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滑动阅览
《 理想主义者的黄昏》
一二〇一五年的山景城,空气中弥漫着人工智能的狂热。谷歌刚刚宣布他们的AlphaGo击败了欧洲围棋冠军,整个硅谷为之沸腾。而在一间不起眼的咖啡馆里,萨姆正反复修改着那封即将改变他命运的邮件。
萨姆生得白净,却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他年纪轻轻就已经坐上YC的总裁位置,见惯了无数创业者的得意与失落。但这一次,他要做的不是投资与孵化,而是一场改变人类命运的豪赌。
"人类是否能阻止人工智能的发展?"他在邮件里写道,"答案几乎是否定的。如果这项技术注定要出现,那么最好由我们来做,而不是谷歌。"
这封邮件发给了伊隆。那时的伊隆正忙于他的电动车和火箭,但人工智能的威胁一直萦绕在他心头。他很快回复:"值得一谈。"
就这样,OpenAI在一个雨天诞生了。他们租下了山景城的一座旧楼,成了第一批员工的根据地。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才们,大多放弃了谷歌、脸书开出的高薪,为的就是一个共同的理想:确保人工智能的力量不会被垄断,而是能造福全人类。
二伊利亚是团队里最特别的一个。他原本是谷歌最顶尖的研究员,年薪百万美元起,却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这个非营利组织。谷歌出动了重兵挽留,派人在学术会议上"围堵"他,开出令人咋舌的价码。但伊利亚只是淡淡一笑,"金钱不是问题的关键。"
"你们看过'终结者'吗?"伊利亚在一次内部会议上问道。他比划着手势,黑框眼镜上映着电脑屏幕的蓝光。"如果我们让AI的力量集中在少数公司手里,未来可能比电影里还要可怕。"
格雷格也是这样。这个总是穿着格子衫的程序员,放弃了世界级科技公司的邀请,选择了这个连办公桌都是二手的实验室。他们的工资比外面同行少了一大截,但每个人眼中都闪着理想的光芒。
三伊隆是个风风火火的主儿。虽然名义上是董事会主席,但他的性格却像个永远在前线冲锋的战士。有一回,听说微软想和OpenAI合作,开出了六千万美元的条件。
"这让我感到恶心。"伊隆直截了当地说。他指着合同里那些冠冕堂皇的营销条款,"他们想让我们变成他们的传教士。"
萨姆只好重新谈判,最后达成了一个松散的合作:微软可以提供计算资源,但不能干涉研究方向。这件事让伊隆对团队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四二〇一七年是个转折点。随着研究的深入,资金问题越发严重。一台训练AI模型的机器每月就要烧掉几十万美元,而捐赠总是杯水车薪。团队里开始有了不同的声音。
有人提议转为营利性机构。开始时只是私下的讨论,后来渐渐成了公开的争论。伊隆坚决反对,他说这会背离初衷。但其他人的态度暧昧——毕竟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
一天夜里,伊隆收到了一封来自伊利亚和格雷格的长邮件。邮件开门见山:"我们对公司的未来有些担忧需要说明......"
这封诚恳的邮件反而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够了,"伊隆简短地回复,"要么保持非营利性质,要么你们自己另起炉灶。"
五二〇一八年二月的一个清晨,伊隆正式递交了辞呈。当天,安德烈发来了一份数据图表,显示谷歌在AI领域的论文数量已经远超其他所有机构的总和。
"OpenAI正在走向失败,"伊隆给核心团队写道,"除非采取戏剧性的行动,否则除了谷歌之外的所有人都将沦为无关紧要的配角。"
没人回复这封邮件。
一年后,OpenAI宣布成立营利性子公司。新闻见报那天,伊隆在推特上留下一句话,要求明确他与营利部门没有任何关系。这句话像一记耳光,打在那些曾经共同憧憬未来的面孔上。
如今的OpenAI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寒酸的实验室了。他们有了新的办公楼,和微软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每当月亮升起,山景城的夜空被硅谷的霓虹照得通明。偶尔路过的人,或许会听到办公室里传来的欢笑与争论。但再也找不到当初那群不顾一切追逐理想的年轻人了。
他们说,这就是时代的进步。可是伊隆始终认为,这不过是理想主义者的又一次黄昏。而在硅谷的某个角落,一支新的队伍正在集结,准备重新点燃那盏理想的明灯。只是这一次,故事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