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条款
|
序列
|
审核要求
|
级别
|
满分
|
得分
|
审核描述
|
|
1、质量管理和保证
|
|
10
|
0.0
|
|
1.1
|
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经营有诚信的理念与对食品安全的方针或承诺和目标,公司要承担生产合法产品的义务和履行对顾客的责任,包括对评审和持续改进的承诺;公司的最高层管理者应确保方针和目标传达到所有与产品安全性,合法性和质量所有相关的员工。(没有方针或承诺的可直接定为D级)
|
关键项
|
30
|
|
|
1.2
|
具有合法的营业执照和其他相关法规要求的证件,并是最新更新的(请审核员对原件拍照入报告),且没有产品分包的行为。(失效或没有合法的营业执照和其他相关法规要求的证件时,无论最终审核结果如何只评为E级)
|
关键项
|
30
|
|
|
1.3
|
明确食品安全管理组织结构,设有质量管理(QC)或者质量保证(QA)部门,并明确QA、QC工作职责与资质要求(证书)。质量部门的所属合理(没有的视实际质量和安全管理程度评为C级或D级,不合理的直接定为D级)
|
关键项
|
30
|
|
|
1.4
|
通过食品安全相关体系的认证(HACCP/ISO 22000/ IFS/ BRC/ SQF/ AIB/FSSC22000)或者食品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如有请详细记录)
|
基础项
|
20
|
|
|
1.5
|
工厂制定书面的文件管理制度和记录管理制定并严格执行。
|
关键项
|
30
|
|
|
1.6
|
工厂制定书面的原辅/物料(含食品添加剂)及产品的追溯管理程序,有进行原物料的溯源和源头的索证,资料收集完善,验收(货)记录完整。(没有做到的视实际质量和安全程度评为C级或D级)
|
关键项
|
30
|
|
|
1.7
|
原辅料的标准和规格明确且与配料表的内容一致,食品添加剂的正确使用,配料用量和记录完整;执行原辅料的风险评估并留有记录。(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问题的直接评为D级,不一致的直接定为E级)
|
关键项
|
30
|
|
|
1.8
|
工厂制定书面的过敏原、辐照、转基因和反式脂肪酸食品的控制程序及在产品包装上的标示要求,且严格执行,并能提供相关的产品检测报告。
|
关键项
|
30
|
|
|
1.9
|
工厂制定书面的供应商(原辅料、助剂和包材)审核管理办法,有进行年度的供应商审核,并有可执行的合格供应商清单;新厂商及新原辅料按照程序批准后使用,并留有相关的记录。
|
基础项
|
20
|
|
|
1.10
|
工厂制定书面的产品召回程序及应急预案,有完整的实际或模拟的回收和应急响应方案;回收产品的处理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
|
关键项
|
30
|
|
|
1.11
|
工厂制定月度员工培训计划,如个人卫生及食品安全和卫生等全方面的培训,并有培训记录。
|
基础项
|
20
|
|
|
1.12
|
工厂有书面的易碎品控制程序和异物控制程序并严格执行,有基于风险评估的频率检查会造成异物的状况记录和详细清单,并确保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或屏蔽保护。
|
关键项
|
30
|
|
|
1.13
|
工厂有完整的安保(食品防护)管理程序,并严格执行和记录。
|
关键项
|
30
|
|
|
1.14
|
工厂建立化学品控制程序,所有使用的化学品均有物料安全数据表(MSDS),化学品也得到妥善保存和管理。
|
基础项
|
20
|
|
|
1.15
|
关于外部机构的审核和内部定期审核,在检查中的不符合项目,工厂有纠正所有不符合项并依照改善期限完成。
|
基础项
|
20
|
|
|
|
2、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食品安全体系
|
|
10
|
0.0
|
|
2.1
|
建立书面的HACCP体系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
基础项
|
20
|
|
|
2.2
|
设有HACCP或食品安全小组,如果没有HACCP或食品安全小组,则有负责质量和安全的管理者代表。
|
基础项
|
20
|
|
|
2.3
|
工厂对所有的原料、辅料、助剂、包材和加工过程进行了危害分析,有完整的原物料和成品的说明(描述)。
|
关键项
|
30
|
|
|
2.4
|
工厂有书面的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或者前提方案,并落实执行。
|
基础项
|
20
|
|
|
2.5
|
工厂根据HACCP计划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所有的CCP制定了监控程序并实施有效监控。
|
基础项
|
20
|
|
|
2.6
|
HACCP计划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危害分析或风险评估基础上。
|
基础项
|
20
|
|
|
2.7
|
对所有关键控制点(CCP)进行了正确识别、以文件形式记录并真实执行监控。
|
基础项
|
20
|
|
|
2.8
|
对所有关键控制点的关键限值与监视程序进行了正确识别、以文件形式记录并真实执行监控。
|
基础项
|
20
|
|
|
2.9
|
是否对所有的质量控制点和关键控制点纠正措施都进行了正确识别、纠正措施的落实,并以文件形式记录并真实执行。
|
基础项
|
20
|
|
|
2.10
|
用现成可用的支持性文件或程序文件对HACCP计划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确认和验证。
|
基础项
|
20
|
|
|
2.11
|
对HACCP计划/食品安全或者质量管理体系每年至少一次进行内部审核,现场验证所有的改善是有效的。
|
基础项
|
20
|
|
|
2.12
|
对HACCP计划/食品安全或者质量管理体系每年进行一次管理评审,当过程变化时同时进行评审,现场验证所有的改善是有效的。
|
基础项
|
20
|
|
|
2.13
|
工厂内没有发现有立即违反食品安全的现象,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也已经得到彻底的改善。
|
关键项
|
30
|
|
|
|
3、场地维护和保养
|
|
5
|
0.0
|
|
3.1
|
工厂选址合理,周边无污染源。
|
基础项
|
20
|
|
|
3.2
|
工厂内的建筑物、绿化带、道路等维护良好,无裸露的泥土和积水等。
|
基础项
|
20
|
|
|
3.3
|
所有的垃圾和其它确定销毁的原料有放在有盖的容器中,并指定地点存放,定时清理
;废弃物品也存放在指定地点,远离生产车间。
|
基础项
|
20
|
|
|
3.4
|
垃圾不会对食品造成潜在危害,并得到及时/定期清理和清洁。
|
基础项
|
20
|
|
|
3.5
|
工厂对所有排水沟进行清洁并且盖好排水沟口,排水有过滤口且没有堵塞。
|
基础项
|
20
|
|
|
3.6
|
车间内明确分开清洁区和非清洁区,中间有合理过度,人流物流走向合理,且都没有交叉污染的发生。
|
基础项
|
20
|
|
|
3.7
|
有对产品或工艺用水的水样进行分析的程序,包括测试项目和限值(蒸汽和冰等比照执行);定期对水质进行抽样监测。( 必要时需符合GB5749-2006, 42项常规项目要求;完全没有水质的测试报告评为C级。)
|
关键项
|
30
|
|
|
|
4、设施和设备
|
|
10
|
0.0
|
|
4.1
|
生产车间的照明充足,所有灯具都装上了防护或防爆,碎装置。
|
基础项
|
20
|
|
|
4.2
|
生产车间入口洗手消毒设施完备并能正常使用,并能阻止未经授权人员的进入。
|
基础项
|
20
|
|
|
4.3
|
每处洗手设施都配备液体肥皂、消毒液和干手设施,并保持符合要求和随时可以使用的状态,洗手消毒设施须配备必要的洗手消毒说明;建议冬天洗手要有热水。
|
基础项
|
20
|
|
|
4.4
|
各车间的窗口及入口没有直接对外敞开,天花板、地板、墙壁、通风孔和窗口等地方状态良好且密封。
|
基础项
|
20
|
|
|
4.5
|
食品设备润滑剂和加工助剂是否都是食品级的,与食品接触的所有材料都必须要是合适的食品级的。
|
基础项
|
20
|
|
|
4.6
|
各车间内、各冷藏库、各冷冻库内均设置温度计,温度计的位置合适且运行良好,必要时需配置湿度计,并都记录完整。
|
基础项
|
20
|
|
|
4.7
|
工厂有所有测量设备和工器具(包括温度计和其它生产用到的测量测试设备)均有日常校正计划、频率和记录。
|
基础项
|
20
|
|
|
4.8
|
有书面的设备预防维护保养程序,该程序包含所有设施设备,并使其处于良好卫生和运行状态。
|
基础项
|
20
|
|
|
4.9
|
制定有机械设备的定期维修保养手册并有计划及执行记录。
|
基础项
|
20
|
|
|
4.10
|
有完整的清洗消毒程序,清洁和消毒后用具存放在指定区域专用处,并保持清洁和卫生的状态,结果良好。
|
基础项
|
20
|
|
|
4.11
|
工厂内有充分的通风设施以及空调设施,温湿度控制合理,有良好维护,且有定时的记录。
|
基础项
|
20
|
|
|
4.12
|
工厂提供木制品管理制度,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工具/器具无木质材质。
|
基础项
|
20
|
|
|
4.13
|
木仓板禁止进入湿区。(工厂潮湿区域不得使用木质栈板)
|
基础项
|
20
|
|
|
4.14
|
所有水管妥善放置并离开地面,避免食品、食品接触面和原料,半成品间的交叉污染。
|
基础项
|
20
|
|
|
4.15
|
所有设备安装和设备及工器具表面利于维护和清洁。
|
基础项
|
20
|
|
|
4.16
|
风淋室设置在适当的地方且功能正常,员工正确使用该设备。
|
基础项
|
20
|
|
|
|
5、清洁和消毒
|
|
5
|
0.0
|
|
5.1
|
明确规定设施设备及工器具和环境等的清洗消毒方法(如浓度,温度等...) 和频率的管理办法,并确实执行和记录;使用的化学品和清洁器具符合要求。
|
基础项
|
20
|
|
|
5.2
|
工厂各清洁作业区域及非清洁作业区的清洁和卫生状态良好,并有每次的清洁工作和检查记录。
|
基础项
|
20
|
|
|
5.3
|
工厂的天花板、地板、墙壁、通风管、窗户等区域及排水沟无发霉、结露、生锈和积尘积垢的现象。
|
基础项
|
20
|
|
|
5.4
|
工厂有专用容器盛放不同原料、半成品和成品,有明确的区分,并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
|
基础项
|
20
|
|
|
5.5
|
有采用如标签或色码之类的管理制度以避免在设备和工具交叉污染发生并正确执行。
|
基础项
|
20
|
|
|
5.6
|
对用于设备和工器具消毒的消毒剂浓度进行有效监控,有文件化的消毒剂浓度监控规定和记录,并有消毒效果的监控。
|
基础项
|
20
|
|
|
|
6、个人卫生
|
|
5
|
0.0
|
|
6.1
|
明确制定所有员工(包括拜访者)的书面卫生政策及卫生管理制度。
|
基础项
|
20
|
|
|
6.2
|
用来存放私人物品的更衣室及厕所远离加工和储存区域,并符合管理要求。
|
基础项
|
20
|
|
|
6.3
|
有明确的各项洗手消毒的要求和频率规定,员工严格遵守洗手、消毒的个人卫生制度,现场员工能正确洗手和消毒。
|
基础项
|
20
|
|
|
6.4
|
现场员工遵守入室管理规定,正确戴帽子和口罩等个人卫生防护用品。
|
基础项
|
20
|
|
|
6.5
|
现场员工衣着清洁,穿着无钮扣且上衣无口袋的工作服,工作鞋清洁,且不能离开工作区域。
|
基础项
|
20
|
|
|
6.6
|
工厂每日巡检员工个人卫生,并保留检查记录和处理情况。
|
基础项
|
20
|
|
|
6.7
|
工厂有书面的手套及个人卫生防护用品使用制度,有对手部受伤人员的管理规范(标识等),且严格地执行,确保使用食品级的手套。
|
基础项
|
20
|
|
|
6.8
|
所有员工在生产现场不配戴首饰、手表、戒指、不染指甲和留长指甲等,不得在工作区域内使用手机。
|
基础项
|
20
|
|
|
6.9
|
在加工区域或直接暴露产品或包装间工作的员工,无生病症状及裸露伤口;与即食食品或不经清洗即食用的食品有接触的员工必须戴手套操作。
|
关键项
|
30
|
|
|
6.10
|
所有的人员进入车间前须进行自我申告,须确认员工开始工作之前的健康状态,并制定员工身体不适时的管理办法。
|
基础项
|
20
|
|
|
6.11
|
定期对所有进入生产区域的员工进行健康检查,依照食品法规保留有效合规的(食品生产经营)健康证,没有或失效健康证的人员不得上岗。
|
关键项
|
30
|
|
|
|
7、原辅材料和包材验收
|
|
10
|
0.0
|
|
7.1
|
有书面的原辅料(含包材)验收,抽样、检验和放行等标准、规格和程序,并严格管理原料验收且留有记录。(没有关键原料验收标准,评为C级)
|
关键项
|
30
|
|
|
7.2
|
食品原辅料和包材在接收时,依照验收标准和规格检查如到货温度(含车辆温度)及清洁度、保质期、包装、外观和标签等相关验收指标;验货人员配备必须的工具并能正确执行和完整记录。
|
基础项
|
20
|
|
|
7.3
|
供应商能提供到货原辅材料和包材符合规格书等的对应生产日期的检测报告(COA)等验收报告,及各种必须的相关报告或证书,并有完整的记录留档。
|
关键项
|
30
|
|
|
7.4
|
原辅材料和包材应有妥善保护与管理,避免于储放或加工过程中二次污染。
|
基础项
|
20
|
|
|
7.5
|
有关原辅材料和包材的库存管理,含原物料标识和保质期控制;明确规定有效期管理方法并正确执行“先进先出”。
|
基础项
|
20
|
|
|
7.6
|
明确原辅材料和产品的不合格品定义;其存放区域应做好标识且隔离放置和记录,严格执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并记录。
|
关键项
|
30
|
|
|
|
8、储存
|
|
5
|
0.0
|
|
8.1
|
有独立的原辅物料库、半成品和成品库及暂存库;严格生熟(含直接食用的生食)分开;原料、半成品和成品不得混放导致交叉污染。
|
基础项
|
20
|
|
|
8.2
|
对冷蔵/冷冻库的温度进行监控,冷藏/冻库的温度监控计远离通风口;冷蔵库(4℃以下)、冷冻库(-18℃以下),并有定期的监控记录。
|
基础项
|
20
|
|
|
8.3
|
妥善控制冷蔵库、冷冻库和解冻库的容纳量(大约70%以下),解冻方法正确,并标识和记录完整。
|
基础项
|
20
|
|
|
8.4
|
原辅料,半成品,产品及包材放置在洁净的容器或者货架上,不着地放置。
|
基础项
|
20
|
|
|
8.5
|
化学品和食品添加剂须与产品和食品储存区域隔离单独储存;化学品存放应上锁,专人负责管理。
|
基础项
|
20
|
|
|
8.6
|
工厂定期对储存区域包括冷藏/冷冻库房进行整理和清洁。
|
基础项
|
20
|
|
|
|
9、生产过程控制
|
|
10
|
0.0
|
|
9.1
|
工厂有明确的生产工艺及其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并严格执行。(工厂没有明确的生产工艺及其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评为D级。)
|
关键项
|
30
|
|
|
9.2
|
工厂针对产品质量和加工过程的符合性按照规定进行检查,如首件检查等...并保留检查记录;半成品的规格或现场的看板明确。
|
关键项
|
30
|
|
|
9.3
|
原物料拆箱后进入生产区域,内包装有标识(若脱离原始包装,需标示品名等),产品要全覆盖保护后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暂存;直接使用的食品原料在开包前需消毒,防止外部的污染。
|
基础项
|
20
|
|
|
9.4
|
生产过程中各种物料的标识完整,有对开封原物料的管理;不得直接使用接近保质期的原物料(以最终产品过期日为准)。(有使用过期原物料直接定为E级)
|
关键项
|
30
|
|
|
9.5
|
有生产记录,即使是再利用、再加工、返工的原料或产品也有生产记录并可以追溯,确保有问题时的跟踪改善并完成;对油的回用有有效控制。
|
基础项
|
20
|
|
|
9.6
|
具有针对生产工艺和生产记录的内部监査系统(根本没有生产工艺或生产记录的内部监査系统评为D级。)
|
关键项
|
30
|
|
|
9.7
|
如使用金属检测仪,金属检测仪应正常工作。并且在开机前、生产中、生产结束均使用金属测试片对金属检测仪进行检查,保存测试记录;异常处理方法符合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