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魏童
魏童,知名图书策划人、影视策划人。先后在盛大文学旗下聚石文华公司任总编辑、北京时代华语图书公司任总裁助理,曾就职搜索巨头百度旗下百度阅读负责人。 2003年大学毕业进入出版行业,从业14年,策划出版了多部畅销小说:《弹痕》系列累计畅销百万册,捧红冯骥(《火蓝刀锋》《神犬奇兵》编剧)、董群(《战狼》编剧)等多名作家。其中,2006年策划出版的《特警犬王》获得解放军全军文艺作品二等奖(已被改编成电视剧《神犬奇兵》),《弹痕》系列作品获得起点中文网2007年“最佳实体表现奖”,同名影视作品正在筹备过程中。 对类型小说策划颇有研究,出版了几百部畅销小说,涵盖悬疑、科幻、言情、玄幻、军事等多种题材,如《鹰隼展翼》《血月迷局》《百家诀》《逃生游戏》《珠翠密码》《蒸发太平洋》《逃离无名岛》等多部作品授权改编电影、电视剧。 2015年创立果然杰作文化,兼任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综合中心总编辑,业务以类型小说出版、影视内容研发、IP授权为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微讯江苏  ·  江苏新增专利密集型产品数全国第一 ·  16 小时前  
可爱多手工艺术  ·  女性“最佳体重”已公布,不是100斤,而是这 ... ·  2 天前  
可爱多手工艺术  ·  旧牛仔裤旧衣服都剪成布条这样编,抱枕,包包,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魏童

世间的那些相遇

魏童  · 简书  ·  · 2018-01-16 14:18

正文

《似是故人来》策划手记

在简书更新的文章不多,一方面不得不说平时的工作确实很忙,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写的每篇文章,都能给大家一些收获。因此,分外珍惜每次的更新,力争输出的内容都是有料、有趣的干货。

在简书上一直看我专栏的朋友们都知道,我是类型小说的追捧者,平时也能收到很多朋友的私信,我也尽自己所能,尽力给每个朋友回复。

朋友们都希望看到干货,希望这里的每篇文章都能解决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

今天,我就一本近期刚刚出版的小说,聊聊出版这部作品中遇到的一些花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能给大家以启发。

1, 瞬间的决定,漫长的运作:

《似是故人来》的原名为《我的孤独症男友》,是一部发表在原创网站,全文长达四十万字的网络小说。敲定出版合约是在2017年初,到今年一月份出版上市,竟然不知不觉花了一年时间。

如此漫长的出版周期,也是我远远没有料到的。

最初,是一个业内朋友跟我推荐了这部作品,悬疑罪案小说我看过很多,题材是时下比较热的,而且这个类型女性作者偏少。

带着这些预期,读完之后,还是发现了很多惊喜。

女性作家擅长的角度都是言情,描写比较细腻,这其实是最大的优势,这部作品很好的贯彻了这个要点。

另外,更加难得的是,一个90后的年轻作者,有特别成熟的“三观”,小说里面埋藏了很多超越内容的表达。其中几个,作者构思精心构思的核心案件也颇具悬念,可读性很强。

于是,我决定签约这部作品。

2, 确定题材和风格,确定正式标题:

题材是一部小说的骨架,阅读完这部作品之后,我已经想好了小说的基本定位:总体调子就是“悬疑+言情”。

悬念部分需要一以贯之,整体需要一个大的核心任务和事件,不能分割开来。言情部分也不能过于玛丽苏,这些要点一一与作者沟通之后。作者表示创作的时候确实比较仓促,有很多没有考虑清楚的,这次统一做调整,于是,开始了漫漫修改之路。

在这个中间,我还顺便琢磨了几十个书名。

为什么一定要换名字?

这可能也是我一种执念,首先,原名《我的孤独症男友》,过于平淡,而且类似《我的某某男友/女友》类的名字组合太多,不具备爆款的特质。其次,整体调性上,这部作品偏现实,《我的孤独症男友》过于轻佻,有些hold不住。

说起来简单,取新名字是需要灵感和运气的。我罗列了各种文字组合,类似《寂寞的星星》《终将孤独》等等,始终没有特别满意的。

取名字需要灵感,更要感谢运气,某一天,我忽然想到那首特别古典的歌曲《似是故人来》,忽然觉得这句话的语感、节奏特别棒,也很符合小说的主题。

在修改标题上,其实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因为原文在网上还是有些数据基础,如果换个新名字,相当于另起炉灶,会损失一些粉丝读者。

权衡之后,决定以“主标题+副标题”的组合方式,可谓两全齐美。

最终敲定了《似是故人来:我的孤独症男友》这个名字。

3, 山穷水复,柳暗花明:

事实上,我确实低估了修改难度。

很多时候,与作者沟通都是通过邮件,我一一罗列问题,作者集中消灭问题。作者改完之后返给我稿件,然后再提出反馈意见。

这本是一个正常流程,但现实永远不会按照剧本走。如此几个回合之后,我发现离最初的定位越来越远,

比如,而我提出的“甲问题”,作者很容易理解为“丁问题”,她会按照丁的解决方法修改。沟通成本陡然上升,无奈之下,我想到了更具体的方法,就是不仅仅提出问题,还要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沟通成本显然更低,不会出现理解失误,而且更接近我想要的样子。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之难,因为这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更加深入的思考。我要强迫自己用作者的思维考虑问题,有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甚至想到两到三条路径。商量之后,选择最优路线。

事实上,这也相当于我给自己挖的大坑,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但我铆着一股劲儿,这是一种对自己的历练,是跟作者站在一起面对问题。我不是战争的旁观者,我是战斗在第一线的侦察兵。


与作者沟通的部分邮件截图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沟通一定会产生信息损耗(这几乎是物理定律);其次,因为能力和精力的原因,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还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走样。

如此一来,明明七八分的沟通要求,可能最后实际效果也就达到了两三分。

这可谓就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话说回来,类似这种合作很难复制,不仅仅是需要大量的时间,还要与作者有高度的协同感。事实上,如果没有作者橘子宸的配合,没有她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的跟自己死磕,我也很难坚持到最后。

从心态上来说,这本来就是编辑的基础工作,没必要拔高到什么层面。我一直跟作者强调,作品的署名是你,我始终是锦上添花者,你要为作品完全负责。

收获了盛名,没有人掠美,是你付出之后应得;收获了骂名,不要怨天尤人,也应该坦然受之。

4, 迟到的出版流程:

现有的出版流程,在作品没有完稿之前,其实是无法并行的。所以,一切都要等作品定稿之后才能开始出版流程。

从2017年初到8月,跟作者邮件十几次,累计沟通字数有近六七万字(可能也够出版一本书了)。稿件由最初的四十万字,五六个案件,缩减为二十万字,三四个核心事件。主线更加清晰,节奏大大加快,也正好是一本书出版的体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