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期压缩、效率提升、成本降低,“AI+微短剧”带来影视生产模式的大变革
◆
AI的实时生成能力使得个性化、交互式的内容分发成为可能,或将彻底改变影视内容的消费方式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梁希之
2024年以来,A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微短剧创作,AI生成或辅助制作的微短剧数量快速增加:央视频及抖音平台联袂推出国内首部AI贺岁微短剧《美猴王》,抖音九五二七剧场上线首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动画微短剧《无名特攻队》,红果短剧APP推出号称“首部工业级AI微短剧”《玄幻:从拉二胡开始》,风芒平台制作了“业界首个付费AI微短剧”《兴安岭诡事》……
“AI+微短剧”的创作模式在制作效率、成本控制和创意表达等方面带来革命性变化。
AI 微短剧《美猴王》海报
不仅如此,AI更深刻改变了内容创作的方式。
当影视创作的门槛大幅降低,人人都能借助AI工具表达创意时,影视艺术会否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受访业内专家提醒,
这一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也带来内容同质化、艺术性缺失等隐忧,行业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应忘记艺术创作的初心与本质。
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全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攀升至505亿元。《报告》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34.3亿元,2027年达到85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9.2%。
AI技术的快速迭代为这一市场扩张提供了核心动力。
随着OpenAI推出首个文生视频模型Sora,以及国内快手可灵AI、抖音即梦AI等视频生成模型的相继问世,AI工具在微短剧制作中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从创意生成到最终呈现的全流程。
剧本创作是传统影视制作中最耗时的环节,AI工具的“文生文”功能极大地提升了这一环节的效率。
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词和情节框架,在几分钟内生成完整的剧本初稿,并通过数据分析优化剧本结构,使其更符合观众口味。
在美术设计与场景构建方面,AI工具的“文生图”功能同样展现出强大潜力。创作者只需输入文字描述,系统便能自动生成符合要求的角色形象、服装设计和场景画面。
黑岩科技创始人兼CEO倪臻杰认为,对动画行业来说,AI对效率提升的最大帮助是能够直接将二维的设计意图转化成三维模型,从而将编剧、导演脑中的想法更加形象地“翻译”出来。
例如,由博纳影业与抖音联合出品的AIGC科幻微短剧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充分运用AI技术进行场景构建,不仅大幅降低了实景搭建和后期特效制作的成本,更使一些传统拍摄手段难以实现的奇幻场景变得触手可及。
周期压缩、效率提升、成本降低,“AI+微短剧”带来影视生产模式的大变革。
以全AI制作的微短剧《白狐》为例,制作团队仅有四人,依靠ChatGPT快速生成剧本,通过AI工具创造视听画面,将传统模式需要三个月的制作周期压缩至两个星期,制作成本由每分钟数万元降至约万元。
生产模式的革新使得制作方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博纳影业集团影视制作副总经理曲吉小江表示,在创作体系上,博纳影业建立“人工主导+AI赋能”的工业化流程,实现从剧本生成到虚拟拍摄的全流程智能化。这种技术突破使剧本迭代周期大幅压缩,从而抢占题材热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机。
同时,相较于其他影视形式,微短剧的“短平快”特性与AI视频生成技术的局限性“完美匹配”。
当前AI大模型处理短视频的技术成熟度远高于长视频制作,微短剧通常单集时长仅为1~5分钟,剪辑节奏快、单镜头时长短,成为AI技术落地应用和优化迭代的理想实验场。
AI 微短剧《兴安岭诡事》海报
困境与局限
AI视频创作也面临多重技术和艺术困境。
首先是源自生物模拟维度缺失的“恐怖谷效应”
——当虚拟角色的面部微表情、肢体运动轨迹接近人类却未达完美同步时,神经认知系统会激活潜意识中的“非我族类”警觉机制,引发观众产生本能性排斥。
另一个是暴露时空建模维度缺陷的一致性断裂。
AI能够生成单个令人惊艳的视频片段,但在多场景连续叙事中,往往难以保持人物形象、服装、场景等细节的一致性。这种割裂主要源于当前主流技术框架的底层缺陷——以“图生视频”为核心的技术路径,本质上是通过二维图像数据驱动视频生成,导致时间维度上的连贯性建模不足。当系统仅依靠静态图像特征推测动态变化时,服装纹理的渐变、场景光影的迁移等需要三维空间连续性的要素就会产生偏差。
这正是行业专家呼吁技术范式转换的关键所在。
“做AI视频应该采用‘视频生视频’的工作流程,即‘三维生三维’的逻辑,但这类技术对计算资源的指数级需求、动态场景重建的算法复杂度,以及大规模视频训练数据的匮乏,共同构成了当前技术发展的瓶颈。”AIGC内容创作平台故事接龙StoryStorm发起人宋东桓认为。
同时,
AI生成微短剧在情感表达上的局限性突出。
由AI工具生成的剧本,能通过大数据拟合出符合戏剧结构的起承转合,却因缺乏对人类情感的生理-心理耦合机制的深度建模,导致情感传递浮于符号表层。
在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亚太传播中心原总编辑王众一看来,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新要素融入微短剧创作,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视觉呈现水平,但或致原创性缺失、创作模式化,产生的内容缺乏深度与情感共鸣。
此外,版权问题与商业化发展同样困扰着AI微短剧产业。
当前,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模糊不清,训练数据可能涉及未经授权的作品,为商业化带来了不确定性。
“未来AI在微短剧创作中的应用将更广泛,关键在于平衡技术与原创。需警惕‘为量产而量产’,守住情感深度,让技术赋能而非替代创造力。”王众一说。
趋势与未来
未来,技术创新将持续驱动AI微短剧拓展边界。
随着多模态大模型、神经渲染、实时生成等技术的进步,AI微短剧可能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实时动画使创作者能够像导演真人演员一样指导AI角色;情感算法让虚拟角色表现出更丰富细腻的情绪变化;风格迁移技术则支持同一故事以不同艺术风格呈现。这些技术进步将不断刷新AI微短剧的艺术表现力和创作可能性。
内容品质方面,“人机协同”将成为关键突破口。
在剧本创作上,“人机协同”将极大地解放编剧的创意生产力,使他们能够将精力集中在故事核心和人物塑造上,而非格式化的剧本写作。在演绎呈现上,“AI+真人”的混合制作模式也将成为主流。真人负责情感表达和细腻表演,AI则专注于奇幻、科幻、古装等非现实场景的生成,实现优势互补。
AI贺岁微短剧《美猴王》已经展现出这一趋势,该剧改编自《西游记》,但将创作重心放在故事逻辑和情感表达上,而非仅仅追求视觉冲击。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会长管士光评价该剧“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表明AI技术可以成为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有力工具。
交互性与个性化将成为AI微短剧区别于传统影视的重要特征。
未来,观众将不再只是被动接受内容,而是能够参与剧情走向的选择,甚至定制符合个人审美偏好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结局。这种互动叙事模式将大幅提升用户参与度和内容黏性,开辟全新的娱乐体验和商业模式。AI的实时生成能力使得个性化、交互式的内容分发成为可能,或将彻底改变影视内容的消费方式。
专业化与标准化的制作流程将逐渐形成。
随着AI微短剧从实验性项目转向规模化生产,行业需要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规范,包括角色模型库、场景数据库、风格指导手册等。专家预测,未来会出现专门针对AI微短剧制作的云平台和服务链,进一步降低创作门槛,规范创作流程。
市场格局方面,AI微短剧将向更加垂直化、类型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形成多层次的内容生态。
顶端是拥有强大技术资源和IP储备的专业机构出品的高质量AI微短剧,如《三星堆:未来启示录》这类具备国际参展水准的作品;中间层是中小型工作室制作的类型化、商业化AI微短剧;底层则是海量用户生成的个性化、实验性内容。这种多元生态既保证了内容质量和创新活力,也将真正实现“人人皆可创作”的愿景。
AI微短剧的终极目标不应是替代人类创作,而是拓展艺术表达的边界。
正如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短视频内容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赵晖所言,“AIGC赋能微短剧,一扇通向虚拟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我们要做的是时刻保持警醒与反思,让技术更好赋能艺术创作。”
未来的优秀AI微短剧创作者将是既精通技术原理,又深谙艺术本质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将在人机协同中找到独特的创作语言。
未来的优秀AI微短剧将是那些巧妙平衡技术能力与人文温度,在数字洪流中坚守叙事初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