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风景读书的罗德胤专栏。上期我们讲了对侨乡村和松口镇在乡村复兴论坛梅县峰会之后的四条建议,今天我们继续讲另外两条建议。
侨乡村和松口镇的保护工作,其实从十几二十年前就开始了。尽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它们的状态都显得有些“寥落”,但是从保护本身而言,还是相当成功的。老房子基本没拆,家底保得住,这一点就很难得,当地主管部门一定是做了大量我们外人看不见的工作。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主管部门还应该继续这样一种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和政策,每年都要设法从上级和本地筹措资金,修缮濒危的传统民居。家底越厚实,心里才越有底气。
从去年10月到今年4月,经过半年左右的环境整治和设计改造,侨乡村和松口镇目前都已经在局部区域上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状态。虽然这个状态距离理想中的状态还有很大的差别,但是我们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小心:现在,防止冒进也许是比加大投资建设更要优先考虑的问题。侨乡村已经有两家民宿进驻,一家咖啡馆开业。下一步是要地方管理部门和专业运营机构一起,互相配合,把运营工作正常化,并且不出现和村民之间的矛盾。
自在楼咖啡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 ,可能会有其他运营机构想要进场,主管部门要把好关,控制好数量、节奏和品位。在短时期内出现多个围龙屋改造成民宿或旅店,将会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村落保护跟足球比赛一样,没进球的时候要主动进攻,进了球就得优先考虑防守;保住胜利果实是最重要的,赢几个球是第二位的。
开展乡村保护与发展工作,地方政府通常都会重视引进外来人才和运营机构,因为这些人才和机构具有更强的专业能力、更广的视野格局和更好的市场思维。不过,从我们这几年从事乡村实践的实际经验上看,培育本地人才是实现乡村内生性和长期性发展的基础措施,至少应该放到和引进外来机构同等重要的地位。
其实,在本地人才和外来机构之间,有时候也并没有绝对的分隔界线。在本地出生、长大,又在大城市里上过大学、工作过若干年、有一技之长,现在又愿意回到家乡、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年轻人,就同时属于这两者。侨乡村的五杠楼(即承德堂,位于南华又庐附近的一栋客家围屋),是由一个出生于87年的年轻人租下来开民宿的。这个年轻人名叫温志宏,是我的老乡,兴宁人,我们就暂且称他为小温总吧。小温总在广州上大学,学的是设计,毕业之后也一直从事设计行业。兴宁在梅县的隔壁,所以严格说来小温总并不是侨乡村的本地人,但是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客家人,他跟当地老百姓们打起交道来又是毫无障碍的。
承德堂
小温总跟我说,他在两年多前就想着要回梅州老家的乡村做点事了,但总是找不到好的时机。这回趁着乡村复兴论坛梅县峰会的东风,他也下了决心,又经过区、镇领导的牵线搭桥,于是成功地租下了这栋五杠楼。小温总开的民宿叫“良舍”,良好的良,宿舍的舍。小温总不仅开良舍民宿,还把我们改造好的自在楼咖啡馆,也捎带着一并经营了,这下可是解决了让设计师和地方领导们头疼了好久的问题。小温总还给松口镇的传统小吃——企炉饼,设计了一套既传统又时尚的包装。企炉饼在传统时代是客家人揣着下南洋的干粮,好吃是好吃,但是包装也是因陋就简,现在有了小温总的设计,摇身一变,成了客家人馈赠亲友的上好礼品。像小温总这样有情怀、有能力的返乡青年,是越多越好。
梅县峰会的第一天是在松口镇举行的。当天早上乘船进入会场的设计,也让不少参会者在会后给出了“震撼”这两个字的评价。就峰会而言,松口镇可以说是很好地完成了它应该扮演的角色。不过,说到会后沉淀下来的成果,那就还是侨乡村要明显多一些。“翎芳宴”主要是为侨乡村设计的活动,“九图计划”也在侨乡村体现得更多。
之所以出现这个不平衡的局面,跟松口镇的地理位置有关系——侨乡村距离梅县区中心只有20分钟车程,松口镇距离梅县区中心则要一个小时。距离远了,游客到访量自然会受到影响。而游客太少,就会影响到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的积极性,从而不敢在建设、运营和培训上投入较多的资金和人力。
松口镇
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松口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它的人口空心化的程度要好于很多乡村。在松口老街上,即使是非节假日,也是有起码的生机的,因为仍然有不少居民在街上生活。它在文化资源上的聚集度也是很高的。在松口老街上的任何一个点坐下来,我们都会有一种被文化遗产所包围的感觉。它的景观资源,也属于上乘。从梅江河上看松口镇,可以欣赏到连绵一两公里长的街立面,很是壮观。而从华侨广场和半边街的屋顶上俯瞰梅江河,得到的更是堪称“无敌江景”的画面。
梅江河
还有,这两年广东省下大力气推动的“南粤古驿道”项目,松口镇也是大大的受益者。沿着梅江河,松口镇的上下游还有不少古码头,以及和这些古码头相连的古驿道,都得到了修复。这些码头驿道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松口的历史信息。
针对松口镇的优势和劣势,我认为目前可以考虑做的三件事是:
1、峰会之前建好的广场,背靠古街,面朝梅江,是个极好的公共活动场地,要好好利用,多配绿植(现在的广场硬质铺地的面积有些过大了,需要绿植来软化),多鼓励市民和村民到这里活动(比如广场舞,也是可以鼓励的),要让松口镇上现有的居民先喜欢上这个地方——这是在即使不增加外来游客的前提下,也能提高松口古镇的生活气息的办法,而本地人的喜欢,既是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也往往是让外来者喜欢上古镇的一大捷径;
2、改造好的咖啡馆,应该设法鼓励常态化运营,可能暂时做不到每天营业,那也要实现每个周末和节假日营业,这是让初期游客有好体验的保障,而只有让这些初期游客有好的体验,才会形成口碑的扩散效应,从而实现让咖啡馆运营常态化所需要的日常客流量;
松江咖啡馆
3、镇上已经存在的传统小吃店,是一笔宝贵的本地资源,主管部门可以和小店老板们一起,设计出包括门店改造、宣传推广、产品提升等工作在内的优化升级路径,最终要让他们实现品牌化。
以上是我在目前能想到的,梅县峰会之后在侨乡村和松口镇可以做的几件事。在本期文章的末尾,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乡村保护与发展工作有四大板块—— 宣传、设计、建设、运营。宣传包括研究、策划,设计包括建筑、规划、景观、文创等专业,建设包括投资,运营包括培训。这四大板块,是我们根据这几年的工作经验而得出的一个概括性结论,其根本目的就是让更多的民众接受并且喜欢上乡村文化和乡村遗产,从而让保护乡村的成本能够扩散到最大的受众面。
基本上,这四个板块是要互相支撑、互相衔接的。短期之内,可以只做其中一个或两个板块的工作。但是进到中长期,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会让其他三个板块的工作陷于被动。侨乡村和松口镇的工作,也不妨参考这个原则性的框架,每到一个阶段(比如半年左右)就做一番回顾和评估,这四个板块是不是都已经照顾到,是不是有的做多了,有的做少了。在评估之后,再决定下一轮工作的重心应该放哪个板块,以及这个板块之内应该做哪几件事。
本文写作之际,正好在微信上看到了冯骥才先生最近在黔东南传统村落研讨会上的报道。
冯老提醒我们:“传统村落不是提款机,而是压在背上的大石头。”大石头的比喻,是非常贴切的。对于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历史,但是又正在经历着高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的大国,目前留下的几千个传统村落,可以说是最后一笔大型的文化财富。这笔财富能真正保留下多少,取决于我们这代人的共同努力。
今天就聊到这里,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