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赛迪智库
赛迪智库感谢您的关注。作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咨询翘楚,我们密切关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热点问题,同步追踪国内外工业和信息化最新动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英国报姐  ·  不到百元入Jennie同款牛仔裤,也太显腿直 ... ·  2 天前  
最英国  ·  唐顿移民问答|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赛迪智库

首席研究员锐评 | 经济大省再被“点名”!16地经济增速高于“全国线”

赛迪智库  · 公众号  ·  · 2024-08-07 17:00

正文



赛迪智库·首席研究员

乔宝华

工业经济运行领域

首席研究员

工业经济研究所

工业运行研究室主任

主要从事工业经济形势研判、工业发展动向跟踪、工业潜在风险预警、工业高质量发展评估等方面研究。 聚焦工业领域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在《瞭望》《价格理论与实践》《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经济时报》等公开发表文章40余篇。参与撰写历年《中国工业发展质量蓝皮书》。

依托重点支撑工作,主持/参与30多个项目,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十四五”时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研究》《建立工业转型升级与动能转换监测体系》《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工业经济运行季度及年度分析报告》《工业和主要工业行业预测预警分析研究及应用》等。



文章摘要


近日,31省份2024年上半年GDP数据已全部出炉。

总量上看,经济大省继续领跑。广东和江苏依然稳坐前两强,占全国比重超20%;山东、浙江、河南分列三到五位。四川、湖北、福建、湖南、安徽、上海、北京、河北超过2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山西、河南总量下滑,北京反超河北位列第十二,内蒙古超山西挤入前二十。增速方面,16省份高于“全国线”,内蒙古增速最快,达到6.2%。西藏、重庆增长都在6%以上。但山西、黑龙江和青海增速不及2%。



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运行首席研究员乔宝华 在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工业经济实现稳中向好,工业投资较快增长,出口增速显著反弹,企业效益逐步改善,对宏观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起到了“压舱石”作用。


经济大省继续领跑,工业拉动作用明显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上强调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并提及“要继续发挥好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


这两年,高层会议多次提到“经济大省挑大梁”。这让“经济大省”的概念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关键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0%。对比该数据,16个省份上半年GDP增速高于“全国线”。 而经济大省在其中发挥了“挑大梁”的作用,前10大省份有7个增速超过5%,其中5个超过5.5%。


从经济总量看,2024年上半年,广东、江苏突破6万亿元,广东稳居榜首,经济总量达到65242.5亿元,江苏以63326.3亿元紧随其后。山东继续位居第三,达到46677亿元;浙江位居第四,达到40920亿元;河南位居第五,达到31231.44亿元。接下来是四川、湖北、福建、湖南、安徽,经济总量位居第6至第10位。


“工业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助推器,也是经济大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海兵 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 告诉中工业报记者,工业生产是经济大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增长直接推动了GDP的提升。同时,工业生产的增长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形成了协同效应,促进了整个经济的繁荣。


在王鹏看来,广东和江苏在工业生产领域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加强自主研发等方式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分析处副处长邢玉冠 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国家信息中心工业领域高频指标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工业园区生产热度指 数同比上涨13.0%,广东、江苏等工业大省增速分别为22.3%、25.4%,超过全国总体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国技术创新型企业经营活力指数同比增长16.8%,广东、江苏的增速分别为20.2%、16.0%,均实现较快增长。


“上述高频指标 反映出,今年上半年,全国工业生产正在持续改善,作为工业大省的广东、江苏,其工业企业生产活力较快增长,特别是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力不断增强,有助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邢玉冠表示。

然而, 从总量角度看, 王海兵表示,今年上半年,尽管广东、江苏是唯二稳居“6万亿俱乐部”的省份,但广东GDP增速为3.9%,并低于“全国线”1.1个百分点,低于江苏1.9个百分点。近年来,两个省份GDP差距呈现缩小趋势。


“之所以如此,与工业发展密切相关。从增速角度看,今年上半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6%,与‘全国线’持平,低于江苏2.6个百分点。从占比角度看,今年上半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为30.04%,低于‘全国线’2.36个百分点,低于江苏8.31个百分点。”王海兵指出。


王海兵表示,从近几年的实际调研情况看,广东省内经济发展差距有所增大,新旧动能转换期间面临着较为严峻的“阵痛”,特别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相比之下,江苏则持续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夯实工业压舱石和制造业主引擎,有效带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山东和浙江GDP增速分别为5.8%、5.6%。工业领域的强劲增长是一大亮点,今年上半年,两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8.5%、8.0%,与江苏(8.6%)共同领跑经济大省。


从重点产品来看, 山东集成电路(23.5%)、光电子器件(24.1%)等高端化、智能化相关产品产量增长较快,浙江的服务机器人(87.9%)、智能手机(34.7%)、新能源汽车(27.9%)、集成电路(25.4%)等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这些产业领域也成为山东、浙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西部地区崛起,区域战略落地生根开花



“对于上半年各省半年报亮点,可以用‘存量保持领衔’与‘增量加速追赶’来概括。”王海兵说。


王海兵表示,从总量角度看,“前三甲”保持领先,但差距有所缩小。2024年上半年,GDP总量排名前三位的仍然广东、江苏、山东,广东GDP分别是江苏、山东的1.03倍、1.36倍,相比之下,去年同期广东GDP分别是江苏、山东的1.01倍、1.37倍


从增速角度看:


●一是“领头羊”发生变化。2024年上半年,GDP增速位列第一名的是内蒙古,去年同期则是上海。


●二是“高水平”数量增加。2024年上半年,GDP增速高于“全国线”的省份有16个,去年同期则是15个。


●三是“增长极”出现转移。2024年上半年,GDP增速高于“全国线”的16个省份中,有8个在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的5个省份;去年同期,GDP增速高于“全国线”的15个省份中,有6个在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的5个省份。


“上述亮点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而未来可能会同时出现‘多头交叉并进’‘多极竞争共存’的局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区域重大战略、协调发展战略正在落地、生根、开花。”王海兵说。


“16个省份的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尤其是内蒙古以6.2%的增速领跑,这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和活力。中西部省份表现亮眼,如重庆、西藏、四川等地增速显著,显示出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追赶势头和潜力。”王鹏表示。


在王鹏看来,当前,中国经济整体保持稳健增长,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依然显著。中西部地区在加快追赶东部沿海地区的步伐,全国经济版图正在发生积极变化。这些数据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多样性和活力。尽管面临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但仍有大量省份通过自身努力和政策支持实现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速。这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潜力。


“除了政策支持外,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是推动部分地区经济增速高于全国线的重要因素。”王鹏说。


产业创新升级,北京、内蒙古赶超



数据显示,从全国来看,共有16省份的经济增速超全国增速,分别是:内蒙古(6.2%),重庆(6.1%),西藏(6.1%),江苏(5.8%),山东(5.8%),湖北(5.8%),甘肃(5.8%),吉林(5.7%), 浙江(5.6%),福建(5.6%),四川(5.4%),北京(5.4%),新疆(5.4%),安徽(5.3%),贵州(5.3%),宁夏(5.1%);河北、辽宁都是5%,与全国增速持平。


从结果看, GDP增速位列前五位的省份均在中西部地区;在GDP增速高于‘全国线’的16个省份中,有50%在西部地区。这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王海兵表示,中西部地区的省份虽然在经济基础、创新能力、人才资源等方面不如东部地区,但有后发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成本优势,叠加国家层面长期以来重大战略支持的政策优势,取得GDP增速领跑的成绩也是理所当然的。


值得关注的是,与2023年上半年排名相比,北京、内蒙古分别赶超河北、山西,均上升一名,前者位列第12位,后者为第20位。


中国工业报记者了解到,2024年上半年,北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工业增加值合计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3.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超过8成。从投资上看,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活跃,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53.5%和13.6%。上半年,北京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5%,其中,数字产品制造增长69.6%。数字经济提质增效,是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王鹏表示,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依托中关村等高科技园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同时,北京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导,特别是金融、科技、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此外,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和机构汇聚北京,形成强大的总部经济效应,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最后,北京作为首都,政策优势明显,能够更快地响应国家政策和战略部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经济增速来看, 内蒙古以6.2%的增速位列全国第一;重庆、西藏紧随其后,为6.1%,并列第二;江苏、山东、湖北、甘肃并列第三,为5.8%。


数据显示,内蒙古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11683亿元,同比增长6.2%,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与一季度相比,实际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经济在第二季度的表现令人惊喜。


王海兵表示,从近几年的实际调研情况看,内蒙古在经历能源价格波动后,并未停滞不前,而是以资源优势为基础,利用价格上涨红利和产业转型窗口加速构建新能源产业体系,进而以投资为纽带牵引传统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协同高质量发展;重庆利用产业转移契机,推动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变,有效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西藏则是利用国家重大战略支持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及口岸优势,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通过优化商品出口结构、扩大贸易合作伙伴等方式促进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策持续发力,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