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爱服装,这是毫无道理可讲的天经地义的定理。就像自然界雄性动物天生就有着绚丽的羽毛或者鳞片一样。可是让人纳闷的是为什么女人没有天生的漂亮包装,类似于羽毛鳞片那样的东西,而要让女人自己料理?
自己料理太难了。
当一个女人由一个小女孩子变成少女的时候,她像刚剥出的新鲜玉米那么美好,肢体柔软,肌肉匀称,皮肤跟打了蜡似的闪动着光泽。然而,她没钱。
她只能穿妈妈做的泡泡纱连衣裙。
这类服装总是不太合身,因为妈妈故意裁大了裙子的腰身,免得女儿过早地暴露曲线。
假如少女有供自己支配的大笔钱,可她又没有对服装的感觉。在服装商店里,她眼花缭乱,左瞧右瞧,认为商店里的服装都挺漂亮,可就是拿不准自己穿哪一件好。少女于是就往大街上看,大街上流行什么她就穿什么。
女人对服装的感觉是需要时间、环境、见识和爱情来唤醒的。服装有质地的要求、颜色的要求、款式的要求和做工的要求。
最重要的则要求凌驾于以上四种,这就是对自己与哪一种服装相和谐的准确判断。绝大多数女人在这一点上马失前蹄,不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就是过于自卑了。
纵然女人对服装的感觉般般齐全,但她却已经失去了一生中最佳的身段和肌肤。为了弥补身段和肌肤的缺陷,对服装的要求就更高一筹,需要的将是一流的质地、精细的做工和毫不含糊的独特颜色搭配。那么这种服装肯定价格昂贵,女人还是没有钱。
也许过若干年,女人有钱了,但是一个女人若能赚足可以随意购买昂贵服装的钱,这个时候的女人且不说身段与肌肤已经何等悲哀,单是心情就没了。穿著一定是要与心情相匹配的。精神状态比身段肌肤更重要。
任何服装穿在一具冷若生铁的躯体上都不可能有什么美感。一个像男人一样奋斗过来的女人,无疑是历经了沧桑的女人,难道还会有多少柔情与希望吗?
不同种族的女人都有她们最合适的服装。
对于中国女人来说,恐怕旗袍还是最美好的。美好的旗袍用丝绸、丝绒、软缎、细呢缝制而成,有精致的盘扣和各种镶边的修饰。黄皮肤黑头发削瘦身材的中国女人被一袭旗袍勾勒得婷婷玉立,仪态万方。
但是,在过去的岁月,在那居住雕梁画栋房舍的岁月,女人的旗袍却遇上了连年的战火。兵荒马乱,动不动就必须抱头鼠窜,女人只好割爱,穿上男人穿的长裤子。
服装是要有环境才能够讲究的。
问题是这个地球的大大小小的环境全是男人在制造和操纵。而男人归根结底是厌恶女人的服装的。他们的眼睛仿佛X光,看女人看不见服装只能看见纯粹的女人。
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女人也没能对服装有所要求。她们随着政治运动而改换服装。当国家与苏联老大哥亲密时,女人们被号召穿苏联的布拉吉。
当“文化大革命”来临时,女人们被号召不爱红装爱武装,只穿男性化的灰色或者蓝色或者草绿色。在这个年代,女人惟一的反抗只是在灰蓝色外衣的领口翻出花色鲜艳的衬衣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