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日,是一个对很多电竞迷来说不平凡的日子。那一天,IG战队夺冠了。
当晚,“IG牛逼”四个字刷爆各大社交网络平台,让很多对游戏和IG一无所知的人都被科普了一回,连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也争相报道。这场英雄联盟S8世界总决赛在B站实时直播,直播间人气峰值逼近6000万,创下B站历史新高。
作为电竞圈外人,当天我的朋友圈并没有被IG刷屏,但也看到很多恶搞表情包,包括像王思聪吃热狗这样的谜之图片。即便对电竞一无所知,也不免被网上一片狂欢气氛所感染。
▲王思聪在IG夺冠当天吃热狗的照片,被网友恶搞成多个版本(图/网络)
当代野生网络传播学有个理论:如果一个事件开始大规模出现玩梗的“黑话”和衍生表情包,那它多半已经火了。
这些所谓的“梗”,最早大多只是在某一种圈子中流传,尤其是二次元论坛或者B站弹幕。它们一开始总是某位人才提炼的一句金句或制作的一张图片,后来因为引起广泛共鸣,才成了圈子里彼此心照不宣的暗号。
受社交网络催化,这些源自小众文化的梗往往以几何级数扩大影响,在圈层之外发扬光大。到最后,甚至主流媒体放低身段频繁玩梗。耳濡目染之下,大众自不免要去百度这些梗的“万恶之源”,结果就是越来越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进入小众文化的桃花源。
这种病毒式传播非中国独有,在英语国家还有个专有名词——meme,可谓全球同此凉热。
不过梗总有过时的一天,也许过一段时间,我们一度耳熟能详的梗就会被遗忘、被替代。只是,那些被梗带火的作品和文化类型,却是切切实实进入了主流,在大众心智中建立起长久认知。
回忆过去这一年,各路原本潜伏在小圈层的作品、亚文化乃至电视节目,借力梗的东风,在主流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句社会味十足的 “小猪佩奇身上纹”,让一部英国动画摇身一变成为中国人家喻户晓的IP;
某流量小生把意义不明的口头禅“skr”挂在嘴边,凭一己之力推广了中国说唱;
一套杭州小伙“眉有办法”的表情包,将地方台节目《1818黄金眼》打造成国内社会新闻金字招牌;
偶然看到一部电影进了文艺片的坑,偶然听到一首协奏曲进了古典音乐的坑,这种事情在当代可能越来越少发生了。被移动互联网培养起来的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削弱了我们的消化系统,那些真正有趣的文化,很难再以大块大块的形态被我们吞下。
如今,一部作品、一种文化类型接触到我们的机会,往往只有我们在微博、朋友圈刷到它的一瞬间。因此要成功打动受众,这样的瞬间就必须尽可能地叠加,乃至最后设置出一个议程,让大众在讨论中产生兴趣,甚至陷入狂欢。
在自然情况下,能动员群众自发完成这种正面传播的,也就只有玩梗了。
抚心自问,过去的这个春节,我们有多少人走进电影院看《流浪地球》,纯粹是因为被预告或原著吸引,而没有一点点是因为被社交媒体上的“道路千万条”轰炸的?
大众传播呈现符号化和娱乐化的趋势,这正是亚文化频繁闯入主流的重要原因。
一来,亚文化粉丝群体内部的话语体系,本身就包括诸多由专业术语和各种梗;二来,对于主流文化受众,亚文化天然具备陌生化的异质审美,这些都使亚文化具备了缔造“娱乐符号”的巨大潜力。
也许,不是所有亚文化粉丝都希望太多人“乱入”他们所珍视的圈子,但不管有心还是无意,由梗衍生的各种符号已经逐步成为亚文化破圈的利器,这是当下传播环境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