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已有将近500年的王阳明心学,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到底还有什么意义?诚然,时代在变迁,但外在环境再怎么变化,人心却并没有两样。看透和超越外在环境,从内心寻求强大的力量之源,这正是王阳明心学对于今天的最大价值。
比如,下面这直指当下之大病的四大人生智慧
。
今天,心为物役似乎已是常态,外界的物左右了我们内在的心,以至于人们普遍感觉,物与幸福的增长不成比例。其实,并不是我们的心脆弱,而是我们在追逐外物的过程中,将其迷失了。
王阳明的心学正是让我们看到了,心本来具有的不可动摇的力量。
且不说王阳明在连续两次科举失败、被宦官刘瑾陷害差点亡命、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时,所表现出的心不动的强大心理素质;就是他的学生,也让我们望尘莫及。
王阳明有个学生叫聂豹,晚年曾被谤逮捕下狱,锦衣卫来抓他时,他从容镇静,毫无惊恐之态,时人无不叹服,这就是一个有心学修养的人的受用之处,也是其做人牛气的地方。如果心学能够在中国大地上逐步传播普及,聂豹就不会是一个孤例,而是中国人的生活常态。
王阳明曾说:
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
许多信服王阳明心学的人,就这样生活在快乐之中,“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也许今天的人们,很难理解我们中国人曾经这样心灵自由的生活过,内心有着如此充盈的感情。
时下的生活弥漫着功名利禄的氛围,有了钱希望有更多的钱,有了权希望有更大的权,对房子、车子、色欲等等都是不知满足,而一点点的不满足,就足以让人辗转反侧焦虑异常,物质的丰富之下,是犯罪率、自杀率、离婚率、精神病率的升高,人们普遍的感觉是浮躁,浮躁久了就生暴躁,暴躁久了就生暴戾,媒体上经常报道的灭门惨案、屠杀亲人,已让人嗅到了这种暴戾之气。
对治这种情况,也许正需要王阳明的心学。当人们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力量之时,就不会被外界所左右,就能生活得自得其乐。
请记住,无论什么时候,都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当下,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而最好的救赎之道,就是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
王阳明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在名利场中奔波、与世浮沉的现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盘针的时候了。
人最容易受外在环境的裹挟,被众人的意见所左右,所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这个物质至上、利益为先、价值追求和内心信仰极度稀缺的时代,就更是如此。
我们常常感觉身不由己,自己的内心也被渗透而异化,某个时刻会突然惊觉自己越来越陌生,常常感到自己正变得越来越冷漠、可怕、悲哀,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底线越来越低,操守越来越弱。有人用现实和生存为自己开脱,这是说不过去的,因为你并没有到活不下去的地步,多少先贤也早已为我们垂范了穷达不堕、生死不移的骨气。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背叛了自己的内心,丢失了自己的本心,没有坚持做自己。
王阳明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他强调以高度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间。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怎样做,最可靠的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
熟悉乔布斯的人都知道他曾去印度修行,也曾想去日本学禅。一位大师对他说,修行就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乔布斯才决定留在美国并开创苹果公司。在谈及自己的成功时,乔布斯一直强调“跟随自己的内心”。
王阳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坚定、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的一生。在朱子学一统天下的时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不能理解其本意,惊讶者有之,非难和指责者层出不穷。
王阳明曾这样形容自己的处境:“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到了嘉靖元年(1522年),王阳明已经是平定藩王之乱的大功臣,却依然遭受其他官员的攻击。当年进士考试由礼部负责出题,策问题中涉及心学,出题人暗中希望考生指责王阳明,可见王阳明的处境之艰难。
尽管如此,王阳明在压抑自我、反省己过之后,坚信自己的学说正确、明澈——“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做得‘狂者’。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这让我们看到,心学的一大真谛,内心力量的源泉所在,正在于遵循自己的良知、做真实的自己。这不是我行我素、恣意妄为,而是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是一种骨气和硬气。这其中,既有当下人心危机的根源,也有对治的药方,心病还须心药医。
王阳明曾对一个感慨政务缠身的官员说:
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我常说去事上磨练就是因此。你要断案,就从断案这件事上学习心学。例如,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如果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
凡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工作是为了糊口,与其有关的词汇是“乏味”“机械”“劳累”等,充满了俗世气味;而修行是“高大上”的,与其有关的词汇是“心灵”“修道”“正果”等,“修行”两个字本身就给人远离尘世的超脱之感。
俗人眼中,修行应是找个深山老林,最好是有古庙静寺,静坐,练练瑜伽,读读佛经,深呼吸,或是朝拜宗教圣地,比如去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佛教神山冈仁波齐,冒着生命危险转上几圈。
这种修行方式在王阳明看来就是“着相”了,矫揉造作,为修行而修行。他认为,工作就是修行,工作情境就是最好的修行之地,工作越繁重,修行的时机越好。
王阳明对“工作中修行”的解释是: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无旁骛。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如何,良知轻而易举就能知道。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号称吃透阳明心学的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说,工作中修行是帮助我们提升心性和培养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去用心工作,就是用工作来磨练我们的心,提升了我们的灵魂层次,光明了我们的良知。
工作中修行,就如同走路,应边走边认,边问边走,在路上体认良知,最后必能抵达目的地——良知的光明。一个人最大的无良就是不能尽职,因为它是对你良知的背叛,同样也会把你的人生带入深渊。
安心工作、努力工作吧,那就是你的修行。不仅是你事业的路,也是你人生的路。
王阳明的弟子欧阳德曾经问过他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欧阳德意识到,使内心凝定是很难做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心意多处于烦乱的状态,有事的时候固然忙,无事的时候也忙。他寻求王阳明,是想从先生那儿得到一个答案。
“忙”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事务繁杂,逼使着人投入其中,身体得不到休息,是一种忙;而心烦意乱,时刻充满各种杂念紊思,得不到片刻的宁静,也是一种忙。
王阳明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
相比古人,生活在今天的人要忙得多。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时刻得不到休息。以至于许多人都迷失了自己,丧失了自我。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现代人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焦虑、急躁、浮泛、灼热的状态之中,哪怕是有了闲暇时间,也要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支配,要么处于心绪烦乱、无所适从之中,所谓的空虚、无聊。
考量王阳明关于“忙”的相关论述,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首要原因便在于欲望的膨胀。是欲望蒙蔽了自己的心,而失去了心中主宰,于是只剩下不停奔忙。
太多的欲望左右了自己,便成为一个“逐物”之徒,一颗心灵被各种欲望控制之后,想的是这些,做的是这些,高兴的是这些,失落的也是这些。得之,心为之兴奋;失之,魂为之沮丧。付诸行动当然是为了追求这些,身体安得不忙?日思夜想的当然是这些,心性安得不乱?
今天,对于大多数人,让其放弃物质上的追求大概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不能完全被它所左右,至少应该留给心灵一点空白,至少要节制一些,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望。日子过得简单了,我们所谓的“忙”也会适当地减轻一些。一旦个人的欲望得不到控制,那么这个人就会终日忙乱,找不到内心甘甜的幸福,而成为物欲的奴隶。
更重要的是,节制欲望可以让我们的本心更加真切,重新拥有身心的主宰。这样即使在不得已的繁忙和压力之下,也能更加从容、高效、有效地处理诸多工作和生活问题,人忙而心不忙。
活着的最好状态是什么?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词,是从容。
不急不缓,淡定悠闲。事再大也举重若轻,事再多也有条不紊。用做事去修行,用心境安生活。这就是从容的活着。
似乎高高在上,似乎遥不可及。王阳明则告诉我们,一切的秘密也不过是三个字:心不动。心不动的秘密也不过是一句话:收回向外追逐的目光,重新发现内心的良知,并依之而行。
心若安定,万事从容。
国学大师钱穆曾说:阳明言工夫,要在“事上磨”,而主于“诚意”,亦曰“谨独”,亦曰“立志”,其实皆求能“诚意”耳。
诚意之极,即是“知行合一”。
“致良知”则即是“诚意”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要成就心学工夫,“事上磨”是主要,根本则在“诚意”。
“诚意”
和
“事上磨”
这两个词五个字体现了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
阳明心学的关键词很多,诸如慎独、立志、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根本上说的其实都是诚意。
所以修习阳明心学,要抓住两大关键词——心能诚意,事上磨练。
修心做事两不误,出世入世能兼得,这正是王阳明人生智慧的精髓所在。
1
诚意:向着身心中和
王阳明说:“惟天下之大诚,能立天下之大本。”
诚意,就是正念头,诚实地践行良知给你的答案。
一个念头出现,良知自然知道好坏,好的保留,坏的去掉,这就是诚意。
王阳明又说,诚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喜欢善如喜欢美色,厌恶恶如厌恶恶臭。
这虽然听上去很简单,做起来却实属不易。
我们知道占便宜是坏的,可有时候却经不住诱惑去占了。
一旦占了,这就不是“好善恶恶”的心了。
正是因为我们总不诚,所以内心往往出现愧疚,自然就无法获得应有的平和静谧。
王阳明还曾说,工夫的困难之处,全部在于格物致知上面,格物致知则是诚意的事情。
意诚之后,大体上,心也自然正了,身也自然修了。
但正心修身的工夫,也各自有用力的地方,修身是在喜怒哀乐已发上用功,正心是在喜怒哀乐未发上用功;心正就是中,身修就是和。
所以,当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当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诚意。
这样就能够做到喜怒哀乐未发,或者喜怒哀乐发出来但符合礼仪,这就是“中和”。
特别是与别人交往的时候,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有诚意,没有人愿意与一个没有诚意的人交往。
同时,我们要获得别人的尊重,要办成事情,我们自己也要有诚意。
诚意不仅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时候别人对我们的一种要求、一种期望,更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要求和期望。
2
事上磨:修炼强大的内心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这是王阳明特别打动人的一句话。
陆澄问王阳明:“清静时,便觉得心境泰然,但一遇事便感觉不一样了,怎么办呢?”
王阳明说:“这是只知道静养,不知道做克除私心杂念工夫的缘故。这样来对待事情,心境便会反反复复。人必须在事上磨练自己,这样才能够最终处变不惊,遇事泰然处之。”
这个在事上磨的功夫是很多人的瓶颈。
很多事情想想蛮好,说起来也一套一套的,但往往最后却成了“心高命薄”“小姐心丫鬟命”。
问题是想的不去做,想做做不了,越做不了越想得多,最后只能靠想象抚慰自己了,把自己给打了个死结。
王阳明当年经常被质问,他的学说和佛家的禅宗有什么区别?
王阳明用一句话就堵住了这些人的嘴:我尤其主张的是要去事上磨练,而不是像木鸡一样只是坐在那里想;道理都在我心中,积极的心态就能成就大事。
后来,王阳明又提出“知行合一”——知道的事情必须要到做事中检验,只有做事才能证明你是不是真的知道了,“知而不能行,只是不知”。
最终又提出了“致良知”,也就是凭良知去做事,一个有良知的人,肯定是个能做事的人。
总之,王阳明主张,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入世做事才是人生最好的修行法门。
这是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
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通过事上磨,心上觉,去除私欲,警察克己,让内心明亮清澈如镜,物来顺应,过而不着,就能修得如如不动的强大内心。
在这个心为物役的时代,无论是贫是富,人们总觉得自己活得很累,不断追求更高、更强、更快、更多,如同与自己的影子赛跑,永无止境。
只有那些身心中和、内心强大的人,才能知止得定,因定得静,静而生慧,得以致远。
王阳明心学告示世人,在红尘的生活工作中,通过诚意净心,事上磨练心境,提升心性,就能获得“动亦定,静亦定”的良知力量与智慧。
文稿来源:
明代大儒王阳明
,
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王阳明文化书院整理
想了解更
扫描下方二维码
龙场山下王阳明
洞中百年修此身
勤修苦练来得道
一心向道无杂念
合一
⊙版权声明
图片文字
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投稿信箱:
商务合作、原创转载请联系后台或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觉得不错,记得点赞和转发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