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彬先生主持了关于递送系统的主题讨论,邀请了贺慧宁教授、顾景凯教授和王浩猛博士三位嘉宾分享他们对核酸药物递送系统的看法,特别是对小核酸药物和mRNA药物的未来前瞻性意见。
贺慧宁教授着重讨论了小核酸递送系统,指出GaINAc技术的成功,并提出未来可能基于偶联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的靶点筛选出更高效的配体,实现对其他器官的靶向。她认为这个方向在产业化角度具有发展前景。
顾景凯教授提到,尽管传统脂质体和胶束类药物已有指南,但mRNA LNP或siRNA LNP类药物尚无指南。他强调了LNP在体内命运的未知性,包括粒子分布和解聚过程,并指出国家会对新的材料要求进行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研究。
王浩猛博士代表康希诺公司,分享了mRNA平台下预防性疫苗和肿瘤疫苗的开发情况,并提到了新辅料的毒副作用关注度高,以及提高LNP储存温度和效期的挑战。他还提到了蛋白替代疗法中剂量问题和降低LNP副作用的需求。
在讨论国内核酸药物进展缓慢的原因时,顾景凯教授指出国家正在制定LNP给药系统的药代指南和药学指南,但目前还存在技术和科学问题未解决。贺慧宁教授认为大环境问题和靶点筛选能力不足是原因之一,但她也表示国内在核酸领域已积累了足够的技术和人才,资本的加持将推动核酸新药的发展。
王浩猛博士从指导原则的角度分享了他对核酸药物的看法,强调了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性,并提到了监管机构和工业界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
最后,讨论转向了成本控制问题,王浩猛博士提到mRNA疫苗的成本控制是一个挑战,需要在细节上进行优化。贺慧宁教授建议参考抗体药物和免疫检查点药物的发展过程,为核酸药物的发展提供借鉴。顾景凯教授建议产业联盟可以集中力量解决行业问题,并进行概念验证。
王庆彬先生在总结时感谢了三位嘉宾的分享,并强调了产学研之间在核酸联盟基础上进行联动合作的重要性。他鼓励各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对小核酸药物或mRNA药物研发进行定位,并希望圆桌环节的讨论能为大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