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夏基石e洞察
这是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的官方微信自媒体,管理专家彭剑锋、包政、吴春波、陈春花等是其主要撰稿人。我们努力提供最具原创性、思想性和实践意义的管理文章;我们深度剖析最佳实战管理案例;我们零距离互动答疑解惑企业各种管理问题,提供咨询解决之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际金融报  ·  劣迹斑斑!和合期货被吊销期货业务许可证 ·  昨天  
金融早实习  ·  正略集团2025校园招聘 ·  昨天  
金融早实习  ·  ‌易方达基金‌2025校园招聘 ·  昨天  
Wind万得  ·  意义重大,比亚迪即将官宣 ·  昨天  
国际金融报  ·  DeepSeek爆火,银行下场“吃螃蟹”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夏基石e洞察

余承东母校演讲:定位决定地位,眼界决定境界

华夏基石e洞察  · 公众号  ·  · 2024-07-01 08:46

正文

  • 文 / 余承东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

  • 来源:西北工业大学

  •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6月29日,西北工业大学2024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隆重举行。典礼上,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董事长余承东 作为校友代表致辞,为毕业生们送上身为学长的人生感悟和宝贵建议。

一是立志。 定位决定地位,眼界决定境界。他回忆道,自己曾在毕业留言册中立下成为总工程师的志向,并一直向着目标努力,最终成为了华为的第一个六级工程师,第一个七级工程师,在当时都是华为最高级别的工程师。大家常说,求上得其中,求中得其下,要想有突破,就要具备王者之气,要做就做到最好。

二是坚持终身学习。 西工大的学风扎实,培养同学们构筑了坚实的基础知识,锻炼学习能力,对大家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他分享道,在华为能够深刻体会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从80年代的智能控制神经网络,再到如今步入AI时代,半导体新材料等“卡脖子”领域,只有跟上发展的脚步,才能帮助我们在前行中把握正确的方向。

三是开拓创新。 开拓创新是西工大校风内涵的一部分,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身处任何领域,都要时刻具备创新的思考,保持开拓创新的姿态,从而把握行业发展的方向。他回忆道,华为的许多个重要发展里程碑,都离不开领导者和团队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信念,这也是大家在学习工作中能够克服困难、杀出重围的关键品质。

四是工作要踏实、作风要朴实。 我们应该发扬母校的校风,人生漫漫,困难与挫折不可避免,干事创业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委屈,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无论作为工程师、还是管理者,脚踏实地的成长进步,终将会在未来得到回报。

最后,余承东祝福同学们学业有成,将火热的青春投入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为国防建设、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以下为余承东演讲全文: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是怀着非常激动的心情来参加咱们2024届的毕业典礼,我今天也想到了37年也就是1987年的夏天,当时, 我是以我们家乡安徽省霍邱县应届理科第一名的成绩第一志愿、第一专业报考西北工业大学,这是我人生做的一个最正确的选择。

西北工业大学当时的航空、航天、航海"三航"的特色,当时是中国15所重点建设的院校之一。我到西北工业大学入学军训的时候也接受了很多的教育,尤其今天咱们相聚在这里,我就想到了37年前和各位同学在军训时所听到的战斗英雄的报告会,我也想到了1991年从西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的时候,怀着对母校的依依不舍和对未来的憧憬离开这个学校。

我也清晰记得,1991年毕业的时候,我看到了咱们有一篇招聘广告,看得我热血沸腾,我真的想去那里工作。

那是一篇马兰基地的招聘广告,贴在咱们西北工业大学的校园内,我到现在都依然清晰记得招聘的开篇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然后是茫茫戈壁滩和马兰基地的介绍,那个时候我就想,这才是我梦想工作的地方,才是我为国家建设、为国防贡献力量的好地方。

当时我家里在安徽农村,弟弟妹妹都在上学,我父亲要我赶紧参加工作,但是家里跟我说不能去马兰基地,因为可能获取的待遇无法支撑家里弟弟妹妹上学,所以还是要我最好能选择其他的地方。但当时我内心的梦想真的是想去那个地方的!

后来,我毕业以后留在了咱们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503教研室,我在那里短暂工作的了一段时间。再后来就到清华大学读了电子工程技术研究生。

我在华为工作了接近31年的时间。当时是一 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假期去了深圳,到了华为以后,就留着不让我走了,我也没想到这 么一干就干了31年。

时间真的过得非常非常快,今天宋校长说让我回来作为毕业生代表给同学们分享一些经验,分享一些我的想法。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我就以自己的方式来说一些自己的想法。

母校对我们的培养,尤其"三实一新"的校风,对我们的影响非常非常大。基础扎实、 工作踏实、作风朴实,还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真的就是西工大的风格。

今天,我想跟同学们分享几个观点。

第一个就是我们的意志,也就是志向。 志向的高度、努力的程度决定了未来在工作岗位上所能取得的成就的高度。我们87级的同学,现在在祖国的航空、航天、航海各个领域有很多的总工程师。包括87级的同学周新明,最近也是被任命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董事长,前几天我们还有见面。可以看到,我们这些同学正在祖国各个领域的建设中做着自己的贡献。

当年,在同学的毕业留言册里,我清晰记得我写的是想成为一个最优秀的总工程师,而我在华为工作的时候,也是一直在往这个方向去努力。 我是华为公司的第一个六级工程师、第一个七级工程师,都是代表当时华为第一个最高级别的工程师,也是华为公司第一个专利的个撰写者、获得者。 也带领我们团队获得了很多国家的项目奖励,不管上面有没有写我的名字,都是我带领团的一个个做出来的。在当时,也确实是我自己的人生志向。

后来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我自己也是被逼到了管理层的岗位上。华为从一个小公司成长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大型企业,我也没办法再继续做专家,但是我始终就没有放弃自己对技术、对专研的学习和爱好。

所以,我想我们不管在哪个岗位上,我们要有志向和追求。有人说。西工大校风中的工作踏实,尤其是作风朴实会吃亏,但我觉得这不是吃亏,这可以让我们在未来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内敛、内向喜欢默默无闻的人,一个内心非常安静的人,也是典型的理工男的风格。在这个工作中,不善于交流、不善于沟通、不善于表现的人,可能他是最晚才能脱颖而出的人,但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真正的工作踏实、作风朴实,一定能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创造巨大的贡献,最终脱颖而出!

2007年我在做华为无线产品总裁的时候曾写了一句话: 定位决定地位,眼界决定境界。 这是我写给我们整个无线产品团队的。正是我们团队有这样的追求和志向,所以才能够在无线通信领域超越当时的行业老大爱立信成为了世界第一。

后来我在华为带领的每一个团队,都能做出卓越的成绩。我们还有一句话: 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 ,我们追求的高度、我们定位的高度,决定了我们未来取得多大的成绩。比如我们要进入哪个行业,一定要做那个领域的不仅是中国第一,还要做到世界第一。我一直以来都这样要求我们的团队。其实,当时我们刚刚进入某一个领域的时候,我们都是从严重落后到比较落后,又到有点落后,又到接近,又到改善并超越的过程。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们中国的通信非常落后,华为在进入这个领域后,团队本身就有追求,所以我带领的团队也能成为我们华为中最有战斗力的团队。无论把我放到哪个岗位上去,我带领的团队都能成为公司里的、行业里最有战斗力的团队。

其实就是因为一个简单的目标:追求高度。团队必须要成为真正的王者之师,要能够做好,要做的最好。

我们受了非常好的大学的基础教育,我们的员工也来自全国的各个名校,我们有非常健康的身体、有非常好的技术,别人能干什么,我们就没有理由干不好!所以,我们要有这种追求,并为这个目标付出艰辛努力。

今天我想给学弟学妹们来分享的第二个想法是:坚持终身学习、持续学习。

咱们西北工业大学的基础教育非常扎实,我在西工大自动控制系,学了电力的课程、机械类的课程,包括学校安排的交叉的学科。

我自己从学校到工作过程中,把计算机系的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全部都自学了,我把我们自动控制系的研究生课程也自学了,后来我又学了电子工程系的本科课程。再后来,我读清华电子工程系的研究生。这样,我是学了3个系的本科和3个系的研究生课程。

可能大家会觉得你疯了,学那么多干啥。但真正在工作中,很多都会有很重要作用,不一定哪一天你会发现你学的东西都会用上。

举个例子, 我学的计算机课程,对于我们后来做软件、做芯片、做一些系统的开发,在战略方向的把握上,都帮助我能够有非常清晰的思路。而我学的机械领域的课程,对我从事消费电子领域过程中,能够针对一些设计发现问题。 当然,这是我的职责,但也正是我过去打下的这个基础,能够让我胜任。

我一直要求我们的管理团队、我们的每一个主管,不仅仅是当一个行政领导,更要对你所从事的业务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所以,我们需要有强大的学习能力。

在华为我们做互联网通信、移动通信、消费电子包括如今 AI 的时代,我们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比如我们的半导体,工艺、制程、设备等方面,很多东西都需要我们去突破。 当我们技术人员走向管理岗位的时候,对业务深刻的理解洞察,能大大帮助我们减少决策的失误,在一片混乱中能够看清正确的方向,甚至能够选择看似错误但是正确的的方向。

今天想给大家分享的第3个想法是:开拓创新。

就是咱们西工大"三实一新"的那一个新!如今科技行业日新月异,无论未来我们进入哪个领域,都要不断地创新思考,来把握着行业发展的方向,能够实时地前进。

加入华为的时候,我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但是因为业余爱好,软件硬件我都玩的转。华为在90年代在通信交换领域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但那哥时代已经有了大哥大,我和另外一个同事创立了华为的第一个无线通信的产品﹣- ETS 。我管研发,那个小伙子管市场。在1994年就在华为第一代智能交换机上市之后,我就出来进行内部创业,创立了我们第一个无线经营产品。

90年代光一个固定电话,都要五六千块钱的初装费,那时候当很多人工资一个月还不到100块钱,但是今天我们还有多少人在用固定电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