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易职说
让您的职场,易如反掌!软件相关问题,可详询人工客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易职说

一个人的清醒,从祛魅开始

易职说  · 公众号  ·  · 2025-04-08 12:4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最近公众号又改版了!为了大家能第一时间收到易职说的推送,大家可以右上角【星标⭐️】,关注我们不迷路~


图片


作者: · 弓桥
来源: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


前段时间,“你从哪一刻学会了祛魅”的话题火了。

下面的回答十分戳心:

受过埋头蛮干的苦,才意识到盲目勤奋并非成功利器;

遭过强撑面子的罪,才得知浮华的虚荣不值一提;

吃过高估人情的亏,才知晓人际关系里残酷的潜规则。

“祛魅” 是哲学家韦伯提出的概念,指的是 对某些事物褪去光环,发觉真相的过程。

曾经的我们对生活有滤镜,对人性满是期待,因而总在错误的方向努力,使自己频频碰壁。

直到经历了命运颠簸,体会过人性的晦涩,才学会了“祛魅”,以更聪慧的姿态应对难题。

一个人难得的清醒,就是对这4件事祛魅。

对他人祛魅

台剧《不够善良的我们》中庆芬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年近四十的她,有一份轻松的工作,平静的婚姻,生活本来自在安闲。

可偶然在社交账号里,她看到过去的情敌,那个与自己同龄却孑然一身的女人。

“自由职业”“单身贵族”“国外旅居”噱头的加持下,她觉得对方生活充满光环。

在她的遐想里,对方体面地做着喜欢的工作,没有婚姻家庭的牵绊,活得潇洒从容;

对方发的一句“每天都有惊喜”,也引得她艳羡不已。

在光环映照下,她觉得自己过得潦草平凡,焦虑得难以入眠。

直到亲眼见到对方,她才发现了截然不同的真相。

对方虽然自由职业,却也顶着巨大压力,生怕被人取代;

因为单身,还时常忍受别人异样目光,被闲言碎语包围;

所谓的“惊喜”也只是被房东赶走,深夜独自搬家的感慨。

简庆芬这才醒悟,其实大家都是尘世挣扎的普通人,只是自己盲目为别人镀了一层光环。

莫言曾说:“我们都是远视眼,活在对别人的仰视里。”

生活的真相,却未必如我们所想。

你眼中毕业名校的幸运儿,可能也被求职难题缠得身心俱疲;

你以为风光无限的白领,其实也蜗居在格子间,没日没夜地打拼。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陷入内耗,就是因为习惯了用他人的高光对比自己的日常。

往后的日子里,请努力摘掉对他人的滤镜。

不夸大别人得到的成果,也不小看自己拥有的生活。

当我们转变了心态,那些焦虑与困扰自会散去,我们才能以更好的状态经营好自己的小天地。


对勤奋祛魅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将计划排得满满当当,却为琐事忙得焦头烂额,效率也更低;


学技能时,抄录厚厚的笔记却疏于理解,能力始终没有长进。


心理学家Jordan Peterson将这种现象归结为“假性勤奋”。

假性勤奋会给我们营造出一种充实的假象,却会使思维产生惰性。

最终使我们耗费大量的时间,仍无法突破难关。

唯有对“勤奋”祛魅,不再忙于应对表面问题,人生才能开启高效跃升模式。

作家周岭刚开始写作时,一心想快速成名。

他不放过任何热点事件,每天写上千字才停笔,一写完就立刻投稿。

可投稿后,文章不是石沉大海,就是被编辑退回,反复修改。

兢兢业业写作,成绩却如此惨淡,这使他十分郁闷。

一次他读到李笑来作品,文中提到“价值交换才是硬道理”,这才点醒了他。

他对照自己以前投稿的文章,逐渐发现了端倪:

由于素材匮乏,他常用身边人经历来拼凑,作品感染力不足;

又缺乏对平台了解,文章不符合要求,才会被退回修改。

此刻他才明白, 盲目勤奋只害自己白费功夫。

于是周岭决定放缓节奏,驱动自己深入思考:

为什么这个话题共鸣度高?素材要怎么过渡自然?

思考密度的增加使文章内核变得深邃。

尽管创作慢了下来,可他的作品常收到好评留言。

我们常说勤能补拙,可没有认知增量的蛮干,反而是一种自我消耗。

行动前将目标细化,行事时才能游刃有余;

完成后复盘总结,弱点才能被发掘填补。

克制惯性勤奋,有选择的努力,有聚焦的提升,我们才能不断精进。


对面子祛魅

学诚法师曾说:“在很多情况下,面子是套在人身上最沉重的一副枷锁。”

涉世未深时,我们格外在意自己的脸面,硬生生扛下难事,眼睁睁看机会溜走。

经历多了才懂得,轻飘飘的面子撑不起沉重的生活,沉溺于表面的风光,只会透支自己。

正如小说《皮囊》中那被面子坑苦的一家人。

家里本就拮据,但要强的母亲,生怕亲友笑话他们,决定将仅剩的积蓄全部用来装修老房子。

为了能把房子修气派,母亲没日没夜地做小工挣钱,还要照顾瘫痪的父亲。

没多久她积劳成疾,患上了急性盲肠炎。

尽管生活举步维艰,母亲仍不肯放下面子。

在房子装修好后,她立即邀请亲戚来做客,花一大笔钱彰显阔气。

然而表面风光背后,却是残破不堪的真相。

为了修筑房子,家里债台高筑,父亲病重,姐姐的学费没有着落,全家人不得不为生计犯愁。

面对大家的不理解,母亲仍强调着:“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

鲁迅曾说: “面子就是面子,和尊严毫不相干,很多人把二者混为一谈,其实是强撑面子。”

为了彰显阔气掏空钱包,为了表面风光夸大能力,或许会在短时间内给我们体面的胜利感。

可超过实力的吹嘘最终会被打回原形,越过极限的虚荣也会反噬自己。

与其为此活得战战兢兢,不如早早打破对面子的滤镜。

力有不逮的事便坦然放弃,左右为难的请求便大方拒绝。

这从不会使我们失去尊严,反而会让我们活得从容体面。

对人情祛魅

电视剧《繁花》中说道:

“人人心里有杆秤,什么时候可以同富贵,什么时候可以共患难,心里多少都有数的。”

曾经的我们都以为真心会换来真情,给予的人情会得到回应。

然而随着你我境遇的起伏,人情亦会反覆,太高估人情,往往使自己遍体鳞伤。

正如电影《两只老虎》里李成功和范志刚,他们是从小玩到大的好友,更是一同入伍的战友。

在部队时,瘦弱的张成功总被别人欺负,每一次都是范志刚挺身而出,将好兄弟牢牢护在身后。

张成功曾拍着胸脯保证,自己退伍后,一定和范志刚合开一家面馆赚钱。

几年后的他经商有道,摇身一变成了大老板,而范志刚却因旧伤复发,急需一笔钱来做手术。

得知朋友过得风生水起,范志刚信心满满地拨通电话,向好兄弟借五千元。

此刻的张成功早将昔日人情抛之脑后,他咂吧着嘴犹豫许久,还是拒绝道:“不行,我怕你还不起。”

两人昔日的人情往来,就如一张残破的白纸,被生活彻底撕裂揉碎。

成年人的世界里,热络的关系常敌不过利益倾覆,给予的真情常越不过地位悬殊。

往后的生活里,不妨试着对人情祛魅:

能靠自己撑过去的,不必动用关系,能靠金钱摆平的,不要透支人情。

这并非冷漠,而是一种难得的清醒。


《教父》中的一句台词,被很多人铭记于心:

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为人处事里,或因惯性思考,或受情绪干扰,我们常忽视“冰山一角”下的真实面目,走入迷津陷阱。

祛魅就是帮我们揭开迷雾,洞悉本质最好的助推器。

当我们能跳出“魅”的挟制,将心思和精力用在对的地方,才能少走弯路,日拱一卒,把生活过得轻松恣意。

点个 「在看」 ,愿我们都能做个清醒的人。

☉作者 简介 弓桥。文章来源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转载请联系公众号。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