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提出推动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再从“推动融合”到“加快推进”“深度融合”,经历三年疫情的考验以及技术的不断迭代,广电的赛道布局逐步优化,在线音频和播客等新兴产品逐渐崭露头角。
本文将重点分析2023年广播媒体在传统赛道和融媒赛道上的表现情况;结合调研数据,探讨当前广播听众特征及其在收听方式、内容偏好上的变化趋势。
受视觉媒体冲击以及用户注意力日趋分散的影响,广播用户规模有所减少。数据显示,
2023
年广播听众为
6.50
亿人
,同比稍有减少。然而,得益于车内娱乐生态愈发丰富多元、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音频平台在线收听方式的盛行,车载听众规模和智能终端用户规模齐齐上涨,分别达到
5.08
亿
人和
4.32
亿
人。
交通、新闻、音乐三大类频率的市场占有率依次为
34.5%
、
26.5%
、
23.1%
,领头羊作用继续凸显。其他类型频率力求破局竞争红海:经济、生活、文艺等频率则在日益激烈的多元化竞争中寻求差异化发展路径,抢占市场份额。
而在线上收听市场中,根据
赛立信云听数据
来看,新闻类频率点击量耀眼:
新闻、交通、音乐
三大频率继续蝉联线上点击量前三甲,尤以新闻类频率表现最为抢眼,点击量达
123.8
亿次
。文艺类频率异军突起增速显著:文艺类云听点击量实现逆袭,上涨幅度最大,紧随其后的是交通类与新闻类的稳健增长。
省级台新媒体运营由数量扩张转向存量竞争。省级频率新媒体账号数量呈现
“一平一升四降”
的趋势:“一平”指
微信公众号
,“一升”指
视频号
,“四降”指
微博、头条、抖音、快手
。而省会、城市台账号在新媒体运营方面仍处于数量扩张阶段,但增速有所减缓。
省会和城市台新媒体账号
数量呈现“四升两降”的态势,“四升”指
微信公众号、头条、抖音、视频号
,“两降”指
微博、快手
。
广播电台注重多平台布局,在不同新媒体平台打造差异化运营,力求满足不同听众在不同新媒体平台需求。微信公众号聚焦时事热点,强调服务民生;微博端侧重文娱领域,尤其是盛典活动、热播影视作品等粉丝属性较强的热点;头条、抖音、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以传播新闻资讯为主,主打“小屏幕看大世界”;快手端则以娱乐搞笑为主,主打放松解压。
除了多平台布局,广电账号
打造精细化的内容运营
,紧跟社会热点话题,以把握热度与流量致胜。广播利用赛事、旅游、萌宠、极端天气等自带流量的热门话题,在不同平台分发推文,有效吸引和留住用户。这种策略不仅增加了内容的曝光度,还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广播核心听众逐渐呈现出年轻化和高知化,更加追求高质量内容
数据显示,广播收听核心群体
集中在
80
后和
90
后年轻人,占比超过
一半,
数量庞大,
且
在经济能力和消费意愿上表现出了较强的活力。收入水平
方面,
多数听众拥有中高收入水平,
月收入主要集中在
4000
至
7999
元之间
,表明他们具备较高的消费能力,并对高质量的内容有着更高的要求。
另外
超一线及一线城市是音频服务的重要增长点,用户多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较大
,
反映出高知群体对于知识性和专业性内容的需求日益增加。
✪ 车载收听仍是主流,车内收听场景逐渐智能化。
尽管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已成为重要的收听渠道,但车载收音机仍然是许多人首选的方式之一,尤其是在
80
后和
90
后中较为普遍。而且随着智能汽车技术的发展,车载娱乐系统集成度更高,操作更便捷,智能推荐算法能够根据用户偏好推送个性化内容,进一步提升了车载广播的吸引力。车内智能屏已经成为继车载收音机、手机之后的第三大智能终端,车载终端收听市场体量庞大。
✪ 新型收听方式流行,音箱
与可穿戴设备兴起
。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音箱和可穿戴设备(如蓝牙耳机)成为
Z
世代(
00
后)和千禧一代(
80
后、
90
后)的新宠。这些设备不仅提供了便捷的收听体验,还能通过语音助手实现更自然的交互。
✪
更多听众习惯于
碎片化场景下的伴随式收听。
无论是在上下班通勤、运动健身还是居家无聊时,广播和音频内容都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中,这种伴随式的收听习惯尤为明显。
有声书、新闻资讯、音乐、儿童、播客是绝大多数用户首选音频内容。
根据调研结果,
获取各类资讯、娱乐放松是用户收听广播最强烈需求,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