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昶唱反调
反是“否定”,也是“否定之否定”。影评、书评、现实观察与思考,均为原创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昶唱反调

一篇随便的随笔

昶唱反调  · 公众号  ·  · 2017-12-11 18:3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这次稍微随意一些

这是一篇有“原创”标识的文章。
这是一篇可以评论的文章。
这也是一篇形式大于内容的文章。
这也是一篇排版时间大于写作时间的文章。

1

这个公号大概已经开通两年半了,说来惭愧,要不是现在微信全面开通“原创”标识,我大概一辈子都不可能在微信公号上给自己的文章加上“原创”的认证。同时,从这篇文章开始,就可以评论了。真是要感动的涕泗横流,传播学专业的砖家们整天教导我们:双向而非单向传播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点之一,结果这两年来我始终处于尚未进化的蒙昧状态,感谢微信,让我赶上了新媒体时代。

2

既然走进了新时代,就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关于内容与形式,我之前有种执念,认为 内容远要比形式重要 。这也是我基本不花时间进行排版的“合法理由”。最近虚心接受意见,决定学习一下排版。学习一番发现,这里面还是很有门道的,比如视觉美学等等。我清楚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不指望短期内就艺术感爆棚。

形式是连接读者和作者的一个桥梁,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形式也是一种内容。例如,刻意地加粗某句话就是在表达作者的内容,它影响你对段落大意,甚至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好的形式可以让读者更接近作者,但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作者控制或限制了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文本的多义性和丰富性打折扣, 一千个读者,可能只有一个被划重点的哈姆雷特

3

上一篇文章,勇敢地走上了不要脸求赞赏的资本主义道路,承蒙党和人民不弃,文章发出不到24小时,就被投诉删除了,这是让我悬崖勒马。不过这年头文章被删太正常,以至于不写一篇被删的文章,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学过新闻传播。据说,删新闻的也大多是学新闻出身的。

非常感谢上次几位打赏的读者,非常感动,毕竟第一次受贿,真是紧张吃鸡还想要。不过各位放心,看不到具体是谁打赏的,因此放心地打赏吧,出了事,责任都是我一个人的!

4

这次文风突变,不知会不会造成一些不适应。其实我发现,在大家都还用QQ空间写日志的那个时代,我大概就是这种文风。这只是某种回归,不是基因突变。这里必须检讨一番,长期以来严重地脱离群众,句子以长为美,以复杂为炫酷,导致用户体验极差。

其实,写什么和怎么写取决于经常看什么。作为一名在理工科混不下去的文科研究僧,免不了要看一些文章特别长,句子也特别长的文章,久而久之,也就不自觉地模仿了。这一点我觉得大家肯定都有体会,如果高中特别喜欢郭敬明,那么你在作文中大概经常 忧伤地以45度仰望夕阳 。如果你特别喜欢韩寒,那么你在作文中大概会 傲娇地以90度仰望正午的太阳

5

所以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路走的少了,大概就会飘飘然而不接地气。乃至于最后可能成了“读万卷书,翻阴水沟”。我觉的,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概说得也都是这一个意思。因此不管怎么说,形式或者文风也该受到重视。这一篇开始,尽量避免过于残酷的阅读体验。不过该严肃的文章还会假装严肃(也可能是论文太垃圾发不出来,只能发在这里了), 以后会多一些这样随性的随笔

6

上次收到的赞赏,够我去北京稍为偏远一点的影院看一场电影了,所以打算看完电影写一篇影评,回馈各位的捐助,也算是“公示”了各位慈善人士对贫困山区孩子的捐款的支出明细。不过,非常不幸,连续看的两场电影,《嘉年华》和《暴雪将至》的影评都搁浅了,主要是影片涉及的理论和历史正好是自己比较欠缺的,不能乱讲。当然,那种用图片多于文字的方式把影片复述一遍,我也行。不过这种影评法在知乎很多,也不差我这排版或许还很丑的一篇。

好了,不扯淡了,15号之后去看张艺谋《芳华》,这次就是憋出内伤也把影评写出来,所以让我不知悔改地再来求赞赏。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只要别说排版还是很丑。

7

听过众筹拍电影的,没听过众筹看电影的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