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史砍柴
纵横古今,出入文史。十年砍柴,只做原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产先生  ·  一个大事,大家都在等 ·  昨天  
猫笔刀  ·  各炒各的,互不接盘 ·  5 天前  
天玑-无极领域  ·  为什么都在骂杨笠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史砍柴

教孩子古诗所为者何?不是去参赛而是让其感受诗意

文史砍柴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4-03 14:54

正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诗经》的第一首,亦可称之为中华诗教的源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华审美与情怀自此而始。


它也是我教给儿子背诵的第一首古诗节选。就在他两岁半的时候,我带着他下楼到院子里散步,吟诵给他听。一来二去,他就记住了。自然,他那时不理解诗的意思,有一次背到“君子好逑”的时候,他跑到阳台上抱起了一个皮球。


去年的春节,带他回老家,返京的时候经停长沙,陪他和他妈妈去了趟橘子洲。南方早春,已是花开鸟鸣,惠风和畅。我指着橘子洲头的青年男女,告诉他春天来到,鸟儿在河中间的沙洲鸣叫,漂亮的女孩子出来了,年轻的男孩子想和她一起游玩。他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三千年前的诗意。


说来惭愧,我从来没有刻意教儿子古诗。他今年已经6岁了,九月份就要上小学一年级,能背诵的古诗非常有限,不像一些同龄小朋友,几十首古诗如绕口令一样背下来,一点磕巴都不打。我和他妈妈也不着急,总认为他将来读中国古诗词的时间还多着呢。不过他有一次因为会背《关雎》前四句,很给他妈妈长了脸。那是他还在读幼儿园小班时,在小区院内遇到一个比他大一个月的姐姐,由退休官员的爷爷带着,两人不知怎么开始比拼才艺了。那位小姐姐一字不差地把《七律.长征》背下来,这还真不容易。我的儿子应对的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听说后笑言他只会程咬金的三板斧。


我教给他背诵的第二首诗是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也是清早拉着他的小手在小区院里散步时念给他听所谓:“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这首诗除了后两句的托物起兴,前几句都是平铺直叙,言此物即是此物,非常好懂。我告他,葵是一种菜,你也可以看作院子里的小草,小草上有露水,等太阳出来很快就晒干了。太阳光照在地上,花草树木才能生长着。



这首诗曾经是我父亲教给我的,那大概是我读小学三年级时,不过我的父亲教我此诗,更强调的是后面两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一直认为汉魏时期的诗,质朴自然,非常口语化,用具象多而意象少,更适合教给孩子诵读。这一点我和缪哲兄的意见一致。


缪哲在他的《祸枣集》中说到:


唐诗重意境、重炼字。少阅历和文字感差的人,很难体会其佳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成人能知其妙处的,已不很多。求之于乳臭未干、大字刚识一篓的孩子,又怎么懂呢?又因对仗、平仄的约束,诗意的脉络,在唐诗就很难从字面上披寻,只能以“潜意”求之。


他认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照这标准,唐诗可比作文人画;先秦、魏晋的诗,则如连环画与卡通。其中固有意境,但主要还是活泼的、有趣的故事。”“盖时代越早,越少经文人之改进,诗歌即越近于天真,越适合于儿童。”


唐诗比起先秦和汉魏诗,确实然更讲究意境,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但也不尽然。唐诗中还是有一些浅显直白却很优美的诗歌,适合于孩子的心智。譬如几乎每个儿童都能背诵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声调铿锵,色彩鲜明,画面感很强。因为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完全是自然景象的描摹,孩子们一读就懂。



当我的儿子背诵这首诗时,我有时会联想到,他什么时候能读懂骆宾王的《咏蝉》呢?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写此诗时骆宾王因为触忤武则天,遭诬而下狱。诗用典巧妙,语多双关,咏物中寄情寓兴,只有经历过人世间苦难与忧患的人才能写得出。也只有历经岁月磨砺的人才能读懂“南冠”“玄鬓”等典故和意象呀。


可见同一个诗人的诗,有些适合教孩子读,有些需要孩子长大后自己去读。


当然,以汉魏诗教幼童,也有不足之处。汉魏时期的诗比较长,诗中也不乏典故、比兴,小孩未必能理解。当然汉魏诗的一些典故和意象略加解释小孩也能听懂。如《《饮马长城窟行》最后八句:


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这是一种场景的素描,没太多的言外之意。只要给孩子解释“鲤鱼”是古代的书信,夹在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之间,托人带给收信人,他就明白了。至于“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和现代口语没什么太大差别。


教孩子汉魏诗也不必全部为其诵读或令其背诵,可以节选讲解,他能记住其中容易理解的句子就行了。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我给儿子只读前面六句: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在北京天气不错的时候,带他站在小区里,指着西北角的楼房,讲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小儿还会指着高楼上天空飘来飘去的白云,说白云变成了汽车或者人等等形状。幼儿园老师有次布置小孩自己画一幅与生活有关的画,我给他一张白纸,告诉他 “左西右东上北下南”的道理,让他在左上角找到西北方,然后画“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再在其他空白处添上道路、汽车、树木。


对同一首诗,小孩在不同的年龄段所能接受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譬如《关雎》,一开始我只教他前四句。随着年龄的增加,再教他后面几句。大概在儿子读中班的时候,有一次他从幼儿园回来,突然给我说:爸爸,我们班某某(一个文静的女孩),很温柔,是个淑女。——看来他理解淑女的意思了。


至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种凤求凰的描绘,儿子在上大班时,给他讲他便明白。我对他说,假如你喜欢和班上某个女同学在一起玩,总是想着这件事连睡觉也睡不好,怎么办?你不能强迫她成为你的好朋友,应该好好和她说话,如果她喜欢你唱歌或者跳舞,你就表演给她看,让她高兴。这就是“钟鼓乐之”“琴瑟友之”。君子就是不能横行霸道,不能强人所难。这样的道理,六岁的小男孩一说就懂。


在我看来,教孩子古诗,首先应该着重对其审美的教育,其次是情感教育,最后才是价值观的教育。而通过诵读古诗提高孩子的审美品位,又首重音韵之美,读起来抑扬顿挫;其次才是具象的美,比如《咏鹅》中的色彩和动感。等他长大一些,再去领会中国古诗词的意境美以及文字的对仗之美。古诗的形式也应从简到难,先四言,再五言,然后七言。




对孩子的古诗词乃至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回避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古代的蒙学教材,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等等。


古代蒙学教材范围很广,有重价值观的,有重文史或自然知识的,有重审美教育的,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它们在形式上有个共同点: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


以《三字经》和《弟子规》为例,这两部蒙学教材主要以“做人”的教育为主,也就是价值观的培养。当然《三字经》还夹杂着一些人文、历史、数学知识。如果说《三字经》算是一本还过得去的教材,那么《弟子规》如一些朋友所言,“只是一本粗制滥造的儿童读物”。这本相当于《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读本在古代中国或许还有一些价值,在今天就毫无必要推广了。如何教导孩子做一个具有现代文明人格而又有中华文化特质的人,可资利用的读物和影视作品多的是。


我想之所以一些幼儿园和小学大力推广《三字经》和《弟子规》,一是因为老师不知道继承传统文化究竟要继承哪些,对《三字经》和《弟子规》的内容并没有客观的认识,人家说是经典,学校和幼儿园的主事者也认为是经典;第二个原因我觉得是形式上这两大蒙学读物易于推广,它们是三字韵文,适合小孩背诵。


我儿子所在的幼儿园从中班开始,就让孩子们背《三字经》和《弟子规》,我倒没觉得会把天真的儿子教程食古不化的小老头,只是觉得可笑。因为我看儿子背诵《三字经》和《弟子规》,完全是因为三字韵文念起来很好玩。有一次他边搭建乐高玩具便像唱儿歌似的背三字经,背到“窦燕山,有义方;教拇指,名俱扬。”因为读音接近,他把“五子”念成“拇指”了。我大笑,纠正他,然后问他,“你知道教五子,名俱扬什么意思吗?”他当然不知道。恰好他的姥爷姓窦,我于是进一步解释说,古代有个和你姥爷一样姓窦的老人,养了五个儿子,好好教育长大后都很厉害。他大惊:五个?怎么这么多儿子。——要现在都市的里孩子理解一家五兄弟,都很困难呀。


还有一次我和她妈妈要带他出去,他正坐在地板上自己玩耍着,喊他也不搭理。我对他说,你平时背《弟子规》,里面不是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么?他一脸懵逼,然后不好意思站起来。


当下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呼声很高,但说实话我从来没指望儿子能通过课堂学到多少传统文化,而且我以为也不必可以强调哪些文化来自传统,哪些来自域外。对孩子的价值观教育,我想现代社会自然有现代社会的标准和方法,一个孩子道德品行上如果出现问题,应该不是传统道德价值观教育不够,而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道德教育在他身上出现了问题。不要怪传统,也不要乞灵于传统。


我愿意让自己的儿子读一些古诗词,是因为我认为既然他生长在这块土地上,说汉语,用汉字。那么对其审美、情怀、心胸的培养,中国古诗词是合适的养料。等他读到二年级,多识几个字后,可以让他进一步读唐代的五言诗和七言诗,然后在他乐意的时候,给他讲解《声律启蒙》。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当他渐渐长大,理解用汉字写就的古诗之美,他就会自己去读诗,去探究中国古诗言有穷而意无尽的境界,并乐在其中。至于他能背多少首诗,能不能在诗词背诵大赛中胜出,倒不是我在意的事。


【十年砍柴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往期精彩文章


清朝如何使京津冀一体化:保定做了近三百年的首都副中心

在海南,苏东坡的雅居梦和韩少功的第二人生

兄弟合伙不论打江山还是办企业 二把手最难做

砍侃财道|没有了夏洛克,安东尼奥就能拯救穷人?

当你想在大七环圆北京梦时|对不起 小县城也限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