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俄罗斯塔斯社引述俄罗斯国防部军事技术合作局的消息称,中俄的苏-35合同的正式交付已经在
2016
年的
12
月中旬开始正式执行,现已向中国交付了
4
架。第二批将会在
2017
年年底前交付,
2018
年将会再交付
10
架,总计
24
架。由于俄罗斯塔斯社是最早报道俄方向中国交付
4
架苏
-35
的消息源,所以其消息有一定的可信度。不过,对比
2015
到
2016
年,俄罗斯方面拖着也不卖苏
-35
的情况相比,怎么到了
2017
年突然搞大批量加急送货了呢?要知道
10
架的产量已经接近一条生产线全年的产能了,俄罗斯自己不装备了?显然不可能,而且俄罗斯不担心这么大规模的交付中国苏
-35
战机会被中国方面仿制?
中俄苏-35交付话题再度出现 这次是俄罗斯要交付
10
架给中国 以前不是拖着不交吗?
对于俄罗斯方面来说
并不担心中国
“克隆”“复制”苏
-35
战斗机
早在
2015
年,当时的俄罗斯《专家》周刊网站采访国防部负责武器采购的副部长尤里·鲍里索夫时,这位副部长就表示俄罗斯仍然有很大的机会对中国出口战斗机。他当时正在阿穆尔河畔共青城的飞机制造厂进行考察,在跟俄罗斯方面专家座谈后得出上述结论。原因也很简单,在俄罗斯方面看来看,中国歼
-15
战斗机技术“来源”是
T-10-K3
原型机、中国歼
-16
战斗机技术“来源”是俄罗斯苏
-30
战斗机,而歼
-11B
更是俄罗斯直接授权生产的苏
-27
战斗机。基于这个这些机型来判断,中国还没有能力完全吃透俄罗斯原版苏
-27
的全部设计,否则按照中国具备的技术能力早应该可以生产出来跟苏
-35
类似的战斗机,所以俄罗斯并不担心中国“克隆”“复制”苏
-35
战斗机,要是真能吃透苏
-27
的设计,为什么还会买苏
-35
呢?俄罗斯人就是这样的逻辑。
对于俄罗斯专家来说 歼-11D 歼
-15
歼
-16
都是中国在模仿 而并未完全吃透原始设计
至于一直传说中的可以匹敌苏
-35
的歼
-11D
战斗机。俄罗斯《卫星网》的专家卡申也曾撰写专栏文章进行分析,他认为这种战斗机目前尚未量产,而且中国方面可能也要使用苏
-35
和歼
-11D
进行对比,来确认中国实际掌握了多少俄罗斯的设计。从这个角度来看,已经向中国在
2016
年
12
月交付的
4
架苏
-35
,现在只不过担当试飞角色。因为中国版的苏
-35
可能尚未敲定最终交付状态,毕竟要整合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以及进行一些本地化的修改,所以先出口
4
架,供中国空军进行试飞。
苏-35航电复杂程度超乎想象 因此俄罗斯绝对不会轻易开口帮中方修改
俄罗斯在
2017
年加速交付苏
-35
战机给中方 葫芦里卖什么药?
所以,在
2017
年向中国交付的
10
架苏
-35
,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技术变化。尤其是中国方面可能会借机向俄罗斯要求增加更多的中方自己的设备,比如数据链、通讯、武器等系统,而俄罗斯方面就会认定一点,要加钱!需要更多的实验费用和更长的试飞期。双方一直这个问题上僵持许久,也造成了本来应该在
2017
年交付完毕的苏
-35
首批订单拖到了
2018
年。
俄罗斯加速交付苏-35给中国 不过就是给以后的订单预留点空间
从现在中俄通报的消息判断,俄罗斯方面仍然不希望整合中国的武器、通讯系统到苏
-35
上。因为这样会损害俄罗斯后续的维护和配套武器出口。不过当中国对首批
4
架苏
-35
试飞后,也可能会提出更多的修改要求,俄罗斯此时急于对外宣布将会在
2017
年加速对中国交付
10
架苏
-35
战机,其实也是一种措施:技术状态已经定型 将会按照原来
4
架技术水平进行交付。如果还有其他需求,必须要交钱并重新修改,俄罗斯武器出口一向如此强势,印度是感同身受。
美国人帮忙宣传苏-35为俄最可怕武器 多少有点广告效应
...
俄罗斯方面很自信,中国会继续购买苏
-35
战机
对于现在俄罗斯来说,军事装备出口是其核心的支柱产业之一,所以向中国推销新型武器将会是俄罗斯未来的重中之重
。而且,中国仍然会继续从俄罗斯进口相应的新式武器。而苏
-35
,这种被美国《国家利益》网站评选为
2016
年俄罗斯最可怕武器排行榜榜首的装备,更是中国目前在四代到五代换代时,所急需的。根据《国家利益》网站防务专家戴维·马宗达对苏
-35
的评论:该机具备了远程空空导弹的发射能力,并且能以超音速状态发射这些导弹,所以苏
-35
对于北约制式的多数战斗机来说,都是“极其危险”的!这么强大的战斗机,在俄罗斯《卫星网》军事专家卡申看来,除了歼
-20
和
T-50
这些五代机能够比拟,其余很难有机型能够叫板苏
-35
,因此中国未来仍然会继续购买苏
-35
来填补自己的换代空缺。
无论褒贬 苏-35还是落地中国 下一个关注点还是应该在中国是否会进一步加大采购量
综上所述,俄罗斯实际上并不担心中国对苏
-35
展开深入研究,比如“仿制”,这需要大量时间来转化成具体的成果,远不如中国直接购买现成的苏
-35
合适。而且在
2017
年加速交付苏
-35
,也有利于再安排今后产能,来迎接更大批量的苏
-35
订单。
(全球局势战略纵横公众微信号:zhanluezong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