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P2P观察(p2pguancha)
作者:观察君@不狗
不要神话备案!
就在近日,金杜律所也对媒体表示,备案延期已是既定事实。对于延期原因,金杜律师给出解释:
延期的不是备案登记工作本身,而是《暂行办法》中构建的备案登记项下的监管体系是否适用于新常态下的P2P业务规范开展。
“我们不能保证备案一定能成功。”互金正处多事之秋,周世平再一次出面表达红岭创投备案事宜。
作为互金行业名副其实的标杆公司,红岭创投的垫付模式,曾经打开了中国网贷的市场格局,使其站在了行业的最前沿,但在监管进一步明确之后,垫付和后来的大标模式反倒成了红岭创投的掣肘。
在合规转型与风险把控的过程中,周世平可谓历经了沧桑,而从红岭创投一家备案的心酸历程,也大致看到了真个互金行业备案的血泪史。
◆ 老周:做好了最好和最坏的打算
前两天,周世平通过媒体采访再一次对红岭创投备案一事进行了回复,采访中他提到,“备案不通过就整个停掉。我们不能保证备案一定能成功。其实,备案成功和备案不成功,我们都有预案的。”
事实上,在“824”以来,红岭创投的大额标的清存问题一直是大家关心的人们话题。在此之前,周世平曾为投资者打气,称网贷前途依然光明。
熟悉红岭创投的看官们应该了解,红岭创投的发展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初创期,2009年到2013年这个阶段,交易量不大,客户在积累期,那时属于摸索期。
扩张期,2014年上了大标以后,虽然平台规模有了,但是存量没有上去,利润没上去。
转型期,面对禁止大标的监管要求,红岭创投面临清存历史大标的问题。
看好网贷后面大家都知道了,话音刚落,半路杀出个“暂行办法”,大额标的全面整改,红岭创投元气大伤。
面对监管,红岭创投唯有迎难而上,暂行办法发布一个月后,周世平在红岭创投的社区发帖称,由于监管办法出台,已经开始大单模式转型,2017年3月28日后将停发超额大标。
原本高呼“网贷前途依然光明”的他也不再自信了,表示“不擅长网贷业务,会将这部分业务清理出去,留有三年的过渡期来清盘。”
随后,老周也陆续发帖更新不良资产处置情况,最新一次公布是在今年3月,数据显示红岭创投目前还有50亿存量未完成处置。
对此,他在近期的受访中解释说,这里面大部分不良资产都是有抵押物的,大部分都能收回本金利息,但存在少部分瑕疵抵押物导致的坏账,“原来我们预估会损失 8个亿的本金,3月底我们整体评估是7.2亿左右会损失掉”,加上利息和处置成本,最终可能会达到15亿左右。
就取消刚兑之后如何保证投资人尽快上岸事宜,周世平表示,红岭创投以前承诺过的不会改变垫付制度,但在新的合规备案平台将以加强风控安全措施替代垫付机制。
前述提到15亿损失,他也透露了填补漏洞的方法:“我们大股东出资,把这部分漏洞填补。相对来说,这样不会增加风险。”
老周认为,就目前而言,红岭创投的品牌价值会远远超过10个亿,30个亿都不止。
保住这块价值不菲的金子招牌,这对未来红岭创投的转型有重大意义,比如成为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
据他透露,未来红岭创投不会完全退出P2P,与此同时会把现有的资源转型,六月份会公开具体的方案。
◆ 备案延期已成定局
红岭创投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通过它也或多或少能窥见此次备案程度的复杂所在,换句话说,类似的“
红岭创投
”还有很多。
比如大额标的清存量。现在主流的办法就是提前兑付,但“大标”涉及的金额巨大,很多借款人不愿意提前换,甚至可能没有能力提前还。
除此之外,超级借款人模式的处理也和大额资产处理一样棘手,这些主要是在平台银行存管上线前发布的项目;
再比如对接银行存管、敏感信息披露等等都是一个个难题。信息量太大,都需要时间消化。
所以,备案延期?备案延期!
近日,金杜律所提供了一份分析称,备案延期已成定局,对于延期原因,金杜律师给出解释:延期的不是备案登记工作本身,而是暂行办法中构建的备案登记项下的监管体系是否适用于新常态下的P2P业务规范开展。
据悉,金杜承接了35家左右P2P机构的整改验收及备案协助工作,覆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金融科技比较活跃的地区。因此,备案延期的论断大概率是可信的。
金杜律师认为,延期的不是备案登记工作本身,而是暂行办法中构建的备案登记项下的监管体系是否适用于新常态下的P2P业务规范开展。
由于暂行办法颁布之后,国内金融体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涉众资金募集功能的P2P,在遵守底线、红线,开展小额分散的贷款撮合业务范围内,如何融入新常态的金融监管定位和体系尚存在一些不清晰的地方。
换句话说,政策尚有更完善的空间。
当然,观察君也咨询了业内人士,对于备案延期他们也给出了观点供看官参考:
原因一,全国备案进度太慢。各地区备案进度较慢,部分地区至今没有相关的备案细则。
北上广深这几个网贷集中地,仅广州和深圳动作快一点,北京和上海还没什么动静。
原因二,各地松紧不一,容易出现套利和不公平的现象。
各个地区金融办出台的细则,大体上都符合监管的要求,细节上却存在差异。万众瞩目的备案,先通过的肯定会有一波资本红利,而备案标准不同和审核的先后顺序势必也会造成不公平的现象。
原因三,整改政策不投清晰,平台拖延症。
那银行存管为例,很多平台最早相应号召上线银行存管,但后来部分地区有要求属地化,这还不算完,现在又开始出银行白名单……这些不确定性,也是导致平台一拖再拖的很大原因。
◆ 小标题:投资人、平台备受煎熬
“观察君我很困惑,如果明知道第一批不可能通过备案,但是也确实是正规平台,也在日趋合规,这样的平台还能投吗?”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你不是已经给自己答案了吗?
实际上,备案延期对投资人和平台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
一些交易量大的知名平台反而备案难,原因是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在整改期业务规模不能增长、存量违规业务必须压缩为零、不能再新增不合规业务。
在备案时间稍微延长的情况下,大标平台可以有时间来彻底整改完,以避免为了备案而采取一些掩饰行为的情况。备案是为了降低市场风险;如果为了备案把风险隐藏起来,这就起到了反作用。
但类似刚刚举例提到的粉丝确实不在少数,备案延期,投资人开始草木皆兵,平台一天不备案,就总是担心自己的钱不安全,哪怕,他已经认定了这个平台够合规了、资产够安全了。
与此同时,平台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一方面,在投资人都人心惶惶的时候,平台早一步拿下备案就早吃一波政策红利,反之,投资人就会流向其他平台;另外,备案政策仍然不够明确,越延期不确定性因素就越多,合规、运营成本都会不断增加。
备案延期,对平台和投资人而言增加了更多不可控因素。
为此,观察君也和身边的资深人士讨论过,一个最主要的建议就是坚持自己的投资原则。
事实上,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已经老生常谈,所以,更多时候观察君建议大家在投资之前就确定好自己对某个产品的风险预估并且判断一下这个风险是不是自己所能承受的。
要知道,风险是从你买下这款产品就已经发生了,而不是暴雷那一刻。
另外,
备案不是安全的唯一标准,备案不是安全的唯一标准,备案不是安全的唯一标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大家解答疑惑,
观察君设立了一场
“树洞”活动!
只要你有疑问,
都可以在文章底下留言,
会有专业的分析师来帮你解答。
请大家多多关注每周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