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军事
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懂得这一点,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九龙微观  ·  谷歌遭到重罚,罚款金额远超全球GDP总和 ·  昨天  
九龙微观  ·  拿下新大单!以人民币结算 ·  4 天前  
九龙微观  ·  目睹这些场景,良心不会痛吗? ·  6 天前  
军武次位面  ·  34个炮师5000门大炮:解放军有史以来最强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军事

环球时报:阻止美舰停靠台湾,大陆需不惜摊牌

中国军事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7-17 20:28

正文

点击↑↑文字关注中国军事

美国众议院14日通过2018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其中包含美台军舰可以互停对方港口的条款。接下来该法案将在参议院闯关,参众两院还需调整双方一致的法案文本,最终交由总统签字后生效。如果中方不施加足够强大压力的话,那么该法案最终生效将是高概率事件。



▲图为美参院军事委员会主席马侃(左)在讨论法案内容。

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美国军事力量撤出台湾,新国防授权法一旦闯关成功,意味着美国军事力量将可以“合法”地回到台湾。尽管有一两艘军舰在台湾港口停靠对如今的台海形势来说只有“象征意义”,但是美国军舰的出现将是对“台独”的一针强心剂。而且很难说这是美台军事合作的“尽头”,华盛顿的鹰派今后还不知能做出什么更危险的动作。

当然也存在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美国通过了这一法案,但行政当局并不真的派军舰去台湾停靠,而是把该法案作为要挟中国的筹码。但是那样一来,必将进一步增加中国对美关系的成本,也将导致中美战略博弈中北京进一步的被动。

想想看,如果今后美国驱逐舰去台湾了,我们能无动于衷吗?如果去的是航母呢?如果不是停靠几天,而是一呆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赖着不走呢?还有,如果不是一般停靠,而是两岸关系一紧张美国军舰就过来,甚至在高雄的港口专门辟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营舍呢?



在美国军舰停靠台湾港口的问题上,我们恐怕需要走一步看几步,如果美方接下来可能有的那几步大陆接受不了,届时不惜摊牌也要阻止之,那么不妨现在就行动起来,把红线给美台都划清楚。

台湾问题的病根在美国,这个分析有道理,但不可极端化。马英九时期华盛顿会通过这样的国防授权法案吗?即使通过了,它有用吗,国民党政府会欢迎美国军舰的停靠吗?

从“川蔡通话”到美国国会推动美舰停靠台湾,蔡英文当局都起了关键作用。蔡当局表面柔和,骨子里却很嚣张。大陆方面通过几个外交行动压了压她的气焰,但蔡英文及其同僚显然没有接受教训,甚至企图反扑。美国军舰停靠台湾港口的主意,当中就有这种“反扑”的影子。



必须指出,美舰重返台湾,这将是几十年以来最危险、最严重的支持“台独”动作,也是真正改变台海现状的行动。如果蔡英文与美一唱一和,迈出这一步,那她在“台独”方向上就比陈水扁走的更远了。

对蔡英文当局只施加外交压力看来远远不够,大陆大幅提升对台军事压力看来势在必行。更何况美舰停靠台湾本身就是军事行动,大陆如果不以军事手段加以反制,台海现有政治军事态势势必将会改写。

我们主张,大陆应将美舰停靠台湾视为对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的侵犯,北京应考虑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回应,并将它们公之于众。那些措施应当包括,对台接纳美国军舰的军港设施实施军事打击,如果台方还击,解放军将对开展还击的台军实施再打击。如果美舰参与还击,中方就将美舰击沉。

我们并非要推动向台美宣战,而是主张清晰划出台海问题的底线,那就是美国军事力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停驻台湾地区。

两岸要和平还是战争,要由台湾当局选择。台海的游戏规则不能是这样的:无论台当局怎么往前拱,它都是安全的。台海必须有一条台当局一旦碰了,它就注定完蛋的真正红线。

中国大陆致力于和平崛起,但必须敢战。只有这样,我们的经济军事实力才能转化为对“台独”势力以及对外部力量的有力威慑,我们所划的红线才能是严肃的和被认真对待的。

蔡英文当局断不敢与大陆开战,一旦发生解放军打击台湾地区本岛军事设施的情况,岛内必将大乱,民进党料将被赶下台。因此一旦大陆宣布美舰停靠台湾将导致军事打击的后果,蔡当局定将退缩。

2005年大陆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但台当局投向该法律的注意力远不如他们投向美国《与台湾关系法》的多。该是让他们清醒过来,随时将言行对照《反分裂国家法》的时候了。



(社评原标题:阻止美舰停靠台湾,大陆需不惜摊牌)


军迷投稿箱:[email protected]


中国军事

荐语:了解中国军事最新动态,解析全球军事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优质公众号,快快关注吧!

男人的世界

荐语:一个属于人男人的世界,军事、金融、两性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我的前任是奇葩

荐语:美文、人文、搞笑、两性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