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肠道中寄居着约1000种细菌,其数量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 倍,所包含的基因比人体基因多100倍。肠道菌群与宿主是一种共生关系,这是细菌与人类经过亿万年共同进化的结果。
人们多年前就发现了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类疾病患者人群的肠道菌群结构与健康人群不同。但是,当时还不能确定是肠道菌群的变化引起代谢类疾病的发生,还是代谢类疾病的发生导致肠道菌群的变化。2006年,由 国外研究者首次提出了肠道菌群是人类“被遗忘的器官”。2007年12月19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正式启动了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又被称为“人类第二基因组计划”,使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的认识进 入了新的阶段。此后,肠道微生物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迅猛发展,科学家相继发现多种疾病的发生与肠道菌密切相关。例如,肥胖及相关疾病与肠道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变化有关,而患心脏病的风险与肠道菌代谢膳食中胆碱与磷脂酰胆碱产生的三甲胺有关,因为三甲胺会进一步氧化变成三甲胺N氧化物(TMAO),TMAO可显著增加冠心病发病率。2015年,Cell杂志报道了肠道芽孢厌氧菌可促进5-羟色胺在肠道生物合成,进而影响肠道运动及止血等重要生理功能,这是首次证明人体肠道菌合成神经递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与许多医学领域的研究相比,药物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的原因是过去没有很好的技术手段来研究复杂的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学技术的诞生为此带来可能。另外,可能是人们对肠道微生物这个“隐形器官”的作用知之甚少,与肝脏代谢差别非常明显,这些原因使肠道菌与药物代谢的研究难以开展。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口服后的药物遇到的第一个体内“代谢器官”就是肠道菌,这有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与代谢及其与宿主原有的共生关系。那么,药物-肠道菌-宿主,这三者之间究竟有哪些科学规律呢?从药学的角度看,肠道菌是如何影响药物的代谢、药效及安全性的呢?这都是亟待回答的科学问题,尤其对难吸收天然药物和中药的研究更为重要。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王琰组织了一些优秀的专家,共同编写了《肠道菌与药物代谢》,在该书中详细地论述了肠道菌如何代谢药物,影响药物代谢转化、药效及安全性,并阐释天然药物(难吸收)为什么有效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书从撰写到出版的两年多时间里,得到了学术界多位院士、专家、同仁们的悉心指导,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院校有关领导、药物研究所领导及行政处室领导的鼎力支持和热情帮助。书中呈现的成果,曾获得“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No.2018ZX09711001-002-002),“十三五”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No.2016-I2M-3-011),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573493,81973290,82173888)等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