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易新闻
网易新闻官方账号,汇聚有态度的原创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gooood谷德设计网  ·  新加坡圣淘沙名胜世界的感官之旅 ·  2 天前  
archrace  ·  竞赛 | Shift 地标建筑设计大赛 ·  昨天  
药明康德  ·  疾病控制率100%的ADC疗法;潜在“fir ... ·  4 天前  
archrace  ·  Selgascano 将为 2025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网易新闻

糟了,甘肃麻辣烫冲杨国福来的!

网易新闻  · 公众号  ·  · 2024-04-22 20:36

正文


“甘肃的麻辣烫师傅,胳膊肘都抡冒烟了。”

一夜之间,甘肃天水麻辣烫出圈, 力压杨国福、张亮、曹氏等网红麻辣烫成为全网 新顶流, 史称 “麻辣烫事变”。

其他麻辣烫:好好好冲我来的是吧!

不但有诸多游客不远万里赶往天水,只为这一碗麻辣烫,更有辣椒原产地快递员日发千斤辣椒的新闻频上热搜;



流量暴涨下,就连济南市的一家甘肃麻辣烫店,都因这波热度日营业额超1万元。

各大社交平台上更不乏网友们的呼喊 “什么时候开到我楼下?”

自登上热搜至今,热度只增不降, 一周内便已拿下三亿流量。

图源:飞瓜数据


急得外地网友们喊话甘肃文旅:“泼天的富贵来了,还不赶紧接住!”

至于本地的朋友们,俨然是步了哈尔滨人的后尘,在 “根据口音分辨本地人和外地人” 这一关被一秒淘汰——

“来跟我念一遍风起云涌。”

“那能有啥问题!风(fěn)起(qì)云(yóng)涌(yòng)!”

甘肃朋友:谁笑谁拱出去

“网红能不能别推甘肃麻辣了啊,我已经彻底吃不上了!”


最近一段时间,尝过甘肃麻辣烫的人,大概只想感叹一句:


“这玩意这么好吃,到底谁研究的呢?”



说起它的做法,好像没有多复杂:一两块钱一串的蔬菜等各类食材,一抓一大把。

天生浪漫的甘肃人,给这把串儿起了好听的名字 “蔬菜花儿”。

想化身成为一名 虔诚的“麻辣烫信徒” ,也并无什么门槛。

你要做的,就是把搭配好手中的花束,排队交到师傅手上,等待美味之神的馈赠。

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

食材分别在滚烫的汤底中烫熟,装盘放入各式调料,最后一勺接一勺的油泼辣子,直接“ 浇给 ”!

“前调是辣椒的香,中调是菜的鲜爽,尾调有点麻” ,配合新鲜食材的口感和滋味……

烹饪手法粗犷豪爽又直接,却拿下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好吃嘴”。

图源:中新视频

有人迷恋口味,简单称之为 “重口味爱好者的天堂”; 有人形容开发吃法,力荐 “配上一口米饭就懂了啥叫开朗”;

有人专程坐14小时火车来天水,准备把麻辣烫引进自家饭店, 眼看就要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一场麻辣烫商战。


吃过甘肃麻辣烫的人在评价时,总会不吝给出关键词:

家人们谁懂啊, 不愧是西北人的麻辣烫,有料他是真舍得放。

图源:抖音@小酩 ,已获授权


据说 “这世上没有人能同时接受香菜、茼蒿、芹菜的人” 的传说已经在这里被打破:

别说了,这调料蘸点鞋垫子都能好吃的。

更别说配上当地特有的手擀粉、宽粉、饼子,还有焦香的洋芋片、软糯的洋芋丸子、西北特色小吃面筋、软绵入味的豆泡……

本地人和外地人看完,都馋得在家直转圈。

图源:抖音@小酩 ,已获授权

当然,与香辣口味的川渝麻辣烫,和主打黏糊的东北麻辣烫不同,初见甘肃麻辣烫,你可能有点慌张——

只觉得整碗都是火红的颜色,吓得人一时不敢下筷子。

图源:抖音@小酩 ,已获授权


但只有尝了才知,这看似“致死量”的辣椒,其实是 香味盖过辣味的油泼辣子。

如果说麻酱是东北麻辣烫必不缺少的一环,那么 油泼辣子于麻辣烫而言:

便是电,是光,是唯一的神话,是让人“三天吃九顿”的终极密码。


至于为什么甘肃麻辣烫这么好吃?

定西的洋芋、甘谷的辣子、武都的花椒 合称的“甘肃麻辣烫三件套”不能不提。

“辣椒之乡”天水甘谷县,土壤、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生产的辣椒色泽鲜亮,肉厚油多。

种植历史至少有400年之久,还曾作为明末清初的宫廷贡品。图源:中国甘肃网

把晒干的辣椒磨成粉末状,浇上烫油,灵魂味道被彻底激发, 喷香扑鼻,此为辣。

制作过程中配合师傅手工捣好的辣椒,更香


早在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 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

天水的花椒穗大粒多,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香味浓郁、麻味醇厚……

食材出锅,撒上花椒,再浇上一勺油泼辣子,辣椒香混合着花椒麻, 浓郁咸香,细品回甘,此为麻。

天水秦安县千户镇徐王村,村民正在摘椒

而想要彻底拿下 “麻辣烫脑袋” 的味蕾,必不可少的还有甘肃麻辣烫的独家门面——

定西土豆 粉含量高、黏性足,其产出的淀粉制成宽粉,有 宽粉、韭叶、细粉 各种形态。

煮出来晶莹剔透,吃起来香甜有嚼劲,手擀粉不易煮烂,越煮越入味,“ 豆门”爱好者一入口,就知有没有。

一口下去,就知“甘肃定西有三宝,洋芋土豆马铃薯”的含金量。


不仅如此,预制菜横行的年代,甘肃麻辣烫亲手炒料、制作手擀粉更加体现用心;

许多店里的价格都是一元一串,拿上个十来串就足以吃饱,没有“刺客”之忧;

很难不让人感叹一句,甘肃麻辣烫,你值得拥有。

图源:抖音@小酩 ,已获授权


不过话说回来,甘肃麻辣烫好吃没错, 但如果你来一趟甘肃,只知道吃麻辣烫,那就太亏了——

宝藏甘肃,大家了解的还是太少了。

“在甘肃美食面前,麻辣烫只能算弟弟。”

提起甘肃,说 “面食王国” 不算夸张。

《舌尖上的中国》在拍到兰州牛肉面时,曾有这样一句经典介绍:

“甘肃人的早晨,从一碗牛肉面开始。 每一个甘肃人,骨子里都是‘干面人’。

图源:《舌尖上的中国》


每天早上七八点,就已经能在各大牛肉面馆听到老板的吆喝声:

毛细细滴三细二细二柱子韭叶子荞麦棱子薄宽大宽,吃个撒咧?

多少甘肃人的早晨,从“嗑牛大”开始——

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店则是面随汤走,到点关门。

在兰州,没有兰州拉面,只有牛肉面或者牛大碗; 一清,牛肉汤清;二白,萝卜片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蒜苗香菜翠绿;五黄,用蓬灰和面的面条有淡淡的黄色。

当地人有多爱这碗面?

据统计,兰州牛肉面馆 每天要卖掉200万碗牛肉面 ,足足要花费 370吨面粉和30吨辣椒。

甚至不止本地人,很多外地人到了兰州,才惊觉以前的牛肉面都白吃了。

说法不算夸张,毕竟本地资深美食爱好者听完这话,可能更想说的是: 有没有可能……不止牛肉面白吃了?

多么让吃货眼前一亮的话题啊

来一趟甘肃,才懂了碳水暴击的快乐。

随着气温渐升,天水 浆水面 和天水 呱呱 不能错过——

浆水是一种由蔬菜发酵而来的料汁,可以用作浆水鱼鱼做主食,也可以用作浆水萝卜当开胃小菜食用,夏日降暑少不了它;

图源:图虫创意


呱呱则是荞麦粉制作,荞麦粉在锅里煮至半凝固状,搅碎拌上油泼辣子、醋、蒜汁和麻酱,就是一道招牌早餐。


在天水土话里,呱呱意为锅巴,就容易在锅底凝上锅巴,这也是天水呱呱的灵魂之一。

还有 夜市排面C位酿皮子、常驻热门选手洋芋搅团、年节必上热搜用户花馍馍……

“尝过甘肃面食,你这辈子就算是定型了。

每天不是想试试这个,就是想尝尝那个,即使已经吃过,反复打卡回味也是免不了的。

在甘肃,吃面要吃得香、吃得猛,吃得痛快!

“简直不敢想象我去甘肃生活,每天得晕碳晕成什么样。”

在关于甘肃美食的故事中,主食团有着碾压性的存在感,以至于很多人有误解:

除了主食,甘肃还有啥别的好吃的?

如果以为甘肃只盛产主食,那可真是刻板印象害死人。

甘肃产茶,以陇南绿茶为佳, “陇南罐罐茶,醇香苦味佳。晨起喝几杯,一天都不乏。”

当地天气干燥,当地人都喜爱喝罐罐茶,罐子里放上枸杞、大枣、桂圆等佐料,用其为茶水添上清香,放在火上烤制。

吃饱喝足了,再逛会?

“去了一次甘肃,就等同于去了五分之四的中国。”

作为横跨四大地理区域的省份,除了不靠海, 沙漠、戈壁、丹霞、高原等地貌应有尽有。


若比著名景观,敦煌莫高窟的美名,早已享誉中外,多年来诉说着历史的百转千回。

图源:央视网

“一弯新月印滩涂,水碧山青举世无。仙境不须求物外,行人步步踏明珠。”

小时候课文 上描述的 月牙泉和 鸣沙山的 奇景,让多少人心驰神往。


张掖的丹霞地貌,则是最能代表甘肃风景的名片,在此处见证沧海桑田的岁月沉淀……

图源:图虫创意


如果说以上重点,大家早已有所了解,那么或许还有无数人不知道的冷知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