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晨明的策略深度思考
据前辈口口相传,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群苦逼的策略分析师,日出而作,月落不息,苦练 《葵花宝典》和《屠龙刀法》,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在‘新财富’杯华山论剑中一举发威、技惊四座。能入行的,没有笨人。能入门的,没有懒人。想拿奖?唯有能拼命的猛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超短龙补切  ·  大帅晒出3亿账户 ·  昨天  
超短龙补切  ·  大帅晒出3亿账户 ·  昨天  
飞哥带你看市场  ·  维持高位震荡等方向 ·  昨天  
飞哥带你看市场  ·  维持高位震荡等方向 ·  昨天  
交易员策略  ·  开春咯,开干吧!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晨明的策略深度思考

【广发策略刘晨明 & 许向真】本轮港股行情特征与压力测算

晨明的策略深度思考  · 公众号  · 股市  · 2025-02-17 07:30

正文

本文作者:刘晨明/许向真


报告摘要

扫描下图二维码 可进入周一早8:00的路演链接

1.本轮港股上涨主要原因,一是对年关下跌的修复(汇率贬值、以及由此带来的以港币计价的盈利预测被动下行),二是春节前后科技主题点燃市场情绪。 与2024年自上而下的“政策牛”有别,本轮行情更多是产业和企业层面的“重估牛”。如果悲观叙事被扭转,中国科技核心资产仍有很大空间;但短期面临过快上涨后的节奏问题(本轮上涨后中国科技核心资产2024年累计涨幅已超过美国科技七姐妹)
2.相比于2024年两轮行情,今年另一个突出特征是更为极致的结构性。 以前3%标的成交占比衡量交易偏离度,三轮区间分别为72.7%、75.2%、77.4%;以恒生二级行业涨幅变异系数衡量行业表现偏离度,三轮行情分别为0.66、0.51、0.89。即本轮行情是由更小范围的一部分公司拉动指数上行——当前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涨幅基本持平于去年4-5月,因此结构性过热的可能 性比当时更高(24年9-10月行情之迅速放眼全球资本市场都属罕见,复刻难度较大)。
3. 以恒生指数EPR衡量当前估值合理性,截止2月14日收盘,恒生指数ERP回落至6.4%,非常接近过去三年ERP均值-1.5X标准差,去年两轮行情的压力位也都在-1.5X附近(或者突破后很快调整)。 静态测算,ERP【跌至-1.5X标准差位置】、【跌至去年5月20日绝对水平】、【跌至去年10月7日绝对水平】三种水平下分别对应上方空间0.5%、3.1%、8.4%。 但如前文所说,本轮上涨是由少部分公司推动指数上行,当前的ERP水平或已隐含结构性过热的情况。
4.大势研判我们仍维持年度策略观点,港股盈利结构中顺周期(地产链)占比高,持续性的牛市有赖于基本面修复确认。 我们对中期市场偏向乐观,地产周期经历1年半加速出清+广义财政赤字扩张,有望带动港股市场盈利周期企稳。
风险提示: 产业层面技术进步不及预期;海外经济形势恶化、美股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国际政治环境变化(中美摩擦、地缘政治等)带来额外冲击等;国内经济增长及稳增长政策不及预期(出口超预期受海外需求拖累、地产消费信心难恢复等)。

报告正文

一、春节后港股行情概述

春节后港股上涨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对年关下跌的修复(美联储降息预期下调及贸易摩擦担忧下,人民币汇率贬值、以及由此带来的以港币计价的盈利预测被动下行),二是春节前后大模型、机器人等科技主题点燃市场情绪。2月以来,恒生指数上涨11.8%,逼近2023年1月和2024年10月两个高点;恒生科技在互联网标的活跃的推动下大涨17.0%,成功突破去年高点,创2022年以来新高
板块方面,科技与制造主题整体居前,其中日常消费零售(+21.9%,含阿里健康)、汽车与零配件(+19.0%,含比亚迪)、硬件设备(+18.7%,含小米联想)、可选消费零售(18.7%,含阿里京东携程)、半导体(+17.8%,含中芯)、软件服务(+17.3%,含腾讯网易)领涨市场。

顺周期板块则整体表现不佳,黑色商品链拖累南华工业品指数下跌。权益板块上,消费者服务(-5.2%,含美团)、煤炭(-1.2%)、钢铁(-1.2%)、环保(-0.4%)、企业服务(-0.1%)领跌。


二、 本轮行情与2024年两次脉冲比较

1月中以来启动的港股行情,是2024年以来出现的第三次快速上涨。我们将三轮行情总结如下:


具体来看:

1. 行情驱动与风格表现: 2024 年两轮行情的启动均源于总量政策预期的扭转,交易的是“底线逻辑”;而本轮行情的驱动来自于自下而上产业和企业层面的技术进步,并由此引发中国资产的“重估逻辑”。风格上,2024 年两轮行情都是地产链领涨,非银和互联网也都有很强的顺周期属性;本轮则是科技属性领涨(互联网平台、科技硬件)。

事实上,港股科技核心资产在去年已经表现出很强的进攻性。我们拟合美股科技七姐妹(苹果、微软、谷歌、英伟达、亚马逊、特斯拉、脸书)和港股八大科技龙头(腾讯、阿里巴巴、美团、小米、比亚迪、京东、网易、中芯)两条净值曲线,可以看到本轮快速上涨过后,港股科技龙头累计涨幅已经超过美股科技龙头(图 1)。

但如果拉长时间线来看,2021 年以来的累计涨幅比较上(图 2),中国科技龙头的表现仍远逊于美国科技龙头 (2021 年以来经历了消费核心资产泡沫破裂、地产大周期拐点等,关于中国资产的悲观叙事由此而始)。因此如果过去几年形成的刻板印象开始扭转,那么中国头部资产的重估还大有空间。当然资产的重估必然不会一蹴而就,从节奏而言,短期过快的上涨之后可能面临获利资金兑现、短期基本面兑现、海外市场噪声等多方面压力。

2. 行情持续时间和上涨幅度: 2025 年 1 月 14 日低点以来,经历 21 个交易日,恒生指数涨幅达 19.9%、恒生科技涨幅达 30.9%,从持续性和空间来看基本持平于 2024 年 4 月-5 月行情(恒生指数涨幅略低,恒生科技涨幅略高)。2024 年 9-10 月涨幅更大,速度更快,但如此程度的行情可遇不可求。我们统计中国、美国、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法国、英国、德国、韩国、印度共 10 个股票市场 1990 年以来的行情,单周出现 20%+涨幅案例仅出现过12 次,且其中 10 次来自于系统性金融风险后的报复性上涨。
3. 结构偏离程度: 我们按月度统计港股成交额前 3%标的占总成交额的比重,这一数值在过去 10 年趋势性上行,反映港股市场越来越呈现出两极分化甚至是赢家通吃的格局。直觉上,当市场情绪和风险偏好改善,小票的边际流动性改善会更明显,因此牛市行情中,资金集中度往往会下降。去年 5 月和 10 月,前 3%标的成交占比也都出现了回落。但今年行情正好相反,市场快速上行过程中,资金反而更加拥挤地涌向大票。

具体看三段上涨区间,前 3%标的成交占比分别为 72.7%、75.2%、77.4%;恒生二级行业涨幅变异系数分别为0.66、0.51、0.89。因此相比于 24 年两次脉冲,本轮行情是更小一部分公司的推动,结构性的热度更为极致。

4. 估值压力测算:我们以恒生指数 ERP(1/PE-中美十年期国债加权利率)衡量当前的估值位置。截止 2 月 14日收盘,恒生指数 ERP 回落至 6.4%,非常接近过去三年 ERP 均值-1.5X 标准差。与 24 年两轮行情比较来看:
2024 年 5 月 20 日股价高点对应恒生指数 ERP 跌至 6.1%,正处于-1.5X 标准差位置,随后市场开启调整;2024年 10 月 7 日股价高点对应恒生指数 ERP 跌至 5.6%,跌破-1.5X 标准差位置,但也仅在下方停留 4 个交易日,随后市场开启调整。

静态测算:

(1)如果 ERP 跌至-1.5X 标准差位置,对应涨幅+0.5%;

(2)如果 ERP 跌至去年 5 月 20 日绝对水平,对应涨幅 3.1%;

(3)如果 EPR 跌至去年 10 月 7 日绝对水平,对应涨幅 8.4%。

但如前文所说,本轮上涨是由少部分公司推动指数上行,当前的 ERP 水平或已隐含结构性过热的情况。


三、 主要结论

1. 本轮港股上涨主要原因,一是对年关下跌的修复(汇率贬值、以及由此带来的以港币计价的盈利预测被动下行),二是春节前后科技主题点燃市场情绪。与2024年自上而下的“政策牛”有别,本轮行情更多是产业和企业层面的“重估牛”。如果悲观叙事被扭转,中国科技核心资产仍有很大空间;但短期面临过快上涨后的节奏问题(本轮上涨后中国科技核心资产2024年累计涨幅已超过美国科技七姐妹)。
2. 相比于2024年两轮行情,今年另一个突出特征是更为极致的结构性。以前3%标的成交占比衡量交易偏离度,三轮区间分别为72.7%、75.2%、77.4%;以恒生二级行业涨幅变异系数衡量行业表现偏离度,三轮行情分别为0.66、0.51、0.89。即本轮行情是由更小范围的一部分公司拉动指数上行——当前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涨幅基本持平于去年4-5月,因此结构性过热的可能性比当时更高(24年9-10月行情之迅速放眼全球资本市场都属罕见,复刻难度较大)。
3. 以恒生指数EPR衡量当前估值合理性,截止2 14日收盘,恒生指数ERP回落至6.4%,非常接近过去三年ERP均值-1.5X标准差,去年两轮行情的压力位也都在-1.5X附近(或者突破后很快调整)。静态测算,ERP【跌至-1.5X标准差位置】、【跌至去年5月20日绝对水平】、【跌至去年10月7日绝对水平】三种水平下分别对应上方空间0.5%、3.1%、8.4%。但如前文所说,本轮上涨是由少部分公司推动指数上行,当前的ERP水平或已隐含结构性过热的情况。
4. 大势研判我们仍维持年度策略观点,港股盈利结构中顺周期(地产链)占比高,持续性的牛市有赖于基本面修复确认。我们对中期市场偏向乐观,地产周期经历1年半加速出清+广义财政赤字扩张,有望带动港股市场盈利周期企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