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法治报2024年9月12日头版头条
——追记仪征市人民法院
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边晓斌
办公桌上,一张写着工作计划的白色便笺纸诠释着书写者的热爱与专注;书橱里,摆放着工人们送给边晓斌的纪念奖牌和合影述说着他们的暖心故事;摆放整齐的47本工作笔记,记录着一位人民公仆29年来坚守正义、担当作为的闪光印迹……
2023年12月14日上午,仪征市法院副院长边晓斌前往某破产楼盘,对该楼盘修复续建情况进行勘查核验时摔倒致伤,经全力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年仅49岁。
风吹松柏诉离殇,朔风瑟瑟久徘徊。2023年12月17日,仪征市殡仪馆大厅内外,一切都被一层肃穆的寒意笼罩,白色的花朵与黑色的挽联弥漫着沉重的哀伤。扬州市、仪征市党政领导静静伫立,法院干警们眼神中透露出缅怀与追思,500多人手持白菊、怀揣崇敬之心来送人民的好法官边晓斌最后一程。悲伤在寒冷的空气中凝结,每一个脚步都带着沉重的哀思。
在边晓斌办公室的书橱里,放着一块纪念奖牌。奖牌上写着“真情系百姓,温暖抵人心”。奖牌旁边,是某企业工人代表们和边晓斌的合影,这是边晓斌成功保障近500名工人权益的生动写照。
工人们将感谢信和纪念奖牌送到法院
(前排左三为边晓斌)
1994年,该企业征用土地招工时,当地近500名农民成为企业的合同制工人。长期以来,企业与工人以一年一签的方式连续签订了十几年的短期劳动合同。2007年,企业突然发布公告终止劳动合同,让这批工人与劳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以派遣工的名义回到原岗位。2008年5月,认为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工人们集体诉讼至法院,提出企业要与工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诉求。
时任仪征法院民一庭庭长的边晓斌主动接手了这起案件。“当年,我们全院干警成立多个调解组,深入263名短期工家庭和每一位工人谈话,大部分工人坚决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仪征法院执行局执行指挥中心副主任戴小霞是当年边晓斌负责调解组的书记员。
边晓斌一头劝解职工们不要停工,把情理法理说明白;另一头,多次奔走企业为工人们争取合法权益最大化。
“是边院长让我们有信心相信,法律真的可以保障我们的权益。”企业工人代表苏福喜眼里闪烁着泪光。
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将正式施行,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工作岗位实施,边晓斌抓住时机组织工人们与企业进行调解。6月30日,工人与企业达成和解协议;7月1日,近500名工人与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至此,长达五年多的维权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
“当时我们已经不管官司能不能打赢了,我们到法院一百多次,边晓斌总是亲力亲为,陪我们一起走过了五年多的维权路,也因为我们在企业那里受了很多窝囊气。”职工代表谈晓燕说。
一次意外,让来仪征打工的杨玉珍夫妇陷入困境。2010年11月,丈夫魏文斌在安装门牌时不慎从高处摔落,造成颅脑严重受伤,身体多处骨折。举目无亲的杨玉珍和儿子魏健不得不四处借债,因老板不愿意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躲”了起来,杨玉珍起诉到仪征法院。
经此遭遇,品学兼优被保送读研的魏健一度想放弃学业,尽快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办理案件的边晓斌知道情况后带头捐款,多次协调相关部门给予这个家庭生活救助,并奔走各方协调工作,让魏家尽快得到了赔偿。
“边院长知道我准备放弃读研后,像父亲一般鼓励我不要因为一时困难放弃学业,有困难,他来想办法。”魏健在边晓斌的关心与支持下,重拾信心继续求学,如今已经在高校工作。
“是边院长让我们一家人对生活重燃了希望,面对困难有勇气坚持下去。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却没办法告诉边院长了……”回忆起以往的点点滴滴,杨玉珍几度哽咽。
在案件走访调查中,边晓斌发现杨玉珍家庭的遭遇并不是个例。边晓斌了解到,2013年,在仪征从事木匠、漆匠、瓦匠、水工、电工“小五匠”行业的农民工已有8万人。
“月塘镇是仪征的一个大镇,很多家庭一家人都从事‘小五匠’行业,那时包工头的安全意识不高,对农民工的安全保障相对欠缺,2011年到2015年,我处理的‘小五匠’案件占到了案件总数近五分之一。”仪征市月塘镇司法所所长曹明介绍,彼时,一旦发生意外伤害,医疗费、误工费等少则三五万,多则十几万,这些对家庭而言都将是沉重的负担。
如何从解决一件事,到解决一类问题?边晓斌针对“小五匠”人身意外伤害维权问题,积极协调相关单位从根本上规范农村建筑业用工行为。在仪征市委、仪征法院的支持下,开展农村建筑工人意外伤害保险试点,推动包工头给建筑工人购买保险,让遭受意外伤害的建筑工人有所保障。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到好学校
9月2日清晨,仪征市宝能小学校长尚仁宝正在学校门口迎接该校第一届350名学生。“宝能小学恢复建设后,周边社区居民的关注度很高。今年暑假期间,不少家长来咨询什么时候可以投入使用。”尚仁宝告诉记者,这所深受周边居民期待的学校,现在终于可以让大家放下悬着的心了。
“如果边院长能亲眼看到该有多好,为了宝能小学项目可以按期完工,边院长曾前后忙碌了几个月。”仪征市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李忠正眼眶泛红。
宝能小学作为该区域配套教育项目,按照合同约定应由拿地企业在限定时间内建设完毕并移交,却因拿地企业没有按期履约导致项目建设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2022年10月,某拿地企业被起诉至法院,仪征法院立即对拿地企业资产进行保全查控,并对项目工程开展质量和造价鉴定。同时,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法院以及预计承建的城发集团等单位成立推动小组。诉讼期间,仪征法院召开9次庭审,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到现场进行勘验,边晓斌的见解对推动案件有很大作用。”仪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法规科科长胡玲玲回忆一路走来的坎坷,感慨着边晓斌的不易与坚守。
“民生、民心是最重大的政治。宝能小学在2024年9月正式开学,是市政府向成百上千户家庭作出的承诺,民一庭和执行局一定要齐心协力办好这个案件,既要通过诉讼保全来保障续建资金,又要通过先予执行来保障工程尽快续建、学校按时开学,维护政府公信力!”办理该案件期间,边晓斌态度坚决而充满担当,始终不忘“司法为民”的初心和使命。
如今,走进宝能小学可以看到,学生们在新建的塑胶操场上热身、做操、跑步;在现代化教室里感受着智能教学设备带来的快捷与便利。
2016年7月,边晓斌带着组织的重托、对援疆事业的忠诚,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新源县人民法院挂职,任新源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作为一名援疆干部,他将新疆当家乡,把群众当亲人。
“我决不能碌碌无为,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最大的作用,全力以赴践行援疆使命。”这是边晓斌对新源县人民法院干警坚定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