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21世纪什么最贵?
您一定马上能脱口而出:“人才!”
的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就有90多次,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
要说今年两会什么受到关注?
也是“人才”!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这样说,今年两会,人才计划成了他主要关注的问题。
“目前全国各级各类人才计划已有近百个,人才项目种类多、各部门之间的人才定位不够清晰,亟需归口统一管理。”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呼吁。
老师,不要以为人才计划只是高大上的存在——
其实在这些人才计划中,也有一些向我们中小学教师敞开了大门。
其实在这些人才计划中,80后已经成了主力军,甚至已经有了90后的身影。
是不是很好奇呢?小编今天就带您稍稍跳出咱“中小学教师朋友圈”,出去“遛遛风”,一起看看这些人才计划!
中小学老师和教授专家一同入选“万人计划”,获得“国家级”支持
《我校郭海平老师被评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台州初级中学的官网上2016年10月挂出了这样一则快讯。其中写道: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名单的通知》,全国共有62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36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97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98名教学名师和97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入选。在98名“教学名师”名单中,浙江省有6位老师入选,其中我校郭海平老师是唯一的一名初中教师。
“厉害!郭海平被评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这样的消息在当地流传开来。大家听完后,都是崇拜满满!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然是因为能够入选“万人计划”是一项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那,这个让人心生向往的“万人计划”究竟是什么呢?
“万人计划”全称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是一项国家级人才工程,因其计划用10年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故而简称“万人计划”。
2012年起教育部表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遴选即为“万人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将用10年左右时间,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分期分批遴选支持1000名代表国家一流水平、具有领军才能的教学名师!
要知道,在此之前,“万人计划”仅面向国内专家学者展开,难怪大家对于郭老师的入选都这么激动。而郭老师绝对不会是中小学老师当中的唯一“幸运儿”,这一工作,一直都在继续。
有心的老师可能会发现,今年1月20日,教育部官网已经挂出了通知:《关于印发的通知》精神,决定启动2017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遴选支持工作。要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在职专任教师进行新一轮的遴选。
在2017年的遴选名额中写道:“共遴选支持200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其中高等学校(含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等)教师占60%左右,中等以下学校(含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等)教师占40%左右,4名为军事院校在职专任教师,由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院校局负责遴选。”
而人民网报道,国家将给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入选者每人50万元支持经费,用于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并鼓励地方和用人单位配套给予适当经费支持。
这意味着,将会有一部分中小学老师能够和专家、学者、“大拿”们一起获得国家级支持!光是想想就令人激动。
全国各级各类的人才计划已有近百个
其实,“万人计划”仅仅是国家各类人才计划中的一个。“目前全国各级各类人才计划已有近百个。”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提到了人才计划。
“人才计划”顾名思义是为了人才的发展,但人才发展的背后更是国家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就有90多次呢。
为了做好人才工作,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面向国际国内高层次人才的重点支持计划,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人才支撑,对促进科技强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目前国家层面的人才计划近20个,如中组部牵头实施的“千人计划”有顶尖人才项目、创新长期项目、创新短期项目、青年项目、外专项目、创业项目、文化艺术人才项目、新疆西藏项目、金融人才项目等9类;
“万人计划”分为杰出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三个层次7个类别;
教育部牵头实施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有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青年学者三个层次;
基金委牵头实施有“杰青”、“优青”;
还有科技部启动的人才计划,等等。
人才计划成效显著
那么,国家如此大力推进的人才计划成效如何呢?几个例子跟您说明,例如:
例一: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成效显著。“千人计划”从海外引进了6000余名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带动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人才回归潮。
例二: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协调发展。坚持培养支持国内人才与引进海外人才并重,国家实施“万人计划”,形成与“千人计划”相互衔接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截至目前共有2500余人入选“万人计划”。
例三:高层次人才成果丰硕、作用突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从实施以来共支持高等学校聘任长江学者304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资助“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404人。
而且,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共有226位“杰青”当选两院院士;全国高校“长江学者”中先后有141人当选两院院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4年,由“杰青”主持或参与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成果有330余项,占全部获奖成果的77.38%。
可以说,这些人才计划成效显著。
1.入选人才计划可享受哪些便利?
在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对于我们国家在这10年间如何培养人才、如何让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服务,做出了一系列的部署。
其中明确写道,加大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组织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推进“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
而入选这些项目的专家、学者乃至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才将会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来继续自己的研究事业。
以“千人计划”为例,这个2008年实施的计划全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是目前我国人才引进力度最大的一个项目,引起了海外华人学者的积极响应。今年3月,教育部国际司司长许涛介绍,中国目前已通过“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074人,其中创业人才811人。
据新华网2014年报道,这些“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可担任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中级以上领导职务(外籍人士担任法人代表的除外)或者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可但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负责人。
可申请政府部门的科技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等,用于在中国境内开展科学研究或生产经营活动。
可推荐引进人才参加国内各种学术组织,可参加中国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评选……
按照规定,政策为引进人才提供和国外基本相当的工作条件,给予相应的薪酬待遇,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医疗、保险、住房、税收、配偶安置、子女就学等方面予以优待。
而在2015年公示的第十一批青年千人名单中,入选者会获得50万元中央财政补助,并辅以100-300万元科研经费补助,而通常高校会匹配不低于此的奖励待遇。
国家出台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各地、各部委的人才计划也遍地生花。例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赤子计划”、教育部的“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计划”等;北京的“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天津的“天津千人计划”、河北的“河北百人计划”等。
2.什么样的人才更容易入选?
有媒体对2015年公示的667人的“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名单进行了数据梳理,发现让他们无一例外的,都具有博士学位。而且已经有3名88年出生的人入选了(在2016年的公示名单中更是出现了两位90后女“学神”的身影!)
那么,都是什么样的人入选呢?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吧。
男生比例高于女生
而这667人中,男性比例远远高于女性,不过这个事情涉及的因素比较复杂,不是这里一句两句能说清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小年轻”们气势旺
入选的青年计划进一步年轻化,85后比例超过6%,当然中坚力量仍是1975-85年龄段,全体平均年龄约34周岁。
中科院绝对强,清华浙大追其后
在申报机构方面,中科院以绝对优势雄霸第一,虽然单个研究所的入选人数并不能与顶尖高校匹敌。而在高校方面,清华,浙大和北大霸占前三,南京大学与中科大凭借强劲的科研实力紧随其后。此次入选人数前二十的高校也基本与各大大学排名相符,反映了学校的实力对于青年才俊的吸引力。
北京上海TOP2,广东江苏也亮眼
除了高校的分布特征以外,我们也按照入选人数,以省(直辖市)为单位做了如下的热力图,颜色越深则表示人数越多。毫无疑问,北京上海是当之无愧的top2,而经济实力强劲的广东省和江苏省也在榜上高居前列。湖北凭借众多的一线高校而在青年计划总人数上排名不低,却也表现出资源太过分散的特征。与湖北相对的是,浙江和安徽基本都只凭借各自一支顶尖高校而位列入选总人数前列。
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入选多,发展规律引人忧
在8大学科类别中,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入选者占去半壁江山,这与长期以来的趋势相符,而这样的发展规律也隐隐让人担心,高校在科研中过分重视影响因子(Imapct factor)的现象依旧存在。
美国海归成主力,欧洲学者追其后
青年计划的入选标准之一是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并有3年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在国内取得博士学位的,应在海外从事教学或研究工作5年以上。本期青年计划归国前的工作地。北美,尤其是美国,仍旧是海归的绝对主力,占所有青年计划入选者的三分之二。来自欧洲的留学生/学者紧随其后,尤其是在德国进修或工作的人员,其次是英国,这也与欧洲现在的经济实力相匹配。
3.那,中小学教师有机会吗?
看了这么多“高大上”的内容,是不是只有高校老师才有机会?
其实,在这些人才计划当中,也有一些是对我们中小学教师开放的。比如前文提到的“万人计划”,不过遗憾的是,它也是目前唯一一个面向基础教育的国家级人才计划。
那,什么样的中小学老师能够入选呢?教育部官网的《通知》也给出了相应的要求:
1.申报教学名师的普通中小学校人选原则上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近6学年(2010-2016学年)主讲课程的平均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80学时/学年,其中每学年必须为中小学生主讲一门课程。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人选参照普通中小学校人选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遴选。中小学及幼儿园人选应注重向乡村学校倾斜。
2.申报教学名师的中等职业学校人选应具有相关企事业单位一线实践工作经历,原则上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近3学年(2013-2016学年)承担本校教学任务(包括实训、实习等实践课程)不少于180学时/学年。
3.非现任校级领导(承担教学任务的副职除外)。
4.非国家“万人计划”其他类别申报者和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
不知道老师您,能不能冲一冲呢?
虽然各类人才计划火热,也确实成了给我们国家发展提供能量的“小太阳”,但——
“目前全国各级各类人才计划已有近百个,人才项目种类多、各部门之间的人才定位不够清晰,亟需归口统一管理。”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呼吁。
那么,他都说了什么呢?
各类项目存在管理分散、重复支持现象
“这些项目可能在部门内人才的层次是清晰的,但不同部门之间的定位不太清晰。”
谈及问题,丁烈云举了一个例子,“我们学校一个学院引进了一名‘万人计划’的人才,于是跑来问我该怎么给其相关待遇”。
丁烈云两手一摊:“我也搞不清啊,‘万人计划’人才种类太多了,到底他属于哪个层次?到底要给他什么待遇呢?”
除了项目种类多,还有一个现象——项目管理分散、重复支持。
由于各种人才项目在设计初期,各相关部门可支配的资源和考虑的侧重点不同,对人才的支持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只为入选者提供岗位津贴;基金委的“杰青”、“优青”是以科研项目的形式对获得者进行科研经费的支持;“青年千人”立足点是引进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全职回国工作,所以对入选者除提供了生活补助外,还提供了一定额度的科研经费支持,帮助他们回到国内在安排好生活的前提下迅速投身到科研工作去。
“由于各类人才项目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对于同一层次的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的人才项目往往会出现反复重复申报的现象。一些人才为了获得不同部门的支持,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重复申报各类同层次人才计划,争取更多资源。”丁烈云分析道。
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约1930人,其中530多人同时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而“四青”人才中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项目共实施两批443人,其中有247人同时入选了“优青”或“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重复资助比例高达55.8%。
“重复申报,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影响到人才项目支持的覆盖面。”丁烈云说。
这种局面还带来另一个问题:由于拥有国家“人才头衔”的学者稀缺,有的用人单位将“人才头衔”演变为“人才定价依据”,“人才头衔”越多越高,享受到的待遇也就越高。
地区财政经济条件好,人才的待遇也越高。造成了人才的不合理流动。
“这些如果不解决,人才项目的实施可能有违设计的初衷,影响学者潜心搞研究、做学问。”丁烈云表示。
“帽子”形成“帽子链”,“赢者通吃”资源难盘活
“长江湘江闽江,江江冠名;黄河辽河海河,河河有份;攀登、扬帆、飞天,计划层出不穷……”
这段话,是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向朝对人才计划现状的形象总结。
“每一顶‘帽子’,都与科技资源、职称、评奖、待遇紧密挂钩。”王向朝说,由于人才工程事关前途命运,要想在学术界有所建树,抢“帽子”似乎成了不可不做的功课。
然而,“帽子”过多过乱,背离了人才计划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初衷,负面效应日益凸显。
“大大小小的‘帽子’形成环环相扣的‘帽子’链,有了‘帽子’容易得到更多的‘帽子’,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在王向朝看来,一定程度上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一些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有必要加强对各类人才项目的统筹管理
在丁烈云看来,很有必要加强对各类人才项目的统筹管理。“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建议由中组部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面统筹整合现有各类人才计划,进一步明确各类人才之间的合理定位、层次、支持方式和支持力度,构建科学规范的人才管理体系。”
他认为,还要鼓励青年人才综合考虑自身发展需求,选择一项相同层次的人才项目进行申报。国家及用人单位对入选同一层次人才项目的人才,在待遇上原则上相当,科研配套根据学科特点定。让人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工作中去。
丁烈云还建议,要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促进人才创新活力。要探索适应研究自身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对重要的人才计划入选者,弱化短期、硬性的论文考核指标,延长考核周期,鼓励长线研究,更加注重学术水平和实质贡献的考核。营造潜心钻研、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鼓励人才从事原创性、开创性的基础和重大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创新活力。
不知道今天小编带您看的“人才计划”是不是扩展了您对咱教育圈的认知呢?如果是的话,就点个赞吧!
本文编辑 | 赵天骄
根据中国教育报《全国政协委员丁烈云:人才计划亟须统一管理》(记者:王强)整理
参考文章 |
上观新闻《【观察】院士专家流行“转会”,都是人才“帽子”走样惹的祸?》
科学不无聊《2015年青年千人计划公示名单数据透视挖掘结果》
等
责任编辑 | 赵天骄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就给小编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