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微博
前几天发博,透露了一点未来的一些工作计划,承蒙大家厚爱,草民无以言表,谢谢诸位鼓励支持。
评论区消息太多,无法做到一一回复,在这里仅回复部分留言吧。
首先,关于这位网友“ @自在淼去 ”的问题:(图一)
的确,五气在经典的某些章节,会被解读为“五臭xiu”。
不但如此,四气在很多地方也会被解读为“寒、热、温、凉”。
总之,前辈高人的解读,各有各的道理,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关于这一点,草民在博文、公众号、喜马拉雅语音、网课…各个场合都讲过:读经典,一定要注意上下文和语境。
广义的“气”,无所不包、无所不至。
按照《庄子·齐物论》的说法,我们目力所及的一切一切: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钢筋水泥、塑料硅胶……万物无非一气耳。
如果我们把这种认识,放在人体,那么人体的毛发、皮肤、肌肉、筋膜、骨骼、内脏……以及体内所有的血液、体液、温度、力量、流速、压力……也无非一气耳。
这些不同的人体组织,只不过是阴阳比例不同、五行属性不同的“气”。
再狭义一点,这个“气”,就特指气味了。
比如《内经·六节藏象论》中:“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所以,这里,您讲的的“五臭”,其实就是草民讲的“五气”。
至于有些医家,把五气解读为五行之气、甚至五星之气、或者别的什么……草民不是很懂,在此也不便多言。
关于这位网友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第一个推论之上的延伸,所以草民不缀多言;
不过草民可以跟您探讨一下:您的第二个问题,特指动植物药材,这其实就是预设前提,在给自己上枷锁了。
因为中医的药材,其实应该是触目所及的一切——万事万物皆可入药。
如果站在这个角度去思考,什么才是这万事万物共有的那个“气”呢?
比如草民在前文中提到的生石膏,它没有“气”吗?
钟鼓声音,没有气吗?
如果这些东西都没有气,它们如何作用于人体,令人体气血发生变化的呢?
同道之间一点点探讨,草民也从您的问题中受益良多,希望我的回复对您有所启发。
关于图二:
您的评论区有位网友回复的很好——这就是“体”和“用”的关系。
体用本身也是一对相生相克的阴阳,比如生发太过就会“劫阴”,但是生发到升无可升之际,假如患者侥幸还活着,些时候体征的收敛之相就会出现:怕冷、畏寒、腹泻…等等。
再用生发药,这种情况只会加重,这就是天道中一气周流本身具有的自然现象。
类似的例子,比如否极泰来、物极必反,都是此例。
这种案例在临床中屡见不鲜,比比皆是。
总结一下:体和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是不一定以哪种形式出现。
因为病态的转化,也包含在大道之内。
关于图三、图四的网友留言,这里集中回复一下:
其实关于哪种药材要用哪种拍法、怎样去通过视频和讲解尽可能表达清楚,这些东西是需要到实地才能确定下来的。
评论区消息太多,无法做到一一回复,在这里仅回复部分留言吧。
首先,关于这位网友“ @自在淼去 ”的问题:(图一)
的确,五气在经典的某些章节,会被解读为“五臭xiu”。
不但如此,四气在很多地方也会被解读为“寒、热、温、凉”。
总之,前辈高人的解读,各有各的道理,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关于这一点,草民在博文、公众号、喜马拉雅语音、网课…各个场合都讲过:读经典,一定要注意上下文和语境。
广义的“气”,无所不包、无所不至。
按照《庄子·齐物论》的说法,我们目力所及的一切一切: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钢筋水泥、塑料硅胶……万物无非一气耳。
如果我们把这种认识,放在人体,那么人体的毛发、皮肤、肌肉、筋膜、骨骼、内脏……以及体内所有的血液、体液、温度、力量、流速、压力……也无非一气耳。
这些不同的人体组织,只不过是阴阳比例不同、五行属性不同的“气”。
再狭义一点,这个“气”,就特指气味了。
比如《内经·六节藏象论》中:“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所以,这里,您讲的的“五臭”,其实就是草民讲的“五气”。
至于有些医家,把五气解读为五行之气、甚至五星之气、或者别的什么……草民不是很懂,在此也不便多言。
关于这位网友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第一个推论之上的延伸,所以草民不缀多言;
不过草民可以跟您探讨一下:您的第二个问题,特指动植物药材,这其实就是预设前提,在给自己上枷锁了。
因为中医的药材,其实应该是触目所及的一切——万事万物皆可入药。
如果站在这个角度去思考,什么才是这万事万物共有的那个“气”呢?
比如草民在前文中提到的生石膏,它没有“气”吗?
钟鼓声音,没有气吗?
如果这些东西都没有气,它们如何作用于人体,令人体气血发生变化的呢?
同道之间一点点探讨,草民也从您的问题中受益良多,希望我的回复对您有所启发。
关于图二:
您的评论区有位网友回复的很好——这就是“体”和“用”的关系。
体用本身也是一对相生相克的阴阳,比如生发太过就会“劫阴”,但是生发到升无可升之际,假如患者侥幸还活着,些时候体征的收敛之相就会出现:怕冷、畏寒、腹泻…等等。
再用生发药,这种情况只会加重,这就是天道中一气周流本身具有的自然现象。
类似的例子,比如否极泰来、物极必反,都是此例。
这种案例在临床中屡见不鲜,比比皆是。
总结一下:体和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是不一定以哪种形式出现。
因为病态的转化,也包含在大道之内。
关于图三、图四的网友留言,这里集中回复一下:
其实关于哪种药材要用哪种拍法、怎样去通过视频和讲解尽可能表达清楚,这些东西是需要到实地才能确定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