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丁香园神经时间
丁香园旗下资讯平台,注重临床思维养成,注重精彩病例解析,注重指南发布。神经时间,注重神经科医生的需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丁香园神经时间

2024 头痛与感觉障碍学术大会开幕,众专家共话「无痛」未来!

丁香园神经时间  · 公众号  ·  · 2024-04-24 19:46

正文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我国既往数据显示偏头痛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较大不足,病人就诊率及医师正确诊断率较低,且普遍存在预防性治疗不足、镇痛药物使用过度等情况 [1]

为提升中国头痛及相关感觉障碍疾病研究与诊疗水平,推动学科全面发展,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联合重庆市头痛防治学会共同举办的 2024 头痛与感觉障碍学术大会及第十六届重庆头痛眩晕学术年会,于 2024 年 4 月 20 日在山城重庆盛大开幕(图 1)。

本次大会聚焦头痛及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众多顶尖专家和学者分享了前沿知识和研究成果,为参会者提供了一个丰富而精彩的学术交流平台。本文特整理会议精华内容,以飨读者。














图 1 开幕式现场

中国头痛医学三十年攻坚,多方倡议发起「偏头痛关爱月」


头痛是临床诊疗上的常见症状,偏头痛是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之一。在过去三十年中,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普及与提升,偏头痛的诊断更加精准 [2] 。治疗方面,除了 NSAIDs 和曲普坦类等药物长期主导着偏头痛治疗外,近年来,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其受体相关的特异性药物等创新手段也迅速进军偏头痛,备受业界关注。

本次会议中,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于生元教授回顾了我国头痛医学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重大突破与进步(图 2)。于生元教授谈到,提高头痛的正确诊断率和规范诊疗水平的前提是,在全国建立科学有效的防控体系,培养专科人才,大力普及患者教育,让多数头痛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即可得到规范化的诊疗服务。自 2007 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头痛协会至 2022 年启动「中国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建设」,这一漫长历程饱含着无数医者的心血与不懈努力。

如今, 我国头痛预防和管理网络已经遍布全国 29 个省,覆盖 236 家医院,逐步完善了头痛诊断和质量控制管理标准,培养了一支强大的头痛专科队伍。 如今,中国头痛诊疗事业蓬勃向前,其高质量发展势不可挡。此外,本次会议特别将每年的 5 月设立为「 偏头痛关爱月 」,旨在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偏头痛的关注和重视,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行动,降低患者的疾病负担,为偏头痛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图 2 于生元教授回顾中国偏头痛治疗进程

聚焦偏头痛领域,现代治疗理念倡导全面优化急性期治疗和及时启动预防性治疗双靶标 [3] 。急性期治疗旨在缓解已经发作的头痛及其伴随症状,预防性治疗则着眼于减少偏头痛发作的频率和减轻疼痛程度 [1] 。虽然各自的治疗方法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有效,但对于频繁发作或难以控制的偏头痛患者,单一治疗方法可能难以提供满意的效果。此外,过度依赖急性期治疗可能引发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OH) [4] ,而仅依赖预防治疗则无法迅速缓解患者急性发作时的痛苦。因此,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即同时涵盖急性期与预防性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冀英教授在报告中表示, 偏头痛急性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并非独立的治疗模式,而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治疗目标。综合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有效地达到偏头痛管理的最终目标。

图 3 周冀英教授分享偏头痛综合治疗策略

借助独特靶点优势,CGRP 受体拮抗剂在偏头痛治疗中独树一帜


偏头痛的药物治疗看似简单,然而如何平衡疗效与安全性,兼顾急性期及预防治疗,一直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此,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新靶点及新型药物。其中,CGRP 作为近年来治疗偏头痛的重要靶点,为偏头痛的急性期和预防治疗打开了新局面,也在本次会议中引起热议。周冀英、Russo、董钊等多位国内外教授从不同议题阐述了 CGRP 从发现到机制研究转化再到临床应用的重要历程。

抓住关键靶点一击即中,深度剖析偏头痛「克星」


从作用机制来看,CGRP 是一种由中枢和外周神经元产⽣,由 37 个氨基酸组成的神经肽,它通过三大机制介导偏头痛的发病:血管扩张、疼痛信号传递和促进神经源性炎症因子的释放(图 4) [5,6]


图 4  CGRP 在偏头痛中的作用机制

CGRP 受体拮抗剂则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影响偏头痛的病理过程。它首先可与 CGRP 受体直接结合,屏蔽其激活信号,从而抵抗由 CGRP 引起的血管扩张和炎症反应,直接缓解偏头痛症状;同时,CGRP 受体拮抗剂还通过阻断这些受体,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有效降低神经系统的过度敏感化,从而间接减轻疼痛 [7] 。此外,该类药物可能还通过减弱 CGRP 在神经末梢的活动,调节神经传导过程,进一步降低头痛的频率和强度 [7] (图 5)。

图 5 CGRP 受体拮抗剂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

临床研究各处开花,疗效与安全性兼备


除独特机制之外,瑞美吉泮积累了一系列权威研究数据。在偏头痛急性期治疗方面,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 Ⅲ 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给药后 2 小时瑞美吉泮口崩片组的无痛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21% vs 11%,P<0.0001;风险差 10%,95%CI,6%-14%),且无最困扰症状(MBS)的患者比例也显著优于安慰剂组(35% vs 27%,P=0.0009;风险差 8%,95%CI,3%-13%)。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恶心,所有治疗参与者均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研究证实, 瑞美吉泮 75 mg 在偏头痛急性期治疗中比安慰剂更有效,且耐受性与安慰剂类似,未发现安全性问题 [8]

佳绩频出,就在近期,瑞美吉泮 Ⅲ 期临床研究中国人群亚组分析数据公布。该研究纳入了 1075 例中国患者, 首次披露了所有重要的疗效指标。 结果显示,在给药后 2 小时,瑞美吉泮的无痛率显著优于安慰剂(18.2% vs. 10.6%,风险差 7.6%,P=0.0004),无 MBS 方面同样如此(48.0% vs. 31.8%,风险差 16.2%,P<0.0001)。此外,在给药后 2 小时的疼痛缓解率以及功能恢复正常的比例,给药后 24 小时内使用挽救药物比例等关键次要终点上,瑞美吉泮的表现比安慰剂更为出色(图 6) [9]

图 6 给药后 15 分钟到 48 小时,无疼痛、无 MBS、疼痛缓解和功能正常的患者比例

针对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瑞美吉泮的优势也不遑多让。一项 II/Ⅲ 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纳入了 1591 例偏头痛病史 ≥ 1 年的成年患者,随机分配至隔天服用瑞美吉泮 75 mg 或安慰剂,持续 12 周。结果显示,在第 9-12 周期间,与安慰剂组相比,隔天服用瑞美吉泮组可显著减少每月偏头痛发作天数(-4.3 天 vs -3.5 天,P=0.0099),大约一半患者服用瑞美吉泮后每月中度至重度偏头痛发作天数减少了 50% 甚至更多,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 [10]

综上,CGRP 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瑞美吉泮用于治疗成人急性偏头痛,起效迅速,疗效持久,急性发作期和长期预防治疗均安全有效,未发现引起 MOH 的风险。目前在国内,《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2022 版)》推荐 CGRP 受体拮抗剂用于偏头痛患者急性期和预防性治疗 [1] ;在国外,CGRP 受体拮抗剂同样获得了《2022 欧洲头痛联合会(EHF)指南 [11] 》和《美国头痛学会(AHS)共识声明(2021 年) [12] 》的推荐,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偏头痛非药物治疗前景与共病综合治疗策略初探


在偏头痛治疗中,营养补充和神经调节技术展现了显著的应用潜力。研究指出,特定营养素的补充,如镁、维生素 B2 和辅酶 Q10,能够缓解偏头痛症状,降低发作频率及减轻发作强度 [13] 。另外,神经调节技术如经颅磁刺激(TMS)、迷走神经刺激(VNS)和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通过非药物途径调控神经系统,同样为偏头痛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此外,在本次会议上,美国斯坦福国际医疗中心 Xiang Qian 教授深入探讨了偏头痛治疗的多维策略,包括营养补充剂的最新研究成果。纽约州立大学唐斯特健康科学大学 Alexander Mauskop 教授介绍了可穿戴与植入式神经调节技术的前沿进展。这些内容不仅涵盖了偏头痛治疗的新工具和方法,也为参会者了解最新技术与临床实践提供了机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