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描述了日本在近年来掀起的海外并购热潮。从1985年开始,日本企业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海外并购,特别是在2023年末至2024年期间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这些并购涵盖了不同行业,包括房地产、金融、医疗、通信、基建等领域,并且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和房地产领域。文章还提到了日本企业海外并购的背景、动机和策略,以及其中的一些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日本企业海外并购的背景
日本在广场协议签订后的经济政策和海外投资政策调整,以及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是海外并购的动因。
关键观点2: 日本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
日本企业的海外并购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和房地产领域,并且呈现出获取新技术和新产品,实现产业升级的趋势。
关键观点3: 日本企业海外并购的典型案例
包括三菱地产收购洛克菲勒大厦、索尼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日本季节集团收购英国洲际酒店等典型案例。
关键观点4: 日本企业海外并购的反思与策略调整
日本企业在海外并购中经历了许多失败和挫折,也在不断地反思和优化对外收购的策略。现在会根据产业的不同选择并购对象,并重视并购后的管理问题和语言交流等问题。
关键观点5: 当前的日本海外并购趋势
日本企业仍在持续进行海外并购,瞄准海外的优质资产。野村证券全球并购负责人认为2024年将被铭记为日本再次并购世界的开端之年。
正文
2023年12月,日本制铁向有120年历史的美国钢铁发出了149亿美元的收购要约。美国钢铁被称为“美国工业化的象征”,建造了包括联合国大厦在内的象征性建筑,它的创建者是“世界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和“美国金融业教父”约翰·摩根。日本第一次掀起海外并购潮是在美、日、英、法、德签订广场协议的1985年。那一年,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时任首相中曾根康弘的推动下,日本把经济政策从“贸易立国”调整为“海外投资立国”。对内,日本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汽车、半导体等行业位居世界前列,手握巨额资金储备;对外,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为了减轻与美国和欧洲的摩擦,日本决定发起海外投资,把产能转移到美国等地,绕过贸易壁垒。1985年-1991年,日本的海外投资总额达4000亿美元,是全世界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日本企业超过500亿日元的海外并购有21起,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和房地产领域,其中17起的并购对象来自美国,3起出自英国。其中典型案例包括,三菱地产以13.73亿美元收购洛克菲勒中心,索尼以34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日本季节集团2880亿日元收购有数百年历史的英国洲际酒店。在这波海外并购潮中,日资买下了全美国10%的不动产。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陷入漫长的萧条,期间海外投资逐渐转向东亚和东南亚的新兴市场,投资规模远不及1990年代。2012年,日本股市衰退到8000点,再次上台的安倍把摆脱通货紧缩作为首要课题,强烈呼吁“无限度、无限期”的经济刺激政策,但遭到时任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的反对。白川方明有“泡沫经济危机吹哨人”之称,经历过泡沫经济的崩溃,行事谨小慎危。为了说服白川,安倍请出了自己的经济顾问、耶鲁大学教授浜田宏一,同时也是白川的经济学导师,浜田给白川寄了一本自己的著作,但白川把书退了回去,说自己掏钱买。眼看软的不行,浜田喊话白川:“有人只关心控制金融风险,不关心经济衰退给国民生活带来的疾苦。”安倍也直接施压,“如果日本央行不听从,我们会修改法律,制定适合的政策,让央行同意通胀目标。”最终,白川辞职,支持“安倍经济学”的前亚洲开发银行总裁黑田东彦接任,一干就是10年。在“大规模量化宽松”“扩大财政支出”“推动日元贬值”等措施的刺激下,日企开启了第二次海外并购潮。与1980年代不同的是,日资不再追求高楼大厦,而是聚焦在医疗、通信以及基建等领域,目标是帮助日企进入新市场,提高全球竞争力和拉动内需,对外投资规模相比泡沫经济破裂后的1996年翻了八倍:其中多项交易都创造了纪录,比如2014年日本饮料巨头三得利以160亿美元收购美国威士忌厂商Beam,是近年来酒类行业中最大的收购案之一,三得利由此成为全球第三大蒸馏厂。当年刚上任的三得利CEO新浪刚史表示,“我的任务,是使三得利成为真正的全球性公司,所以收购仍会继续。”还有软银在2016年掏出320亿美元收购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创下了亚洲在英国的投资纪录。虽然ARM的联合创始人赫曼·豪萨对交易并不满意,他说:“对我个人和英国的科技界来说,将ARM卖给软银是件伤心的事情。”但孙正义还是如愿得到了ARM,他当时的设想是建设物联网,如今更改为布局AI战略。再有2018年武田制药斥资600亿美元收购爱尔兰制药巨头shire,成为21世纪以来制药行业的最大收购,武田药品从全球第19大制药商跃升到了第11位。这几笔收购案背后,都有金融集团的背书,三菱东京、三井住友、瑞穗等日本三大银行成立了海外并购营业部,专门为日企提供资金和法律服务,三得利获得了三菱东京银行的融资担保,武田制药600亿美元收购资金的一半都来自三井住友银行的短期贷款。安倍之后,日本首相接连换了三任,但海外投资的脚步没有放缓,为了弥补“失去三十年”错过的机会,日本又在后疫情时代发起了新一轮的海外并购。2021年以来,日本企业参与的并购已连续3年每年超过4000项,是1985年以后的最高水平,最显著的趋势是获取新技术和新产品,实现产业升级。进入2024年,日本股市终结了35年的“漫长失去”,日经指数刷新了1989年12月以来的历史最高点,手握大量现金的日本企业更进一步向海外发起并购攻势。美国大型投资公司KKR的联合创始人George Roberts对年轻员工说:“要想和别人拉开差距,就去学日语吧。”1月,日本车用芯片巨头瑞萨电子打响了2024年日本海外并购的头炮,以3.39亿美元收购美国氮化镓功率半导体供应商Transphorm。2002年成立的瑞萨电子是日立、三菱电机和NEC三家公司的半导体业务合并而成的联合体,也是目前为数不多在世界半导体界舞台上有竞争力的日本公司,承载了日本振兴半导体产业的希望。据瑞萨电子发布的信息,收购Transphorm能为他们扩充第三代半导体的产品阵容。氮化镓(GaN)是第三代半导体的关键材料,与传统硅材料的半导体相比,具有更出色的功率效率。2月,瑞萨又马不停蹄地以59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设计软件提供商Altium,这也是迄今日本企业对澳大利亚上市公司最大的一笔收购。Altium成立于1985年,是世界老牌的PCB(印制电路板)设计工具提供商,2021年美国软件巨头Autodesk以40亿美元向他们发出过收购要约,但被其以价格过低为由拒绝了。获得Altium先进云平台的瑞萨,能在云上完成所有的电子设计。在被问到如何通过收购带领企业走出低谷时,瑞萨电子社长柴田英利表示:“收购可以有多种目的,比如‘购买缺少的技术’‘获得技术种子’‘拓宽市场’等,但必须事先明确并购这家公司的目的是什么。”瑞萨电子凭借海外收购实现了强劲增长,目标在2030年成为全球前三的嵌入式半导体方案供应商。2024年让人印象深刻的日本海外并购还有积水建房(Sekisui House)以49亿美元与美国住宅建筑公司M.D.C. Holdings达成收购协议,并有望成为美国第五大建筑商,以及日本航运巨头商船三井宣布全面收购全球最大敞口船航运公司Gearbulk Holding。当然,最受关注的,当属被坚定推进的日本制铁收购“美国工业化的象征”美国钢铁。目前,日美双方已经谈判了一年时间,虽然白宫一直持反对态度,但获得了钢铁工人、地方官员和社区的支持。12月23日,收购案传来最新消息,由于各方角力,负责审查的投资委员会(CFIUS)向总统拜登提交了“无法达成共识”的最终报告,这是极为罕见的,接下来将由拜登在15天内作出决定:是批准,还是否决。日本制铁深知这笔收购是豪赌,如果赌赢了,将重构二战后世界钢铁产业的格局。为了这场赌局,日本制铁不仅承诺美国人在董事会中占多数,还宣布再投资30亿美元建新厂,给员工发5000美元奖金,在保住现有4000多个工作岗位的基础上,再创造约5000个工作岗位。还请来两任首相站台,前首相岸田访美时,特意邀请反对收购的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主席大卫·麦考尔夫妇出席国宴,现任首相石破茂刚当选,就给拜登写信,恳请批准收购案。收到美国投资委员会的通知后,日本制铁联合美国制铁向即将离任的拜登施压,打出了最后一张牌:“日本制铁成为收购方将增强美国的经济安全,日美可以在钢铁领域建立一个联盟,应对来自中国的竞争,我们相信总统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借助持续不断的海外投资,日本企业对冲了国内的资产负债表收缩,让日本得以在“失去的30年”里依然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