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土教育
一土学校是奴隶社会创始人一诺和华章创办的,基于 IT 技术的个性化教育创新学校项目。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内心充盈,乐天行动”。一土的目标是构建教师职业发展体系,通过IT和互联网,实现可复制的全球学校网络,传递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公平。
51好读  ›  专栏  ›  一土教育

中国最前沿的教育空间,都在这里了

一土教育  · 公众号  ·  · 2018-05-28 13:19

正文

题图:一土学校将台路校区,Crossboundaries设计。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 204 篇文章。

作者: 董灏。Crossboundaries北京办公室的合伙人。曾赴美国纽约Pratt攻读建筑系硕士学位。2003年返回北京定居,联合创办Crossboundaries建筑设计工作室至今。活跃于教育相关的建筑空间设计领域。



一诺写在前面:


去年的此时,一土正在筹备将台的新空间。我的好朋友,Crossboundaries 建筑设计工作室联合创始人董灏同学,同时也是北大附中体育馆、北大附中朝阳分校、以及著名的儿童空间-家盒子的设计师,携团队一起,承担了这个空间的室内和室外改造工程。


鉴于是对一个旧厂房的改造,加上时间紧迫,难度可想而知,这里省去10000字。不得不说,好的设计师能赋予一个原本破旧和压抑的空间以全新的生命力。很多来一土参观的朋友们在走进一土校区时,给我们最多的评价,就是这一看就是一个“ 真正给孩子设计的空间 ”。在这些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设计背后,到底是设计师怎样的理念和思路?董灏在文章里会一一为你揭秘。


董灏团队设计的朝阳未来学校和宝马博物馆两个项目也刚在上周威尼斯,荣获了The Plan Award 建筑大奖,其中未来学校赢得改造类项目大奖,宝马博物馆则获得室内类别荣誉提名,索易快乐成长中心入围教育类别。今天也趁这个机会,对董灏和团队的获奖表示祝贺。


明天我们的一土中芬交流之夜,董灏会来和芬兰设计师一起讲讲教育空间设计。现场报名已满,希望参加的可以文末扫码,直播接入。 我们在京城夏夜的四合院等你。


另外,今年 10 月份我们会组织一次芬兰教育考察,届时芬兰会有 14 所中小学对我们特别开放,是独一无二的机会。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和参与。



首先,我想聊聊建筑对人有什么影响


人类文明发源以来,从未停止过对未知的渴望以及对美的欣赏。宇宙,海洋,科技,那迷人的神秘感令人向往探索;而建筑,如同诗歌,音乐,爱情一般,能给人们带来丰富的感官享受:喜悦,悲伤,好奇,慰藉,时而激烈,时而温柔。空间设计是一门美妙的艺术。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有一句名言,我从学建筑设计的第一天就铭记在心:”We shape our buildings; thereafter they shape us.”


人的一生,平均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人造空间里度过。当我们殚精竭虑地考虑如何提升自身的时候,是否注意到自身周围的环境,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我们又是如何借助空间发声,向外界彰显我们的观点?这是值得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我们的行为习惯与心理活动受物理空间的影响是何等之大,简单地讲,一个饭桌上的坐席布局方式都直接影响着一群人谈话时的层级关系以及参与度吧?


建筑定义空间的边界,与此同时也在不断打破对空间边界的定义。


Crossboundaries设计的北京家盒子,局部地面设置了趣味的视窗,视觉上连同上下层的游乐空间,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索欲与想象力。



建筑定义空间尺度,而不同的空间尺度带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官体验。


Crossboundaries设计的郑州索易儿童成长中心,巧妙运用了成人与儿童的尺度差别。同一个游乐管道在成人与儿童的视角里是截然不同的。



间中色彩与材质的巧妙运用可以为空间提供方向感与导视。


在索易儿童成长中心空间设计中,我们运用五条不同颜色的管道空间穿插在原本的巨大体量圆型建筑内,管道的端头从外立面伸出。这样一个五彩的管道系统,为圆型建筑提供了很好的空间方位感,同时提供了交通捷径。让儿童能够用更高效且富有趣味性的方式探索空间。



空间中色 彩与材质的运用也有助于定义一些特殊的空间属性。


在Crossboundaries设计的青岛家盒子空间里,绿色所代表的是孩童尺度的低矮柔软的游乐空间,给儿童建立一种可视化的归属感。



其次,空间在教育上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


未来的教育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新状态。无论是空间上还是时间上,人作为一个统一体,越来越强调一致性、多元性。


教育是促使人类能够重新塑造自我认知、自我定义的过程。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摆脱了提高生产效率这一使命的束缚,而教育也从原始的外界刺激要求,转化为追求自身定义由内向外的需求。建立在外界评价标准基础上的刺激式教学模式只能形成分裂式的成长现象,而由内向外形成的统一式成长才能是健康与可持续性的。


新的儿童教育行为学强调儿童是一个主动的社会行为主体,具有行动能力,具有反抗和生成的能力,强调个体行为的多样性和对空间多义性、可变性的要求。


图为2016年北京儿童设计周的建筑学堂工作坊。由Crossboundaries负责策展及空间设计。


空间是教育的一部分,不是简单的承载体,而是主动的参与者,也是从心理学、行为学层面上启发、影响使用者的重要因素。


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中指出,儿童生而具有四种本能(冲动)。语言和交换本能,制作和建造本能,表现的本能,探索与发现的本能。当我们想要让学校回到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专注于“便于管理”“便于教学”的成人思维时,我们就必须以儿童的四种本能为出发点去营造空间,支持和鼓励这四种冲动的发展和表现!


物理空间和规则的建立,是如何展示权力实现的两个要素。而在教育空间中,权力的定位是区别新儿童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的本质。


Crossboundaries设计的北大附中大泥湾校区改造,教学空间灵活多变,满足不同情景下的教学需求。



Crossboundaries设计的朝阳未来学校,开放式的教学活动空间,营造出以学生为中心,去权威化的教学环境。



在一土,学习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发生


今天,新的儿童教育理念是以儿童为活动主体,以儿童的需求为教学中心去引导、开展教学活动。


儿童对教学活动的需求是千人千面,因此要求物理空间和行为规则(教学宗旨及课程设定)都能够适应这种需求的多变性。随着普遍的教育投入的增加及多方面的重视,各地的教育机构及设计师纷纷将五颜六色的颜料及图案运用到了教学空间内,但如果本质上不能服务于“儿童作为行为主体”这一宗旨,那么这些过度装饰的空间仍然是“换汤不换药”地在固定空间内进行着以教师为主导的活动,儿童被排演成行为主义学上说的人格分裂的学习模式,上演着一幕幕精彩的成人汇报剧。这些貌似琳琅满目,实则呆板缺乏灵活性的空间反而形成了对于儿童发展的一种限制。过度装饰的材料及视觉元素对于儿童及成人也会造成生理及心理上的污染和毒害。



“以儿童为活动主体”这一教育理念在一土将台路校区空间设计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


一,空间功能上的灵活与互动:教学,办公,玩耍的三方碰撞。


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元化的,人们工作的方式也将是多线性的,我们的空间也应该反映这样的多样性。教学,办公,和玩耍不该各自在封闭的空间内独立发生,而是在互动中相互促进,在碰撞中激发灵感和创新。我们为一土学校设计的多功能空间,满足师生的多种行为需求:可集会,可举办小型观演活动,可以开展学习讨论,可攀爬游玩,可以在半封闭的坐席上学习和办公,也可以一个人找个安静的小角落独自看看书。



教学楼内随处可见高高低低的趣味窗口,为走廊空间提供间接自然采光的同时也增进教学,办公,与玩耍之间的交流。




二,色彩与材质:绿色作为一土的标志色,运用在教室主体空间内。


而灵活空间则采用鲜明的黄色以及灰蓝色,色彩运用帮助孩子们建立和理解空间属性的逻辑,也为一土建立了可视化的归属感。



三,空间使用形式对于行为多样性的鼓励。


站着,坐着,躺着,跑着,爬着,都能参与教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