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olapola
我是Lola,94年上海狮子女,创办过属于自己的素食餐厅,做过美食自媒体,一直就没老实过,以后也不会安分,现在正在准备去德国留学。在这里与你分享我生活的点点滴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VogueBusiness  ·  在上海张园举办首秀,“羊绒之王” ... ·  2 天前  
VogueBusiness  ·  在上海张园举办首秀,“羊绒之王” ... ·  2 天前  
LADYMAX  ·  19条要闻 |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lolapola

特邀|关于留学的Q&A

lolapola  · 公众号  · 时尚  · 2016-11-07 09:08

正文


因为旅行的关系十一月可能不一定能像之前一样那么规律地更新,所以就打算邀请我身边不同行业各有所长的朋友过来撰稿写写专栏,还记得我刚开公众号那一阵子有很多这样子的文吗?还蛮受欢迎的XD

本月特邀专栏第一篇,请到的是在荷兰留学的韵儿同学。和她认识也真是很巧,她关注我的公众号很久,一加私人微信发现她的ex和我男朋友在一个大学读书(快过来我给你介绍date LOL),而且她也经常在荷比德maastricht-liege-aachen区域转悠,所以根本聊得停不下来。她常驻阿姆斯特丹,据说是当地最会吃的华人(所以这次去阿姆玩我也要抱她大腿!!),有一个公众号“荷你一起玩”,里面除了荷兰当地吃喝玩乐指南,也有其他的旅行攻略,写的很用心也很实用,喜欢到处转悠旅游的同学都不妨关注一下。(ps,韵儿告诉我她跟旅游局博物馆以及local的媒体都有合作,会记录一些特别的参观体验,听着就感觉好棒XD)


今天这一篇,我邀请她写了写她在荷兰这个并不算留学热门国家留学的心得体会,也给想要出国但依然在迷茫中的各位一点启发。留学这个大话题之后也会陆续出更多实用推送的,敬请持续关注。


 


前几天因为帮朋友收集“孩子出国,父母是什么感受?”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有个机会跟父母沟通,了解在我出国后这几年他们真实的感受。

我当时出国的过程非常突然,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我爸爸在大四第一学期末突然问我“你能不能出国?”

我一直记得当时那段对话,我爸自己开车从老家来北京找我,他开车在北京的三环路上陪我去学校拿东西。三十分钟的路程,完成了我出国这个决定。

“你能不能出国?”

“能。”

“好,那国家你定,我和你妈全力支持你。”

 

在这之前我虽然经常出国旅游,但从没想过我要出国念书。为什么要答应爸爸,有两个原因:

一是别人是想出国留学但家人不同意,我是父母全力支持,为什么不去尝试?

二是我离家上学多年,早已习惯了一个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生活学习。我相信哪怕是到国外,我也会迅速适应。

 

俩天内,我决定了我要来荷兰留学。自己一个人去找做荷兰项目的中介咨询,报名雅思班。从我爸和我说让我出国,到我妈帮我交了学费,只有半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没有多问我一句,只有我不断的找他们要钱报班、考试。我很感恩我的父母,作为独生子,我却越跑越远。

 

这里分享我爸爸的回复。

“一、为何让你出国?


1、见世面,长阅历,学先进理念、知识、思维、考虑问题角度。

2、提升就业竞争力。在国内很多人毕业就失业,用人单位要经历笔试,面试,希望你用新的思维与理念,增强自身实力,被更好的单位录用。

3、面向未来,现在与国外交往甚多,年轻时未出国,未在精力最旺盛时学习更多知识,是一种缺憾。

4、希望通过留学经历,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给未来增加动力。”

这应该代表了大多数家长的心声吧。

 

“二、出国后作为父母的感受?


1、最担心的是能不能顺利毕业。

2、能不能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

3、充分相信你的能力,不担心与人交往困难。

4、知识、能力,思维是用钱买不来的,比钱更重要。

5、大家都夸你有能力,有胆识,独立性強,见识广。”

 

我爸当时说:“在人生毕业的要紧关头不易啊,有点冒险的成分“。但这几年,我相信不管未来如何,出国对于我个人的成长更多是收获。很多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关于毕业


出国后,我学会的第一点是不要过分关心别人的生活方式。刚从学校走出来,单纯的认为在国外遇到的每个人都是留学生的身份。可是接触的人多了,我渐渐发现,其实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没有必要去过问别人你为什么这样,问了也没有意义。


直白了说,有的人出来是想完成学业的,我非常清楚的知道我父母对我出国的期待。但也有很多人他们上学未必是为了文凭,申请一个学校能获得有效的合法签证,多一年的时间就多无限可能。有人是以难民的身份出来,他们当然希望获得居留身份。同样是为了拿身份,有的姑娘抱着“我就是要找个当地人嫁了”坚决不回国的想法。每个人都在为着自己的目的用尽办法。我学会了平等,尊重。我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尽量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处境。

 

关于融入环境







坦白说我当时到了荷兰,没有任何文化差异,非常顺利的融入了生活。从喧闹的北京到一个默默无闻的国外小城市,当时那种安静单纯的生活方式是现在的我常常怀念的。

也会经常看到很多留学生抱怨国外的生活无聊,可是没有兴趣的人在哪里都无聊啊。我从刚来到现在,基本每个周末都不闲着。若平常在荷兰就在荷兰到处逛,从有名的大众景点到后来自己慢慢挖掘一些小众或当地人爱去的地方。有空了就去周边的德国比利时过个周末。


上学的时候假期比较多,有很多在国内觉得不可思议的假期。我只要是有长假一定是买机票去稍微远一点的国家。到至今,几乎每个月至少出荷兰一次。因为在国内的时候,我习惯了一个人独自旅行,在这边也是常常一个人背着包简装出行。一个人出去玩多自在啊,完全依照自己的喜好走,又没有要迁就他人的负担。


我个人认为多出去走走看看,是融入当地生活很好的方式。另外,作为中国人在国外,再小众的国家留学也会遇到很多中国人,接触华人圈子是不可避免的。





我现在身边大部分朋友是华人,特别是少数的贴心朋友,谢谢他们一直在我身边,给我很多安全感。


我个人感觉交荷兰朋友容易,但真正进入他们朋友圈是有难度的。荷兰人的朋友圈很多是从小到大的长期朋友,好朋友之间会有固定的方式联络感情。你很难突然真正地进入别人的朋友圈。另外如果不会荷兰语,哪怕受邀参加别人的朋友聚会,但听着别人用荷兰语说着他们圈子里的事也挺痛苦的。我曾经历了几次后有点排斥纯荷兰人的聚会。

很重要的一点,哪怕你身边有再多的华人朋友,都不要放弃与英语圈朋友的联系。这里不一定要说必须得荷兰圈了,能有荷兰朋友是最好的,但至少身边要有些说英语的朋友。要不这出国跟国内有什么区别呢,只不过是换个地方说中文罢了。

 

关于与人交往





我在国内是和朋友在一起话不停的那种话痨。作为问题的答案之一,我父母应该是担心我的英语吧。我在国内从来没有经历过英语授课的,平时说英语的机会只有出国玩那几天。


谁都知道提高语言的法宝是多说多练,所以我说身边一定要有英语圈的朋友。口语的要求比较低,不用有太多心里负担,说多了一定会有提高的。上周和一个之前关系很好的外国朋友见面,我们是半年没见了,她还说我英语又比上一次之见面好了,同时我觉得她英语也有提高。我隔一阵子会去一个跟我关系很好的荷兰人家里做客,每次他们见我也会说你英语又比上次进步了。


关于与人交往,有一点我相信是很多出国党都能体会的,尊重他人,尊重隐私。中国人相对喜欢问别人很多细节的问题。曾经一个同专业低一届的姑娘加我微信,我之前根本不认识她,她连寒暄都没有上来就问我很多问题。一开始问的还和专业相关,我想到自己刚开学也会对课程很好奇,所以尽量解答她。可是渐渐的她开始问我很多偏私人的问题,比如我为什么来荷兰?我来了多久了?我之前在哪个城市生活?为什么要搬家?等等,让我越来越觉得很不舒服。我压根不认识你,你第一次问我那么多个人问题合适吗。后来我直接说这些个人问题麻烦别问了,我愿意解答专业上的问题。可是中国人就是喜欢这样啊,把别人的帮助当成理所当然,拿不住分寸。

 

关于消费




刚来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喜欢将价钱换成人民币,看什么都觉得很贵舍不得。现在不会了,看到欧元就是欧元。我刚来的时候,只会把钱花在出去旅行和去超市买菜,印象里除了在外旅行都是在家做饭,从不出去吃饭。

我思想上的转折点是我第一年圣诞去英国的同学那玩,当时我一个人在她的城市逛,然后她给我推荐了当地比较值得一去的餐厅。

我出去玩的时候一点也不会亏待自己,想去体验的,感兴趣的都会花钱去体验感受,当增长见识。但那一刻我在思考,如果我的朋友去我的城市找我,我有什么能推荐我朋友的?

回来以后我给自己订了一个小计划,每周都要出去吃一次。我从我住的旅游中心拿了一份当地的宣传册,照着小册子里的餐厅,一家家看,吃过的在名字后面标注。到我半年后离开那个城市,我已经把我在当地感兴趣的餐厅全吃过了。

那是一个不被中国人熟知的小城市,但在荷兰是古老又有历史的城市之一。离开后我陆续整理了多篇中文攻略,以自己的视角介绍那个城市,希望很多国人可以看了我的文章后去那里看看。所以很多事情不能只简单的用钱来衡量,要看这件事情带给自己什么。

 

关于独立生活



虽然在国内也是自己一个人在外上学多年,但和朋友的关系还是比较紧密的。出来了之后,朋友圈是新的开始,慢慢的一点点积累。说真的在外面的每个人都很独立,也不好意思因为一些小事或者别人眼中的小事去麻烦别人。我们能做到的是让自己更加独立,记住这个世界靠得住的只有父母和自己。

刚来的时候不知道未来如何,是留下来还是回国,只能督促自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增强竞争力才会更有安全感。

任何事情,能自己做的千万不要麻烦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都很忙。


罗拉结语的分割线


留学这件事完全见仁见智,并不是说出去了就一定能够比在国内多赚多少钱,这都是很典型的误解。现在心态慢慢变得越来越平和,觉得路上的风景可能比最后的终点更重要吧,趁着年轻出去看一看总是不会出错的呀:)如果你是很独立的性格,漂泊异乡会让你更坚韧不拔,如果你胆小羞涩,兴许在外求学能让你变成另外一个自己。生活有很多奇妙的可能性,不去尝试怎么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