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煮酒论史
「掌上历史」团队和天涯等煮酒论史论坛主创者原创出品,打造第一历史自媒体。围炉话知己,煮酒论英雄。让我们一起仗剑古今、纵横历史、快意江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史事挖掘机  ·  孝庄有多漂亮?以至于把多尔衮迷得神魂颠倒 ·  2 天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巴县妇女档案|死亡的剧本——廖吴氏的生死疑案 ·  5 天前  
史事挖掘机  ·  明朝皇室脉络盘点:朱标一脉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煮酒论史

马里兰大学杰出青年杨舒平,不是卖国是投机

煮酒论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5-25 18:19

正文

来源:公众号“吹风会” 作者:雷宇


一 


昨晚开始,微博被马里兰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杨舒平同学的毕业演讲刷了屏。抱着好奇的态度点开看了一下。杨舒平演讲中首先提到美国的空气多么香甜,家乡的雾霾多么严重,继而由空气引申到了言论自由、民主、人权。


英语流畅,用词准确,表现自信。除了那个在老家不戴口罩就生病让我觉得她可能身体娇弱了一点,但看她身体挺健壮也不像林黛玉,也许人家患有严重的呼吸疾病呢。


我毕竟也是经历过北京雾霾的人,虽然经常不戴口罩,但那是我太糙,不关注自身健康,是我的问题。再说北方空气污染确实是事实,小姑娘客观的指出来没什么不好,算不上辱华。所以我在微博留言,劝大家要能容忍批评,大气点,这才是大国心态。


直至我知道杨同学来自昆明,顿感诧异。昆明空气也这么不好了吗?毕竟云南的自然环境优美那可是有目共睹,我曾经接待过美国艾美奖主席布鲁斯,人家可是见过大世面的。老爷子夫妇去云南玩了一趟,回来大发感慨,说那多美多美,简直人间仙境。

但杨同学言之凿凿,不由人不信。好在昆明发布很快回应,根据监测,当地空气一直百分百良好,不背锅。


由此可见,杨同学提到空气只是一种手法,目的是用所谓个人经历引出后面的言论自由等高大上。这种手法在写作和演讲中屡见不鲜,起到的作用就是借由个人亲身经历引发读者共鸣,从而注入个人想表达的价值观。


我从小学写作文就会写我在马路边上捡到了五分钱,然后交给了警察叔叔,因为作为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少年,必须人格正直,拾金不昧,等等等等。其实,捡钱那个是我自己编的,我从小到大只捡过一次钱,被我买冰棍儿吃了。


所以说,这就是个写作手法,至于是不是真实不重要,重点看后面主题思想。知音和迷蒙又将这种手法发扬光大,知音里写明星情感的文章每次都好像作者听墙根似得;在迷蒙的文里,全世界的奇葩都让她碰上了,看完你还以为她从小生活在精神病院。


不过这些都无伤大雅,毕竟明星们的花边和“贱人”“low逼”们的事迹就是拿来当一乐的,不用太认真。但如果真的用一些虚构的个人经历来佐证一些政治观点那就要小心了。周小平同志在这点上就很擅长,他长年奋战在反美帝的道路上,但提到的黑美事迹,但凡去过美国的都会怀疑是不是去的假美国。


杨同学把昆明的空气说的如此不堪,这一点上跟周小平同志没啥区别。


二 


别看我现在天天家国大事的,搞得我妈说我比联合国秘书长还操心,我上大学那会可没杨同学的觉悟,关心的只有周渝民和言承旭谁更帅,隔壁班的“流川枫”怎么又换了女朋友。


杨同学小小年纪能放眼世界,关心人类的大义,着实让人钦佩。


但杨同学让我不舒服的不在于不爱国,而是不真诚。


她的演讲通篇讲言论自由、民主、人权,但是都空洞无物,感觉她只是熟练的掌握了这些词汇而并不真正理解它们。甚至连她开始时引出全文论点的论据也那么不真诚。


我相信她到美国读大学绝不是为了fresh air ,她本人没有雾霾侵扰的烦恼。但是承认留学是为了阶层飞升,为了辉煌的未来,虽然它很可能是大部分人选择出国的原因,但它太不高级。


我也确信杨舒平不了解它说提到的那些自由、民主、人权的真正意义,不了解因失去这些权利而带来的痛苦,那种苦痛并非“没有深夜痛哭过不足以谈人生”般的矫情。

如果你真的了解这些人,知道他们的苦痛,就会明白他们所需的绝非是空洞的口号和呐喊,那就像另一种方式的侮辱。


杨舒平的脸上带的那副骄傲的神情已经展示了她精英与优越。她的成长环境导致她不可能了解这些苦痛。


她唯一能感知有关涉及这些价值的就是一部叫《暮光》的话剧。很遗憾,她只是被允许可以进行浅尝辄止的讨论,即使经过这样的洗礼,这些字眼对于她仍然只是一些书面的字句而已。


她的演讲高高在上,更像是那种迎合美国人对华刻板印象的老调长谈。


杨舒平的神情又是如此让人熟悉,我们身边有着千千万万的杨舒平,他们聪明、有野心、勤奋且才华横溢。而正是因为太聪明,他们更加了解该如何实现自己的野心。

芮成钢或是其他人也好,他们前仆后继,或成功或失败。人们称他们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利己主义不被喜爱,却每每被证明有用。


与杨相比,我更喜欢那位来自农村的哈佛生物博士的演讲。他讲了他幼时被毒蜘蛛咬的经历,讲了那个小山村,讲到科技的进步会为包括他和那些乡亲们带来的改变。


这是他进一步学习的推动力,是科技给他的信仰。那些故事全都微小普通,但是它的真挚打动了我。


而在这“崇高伟大”和“微小普通”之间,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因为,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伟大的行为背后往往都是因着一些微小而毫不足道的理由,反而越是标榜宏大才越是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