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啊,我是大J,这里是超实用的二条
每篇解决一个育儿小问题,当好妈妈,更当好自己~
孩子在外面被欺负,受委屈了该怎么办?
大家应该看到过不少“一定要教你家孩子不好惹”、“被打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打回去”的段子吧。
也的确有不少妈妈爸爸训练孩子,被别人怼了怎样一句一句骂回去。
“教孩子打回去”这个逻辑看似很直接有效,但讲真,立马能回击的孩子压根不需要教,自己就会还手;而需要教的孩子,大多数都是性格温良的。
大家代入思考一下,如果是我们自己出门在外被人“骂”了,一肚子委屈回到家和队友吐槽,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难道是想听队友说:你应该骂回去啊,我教你可以骂什么,比如XXXX,你怎么没骂回去呢?怎么就这么被人骂不回击呢?
我们真的需要吵架秘籍么?我们需要的是,队友抱抱哄哄,替你骂骂那个“垃圾人”,帮你转移注意力,告诉你这件事不是你的问题,不是吗?
孩子在外面已经受伤一次,本来回家是为了寻求“疗愈”,结果咱们这一本正经的教学,成了变相的“二次伤害”。
我们看似好心的教学,其实都在强化一个事实,你怎么那么弱,那么傻,你怎么没有反击呢?
还存在另一种潜在风险:孩子知道父母期待“你要怼回去/打回去”,无形中反而增加了第二重压力,慢慢被欺负了,连告诉父母都不敢了。
小时候就是被妈妈唠叨说,真是个没用的小丫头,不知道反击的小姑娘(很长一段时间我自己也相信了,所以我总是回避冲突,做个老好人)。是我学会了吵架秘籍么?并没有,但养育孩子,让我学会了视角转变,看到了问题的本质,那就是:真正的内心强大并不是“凶”。哪怕你凶,你会怼,你会打,这个世界上一定有比你更凶,更会怼,更能打的人。如果我们只教孩子反击,就算孩子真的学会了,也不能保证他打赢所有人。内心强大=自我解读 * 适度反馈【审时度势+清楚底线+清晰回应】咱们做人的第一原则就是,我们控制不了外面环境和其他人,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内心的小环境,控制自己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当然,自我解读并不容易,视角转换就是很好的一个自我解读的策略。我和小D经常分享的就是,区分事实和观点。你说我丑,这是你的观点,我不需要和你争论观点,我也可以捍卫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自己很漂亮,我爸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们都觉得我很漂亮。
大家真的不要忽略这一点,一个从小被很多爱包围的孩子,当我们提醒她,那个骂你的人只是“个例”,你有很多“大多数”支持者,很多孩子就不会在乎了。爱“欺负人”的人,说到底反而是很虚弱的人,他们通过这样的发泄来寻求关注。他们最开心的就是,我们很在意,这样他们就得逞了。我自己还会经常做的方式就是,尝试理解,“他估计过得很不如意,才会说出这么恶毒的话语吧。”这些年我是真心认同一句话,真实的“我自己”,不是自己眼中看到的自己,也不是别人眼中的自己,反而我们怎么看待别人,映射出的才是我们自己。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说,这样处理冲突,是不是在唱高调啊,明明被欺负了,不生气还要去理解分析,理解分析都不够,还让我去谅解,根本就做不到啊!我能理解大家的这种反馈,面对冲突,所有动物的本能不是“逃跑”就是“拼了”,而我刚才所说的这个“自我解读”的过程,既不是“躲”也不是“打”,它不是靠本能就能做出的反应。我们为什么要“自我解读”,正是为了防止自己被本能一脚踹进应激模式,进入不动脑子只被情绪裹挟的模式。人要强大,其实就是要稳得住,只有稳住自己,后面才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最有利于我们自己的处理方式。稳住了“自我解读”这个核心,我们再来说,如何对外界的刺激,对别人的“欺负”做出适度反馈。
这是我和小D一直强调的,任何时候保护好自己,千万不要为了“一口气”去反击。发生个小口角结果命都丢了,这种新闻我们都看过听过,这就是完全没了审时度势的能力。
成年人遇到冲突尚且如此,教孩子遇到点矛盾就反击,难道不需要先好好判断一下,我打得过对方么?这里我也是想提醒一些父母,虽然说教育都是个人选择,你当然可以教孩子打回去/怼回去,但也记得告诉孩子怎么“自保”,我是见过不少孩子打回去后,受伤更严重的例子。可以先逃跑,可以告状求助,也可以当下讲道理,这才是审时度势的智慧,而不是一味地“打回去”。
我从小到大都不吵架,但这些年,但凡触犯到我底线的人和事,我都是坚决斗争到底的。
很多人是不清楚自己的“底线”在哪里的,比如老师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我就坚决无法接受;比如我怎么被对待了,我就坚决无法接受。清楚底线,我才知道,哪些事情我就“算了”,但哪些事情,哪怕请律师,搭上我几个月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哪怕就是后面有人会“报复”,我也都要追究到底。
人清楚自己的底线,有了这样的确定性,其实就会硬气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觉得自己仍然不会吵架,但是我却更有力量感了。不怕事,才是真正的力量感来源之一。
而且当父母有这样清晰的力量感后,孩子也就有了靠山,他们也会知道,大部分时候我选择“算了”不是我软弱,而是我大度。事情解决了,选择“算了”或者“选择”追究到底“,我都会再做一件事,尝试讲故事一样地讲一遍。孩子的事情,可以对孩子讲;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讲给自己听。这种“走过程”的方式,可以是复盘,也可以说帮助自己梳理,加固自己的人生框架。
当我们可以反复练习使用上面的框架后,其实我们也就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而且最关键的是,我们可以非常有力量感,因为我们通过这样的讲述发现,任何事情发生在我的身上,我都有选择的自由。我其实很清楚,今天这个公式,仍旧说服不了每个人,让大家都赞同我所说的,“孩子被欺负,不用非要教娃还手、还嘴”。因为在很多人的“自我解读”这个环节中,内置了“强者就是要在矛盾中寸步不让,针锋相对”的这种认知。我绝不是反对这种认知,我只是清楚地知道,我自己做不到,我的认知不是这样的。我知道一定也有很多人,有很多孩子的认知不是这样的。我只想提醒每个父母,先观察我们的孩子,支持他们做自己,帮助他们建立内心的强大,远比一句一句教他们“吵架金句”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