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松蔚
湖畔贩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出彩写作  ·  快速列措施做法提纲的小套路 ·  9 小时前  
鸡西新闻网  ·  2月23日 | ... ·  20 小时前  
鸡西新闻网  ·  2月23日 | ... ·  20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松蔚

他们要有一个生活半径以外的世界

李松蔚  · 公众号  ·  · 2020-01-13 20:28

正文

昨天在清华大学举办了一个会。清华基本上每天都有一些学术会议,但这个会的嘉宾规格仍然是顶级的。有《 Science 》新闻主编 Tim Appenzeller ,有拍出第一张黑洞照片的 Avery Broderick ,有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刘继峰,搞笑诺贝尔奖创始人 Marc Abrahams ,还有中国探月工程首席专家欧阳自远……当然了,对一场开在清华的会议来说,这个档次的嘉宾阵容也不算稀奇。稀奇的是,他们面向的观众是一些小孩子,和他们的父母。
他们聊的是什么呢?是 LAMOST 望远镜里的宇宙,是冷冻电镜下的细胞结构,是如何观测黑洞,是量子计算,是去月球,火星,和探索太阳系。
我想借这件事,说几句不太接地气的话。
昨天是周日。我不知道如果这样一个活动在你家门口举办,有多少父母会带孩子去参加?出门之前,心里会不会有一丝丝犹豫?尤其这个时间孩子还有钢琴课,要做习题,上补习班。好在期末考试结束了,如果是在考试之前,就更不用想了吧?在家里多做几道习题,期末就可能提高好几分。而这只是个科普,虽然请的是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又怎么样? 冷冻电镜能帮孩子期末少错一道题吗?
父母会自己判断,怎么样对孩子更好。
我倒不是要否定这个判断。我要说的是,作为成年人中的一员,我一开口也只能是「我觉得」。你可以觉得考试和升学更重要,我也可以觉得对宇宙的兴趣更重要,但 「我觉得什么重要」这件事,对孩子可能并不重要 ……这是我想说的重点。
我们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孩子却很久很久都不能做出超越他们视野范围的选择,因为接触不到比这个范围更广的世界,这是很大的遗憾。他们的视野范围往往是由亲子关系,或者父母本身的视野决定的。我最近听到的一个例子,一位妈妈致力于训练左利手的孩子改成右手写字,花了很多精力,彼此痛苦。之所以这么做,是老师建议要用右手写字,因为大家都用右手写字。左手写字有些笔顺是「错」的,考试容易丢分,如此而已。
我不确定这个孩子怎么看。有可能他也觉得扭转写字习惯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最大的苦恼。但是,有没有可能——只是有可能——他在看过了更大的世界之后,会发现世界上还有比写字笔顺这件事更重要,更值得他感兴趣的事物呢?
当然,父母可能不同意。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父母同不同意,在于父母如何认识他们的不同。
我们习惯了对事物有一套自己的判断标准,然后不由分说地加在别人,尤其是孩子身上。无论青少年还是儿童,只要在 18 岁以下,基本都是不值得被严肃对待的。关心是真的很关心,掏心掏肺也没问题,但只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前一段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高中生乔英子对天文感兴趣,而妈妈反复劝阻,要她先好好准备高考,别的都放一放,那些「不重要」。乔英子已经很符合社会意义上的优秀了,妈妈也是真心疼爱她。但在成年之前,还得由妈妈替她判断什么重要。
我一直在说,我们这个社会,整体上对年轻人缺乏尊重。总以为年轻就等于冲动,缺乏能力,不切实际。人要有一定岁数才有智慧。这种想法甚至体现在武侠小说里,年轻人打架都打不过八十岁老人( 年轻人光有蛮力,老人家用的是内功啊 )。
这种思维多少是由从前的生产力模型决定的:我们经历了漫长的农耕时代,技术的进步很缓慢,几十年如一日都在做同样的事,老人积累了更丰富的经验,就更容易拿到话语权。它也是整个社会默认的常识:长辈的话比年轻人的话更有份量,他们凭自己的经验就可以指导年轻人如何生活。——这个常识之所以有效,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 世间的真理是不变的,只要重复积累经验就够了。
而这个前提,现在越来越不确定了。
在昨天的会上,搞笑诺贝尔奖之父Marc Abrahams说, 很多科学工作在一开始未必是重要的,你也没办法判断它重不重要,但你觉得它很有趣,让人惊喜,那它就值得一做 。有一些拿了搞笑诺贝尔奖的人,他们的工作若干年后拿了真的诺奖。但当他们开始做这些事的时候,他们自己甚至都不知道会做出什么来。这就是赤子之心。在这一点上,顶级的科学家跟小孩子是一样的,充满了好奇和童真。——童真的意思,就是不会依据已有的那些经验,就断定什么事是应该或者必须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认识被不断打破和重塑的时代。很多过去坚信不疑的信念,某一天可能就发现是错的,过时的,或者只在特定条件下成立,存在更大的视野。技术、文化、生活方式,都在持续地变化。不信的话,想一想我们的父辈祖辈,想想他们的主张: 坐月子不能洗头啦,板蓝根可以防治一切病啦,路由器信号伤身体啦,抑郁症是因为太矫情啦…… 我们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他们这些判断吗?如果你的电脑坏了,股票价格有变动,有几个人的第一反应是掏出手机问爸妈怎么办?
我们倒是经常掏出手机,给他们转辟谣帖。
人类的进化在今天越来越快。太快的代价之一,就是说不准的事情越来越多。从长远看,向未来看,我觉得早点把自己归到那些(可能)有一天会被转辟谣帖的老年人里是比较明智的。因为真的有太多事情搞不懂,也看不清未来会怎样了。其实最可怕的不是不懂,而是明明不懂却一直以为自己懂,并且还要别人按自己懂的来。真的,不要太拿我们已知的东西当回事。这些东西过时的那天,不会有人通知我们( 说不定它们现在就过时了 )。
当然,也不是要你立刻推翻已知的一切,也没法推翻。听过这些话你觉得有道理,回头一看孩子的期末成绩,你又不淡定了。觉得训练孩子用标准的笔画笔顺写字,还是比天文望远镜什么的更重要,至少能多拿分。「考不上好大学,别的都是扯淡」。理解,现实的引力太大了,还要从外太空返回地球:对比哪所学校更容易升学,纠结排名,比较小提琴还是钢琴的考级加分……这都很重要。而我唯一的建议就是,在我们这样做的同时, 提醒自己这只是我们眼中的世界,世界可能的形态之一。
而孩子眼中可能会看到另一个,一个又一个,很多很多个,不同形态的世界,多姿多彩。
在那个世界里,有哈勃望远镜拍回的宇宙图谱,也有飞向月球的嫦娥四号,大到宇宙尽头的黑洞,小到肉眼看不见,成功缩小肿瘤的纳米机器人。
他们可以徜徉在不同的世界。但首先他们要看到尽可能丰富的选项。这一代父母的使命也许就是告诉孩子: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知道的太少。
因为我不知道世界还有哪些模样,所以你尽量多听一听,看一看,尽可能在更大的视野范围里找答案。有可能你看过更大的世界后,最后会做出跟父母一样的判断,比如你看到了宇宙很美,生命很神秘,但当下最重要的任务还是一次考试的成败,那很好。也可能你更看重将来的学历、工资,好一点的生存环境……也不错,欢迎你加入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但在那样之前,你要看到世界上有很多不一样的人,有更多值得关心甚至尚未发现的事物。你需要自己判断,想想你喜欢什么。有些人在城市辛辛苦苦打拼,踏踏实实生活,也有些人想去看一眼火星上的荒原。他们都很好。
只要是他们看过之后,自己做的选择。
提供选择的视野,让孩子们接触更大更远的世界,支持他们的选择。这是在一个高速发展充满不确定的时代,父母一代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这个活动是腾讯举办的 第二届青少年科学小会 之所以叫小会,既是指为青少年量身定制,也是指通向大发现的小起点。腾讯每年有WE(全球科学大会), 很多人关注WE大会,因为有顶尖的人讨论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而小会是聚集了同样顶尖的人,面向更长远的未来,试图开启更丰富的可能性。 这就是腾讯的视野。 他们每年请科学家向孩子们分享最新的研究发现,联合《Science》期刊,发起由120万青少年参与的科学兴趣调查,发布面向青少年的科学看点榜单。 此外,他们还有十几辆科普大篷车,深入云南、四川、甘肃的山区学校,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前沿的科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