、即将抑郁的人,从外面很难看出异样,人的心里却可能有一些裂痕,只是人不会在表面裂开。

颖新说,没有人为目睹了这一切的读者做心理疏导,她只能自己消化这件事。


通过写作,她关注着图书馆对这件事的报道,思考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自杀论》,反思那个枝叶繁茂的花园,是否也是一个“引人往里跳的池子”。正是这种直面灰暗的勇气,让她开始寻找答案,有一次,她在图书馆里得到了管理员的好心帮助,意外地获得了一个座位,这让她感到巨大的善意。图书管理员为读者争取座位,是一个再小不过的事情,可是当陌生人愿意伸出援手帮助时,心里总是会感到加倍的温暖和感激。也许这就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信心,爱与勇气。


颖新说得没错, 感受力是非常珍贵的东西。不论是巴贝先生,还是图书馆的员工,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如果不去感受和记录,它们就会瞬间溜走,只有写下自己的声音和感受,它们才真正构成生活的质感。通过写作,她疗愈了自己,重新发现了生活中的自由和快乐。



用第一人称生活


2022年,栾颖新开始翻译法国作家安妮 · 埃尔诺,她曾说在阅读《年轻男人》时,就被第一句话就击中了:

如果我不把这些事情写出来,她们就没有走到底。这些事就只是被经历了而已。

这位诺奖作家还写过一句话:

第一人称,“我”,自然而然地作为一种工具出现,它能够锻造记忆, 捕捉和展现我们生活中难以察觉的东西。

和安妮 · 埃尔诺那种临床医生般的敏锐和勇气相似的是,在这本书里,作者也用第一人称观察、思考、写作,聚焦于生活中那些最普通的小事:被地铁检票员罚款、去动物园看小熊猫、日本和巴黎面包店里的法棍包装有什么不同,怎么和菜场里的人做朋友等等。在东京旅行,她不会因为女生们都化着精致的妆,觉得自己也需要如此,相反,她觉得自己并不需要再买新衣服,因为再穿十年,它们也不会坏。她用一种东北人天生的大胆与魄力,敏锐地捕捉生活里的蛛丝细线,写下属于自己的巴黎记忆。


对一些人来说,日常生活似乎总是疲累的,充满着鸡毛蒜皮、无法下笔的凌乱和不堪,人们总是会问:什么是更好的生活?如何成为更成功的人?怎样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这让人想起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对爱玛的描写:

她又想死,又想住在巴黎。

爱玛牺牲于时代的局限与自身的虚荣,而颖新挣脱了语言、阶层、潮流的裹挟,她更关心个体的经历与思考。二个世纪后,同样是“外省的年轻人”,显露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成长之路。在她写下的这些巴黎生活里,我们读到了这个时代一种新的乐观与希望。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