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超级美工
中国电商设计第一公众号!定期展示最新电商设计案例,发布最热淘宝设计教程。关爱电商设计师群体。美工路上我们温暖相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蛋先生工作室  ·  2025年2月11日最新蛋价(早报) ·  19 小时前  
掌上平度  ·  暴涨108%!突破2000万人! ·  昨天  
掌上平度  ·  暴涨108%!突破2000万人! ·  昨天  
蛋先生工作室  ·  2025年2月9日最新蛋价(上午) ·  2 天前  
老高电商圈子  ·  金冠俱乐部焕新:再一次,改变电商 ·  3 天前  
老高电商圈子  ·  金冠俱乐部焕新:再一次,改变电商 ·  3 天前  
幸福成长札记  ·  第64天在闲鱼上卖货,先做好长期的事情 ·  4 天前  
幸福成长札记  ·  第64天在闲鱼上卖货,先做好长期的事情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超级美工

高手和新手理解的设计,有何不同?

超级美工  · 公众号  · 电商  · 2019-08-01 19:59

正文




最近看到的一篇很深度的文章,给你分享下,作者是彭林




保罗·兰德曾说: 设计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美国设计大师、乔布斯御用设计师)



在我接触和阅读到的设计师、艺术家、导演、作家....
他们虽然称谓不同,运用了不同的形式语言,但 其本质上都在做一件事情——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什么是形式? 什么是内容?
我们设计师在其中的位置又是什么?



读完接下来的苦涩文字,或许能开启你对设计认知的新视角, 从设计的根本、底层来认识设计。




什么是形式?


我与大多设计师一样, 提起“形式”,脑中立马反应的是“点线面等形式通过疏密、对比、节奏等美学原则进行不同排列,所呈现的视觉感受”。


当自己从平面设计知识体系拓展到其他设计专业时,也能了解到产品设计有产品设计的形式语言、建筑有建筑设计的形式语言、电影有电影形式语言...



但我还是被这些专业的概念遮蔽了太久。


其实“形式”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词语和概念了——大地山川、江河湖海、树皮的斑驳、仙人掌的刺、长发飘飘的牦牛...



一切事物都以某种形式存在,同时我们也必须通过事物的形式来感知其存在。


仙人掌生存状态决定它的外在形式




如果我们能打破专业中对于形式的狭义理解,如果我们能看到自然中一切形式的存在,我们就能很好的 向自然学习设计



我们会发现 大自然在设计每种植物的形式时,都经过系统性的思考。



河边的芦苇、草原上的蒲公英,他们都各具独特的形式。

这些形式从来不是大自然这位伟大设计师的自我喜好,而是对植物所生长环境中的生存思考,是完全基于生态分析后得出来的最优解决方案。



岩石山川的形式肌理




如果让我们人类设计师在沙漠中设计一款植物,我们会因为沙漠气候、降水量问题而省略掉宽大的叶子,并设计出有储水功能且分布广泛的根系吗?

我们会因为防止被沙漠中动物食用,而在植物身上设计刺吗?



反思我们人类的设计常常带有强势的自我偏好,带入设计师自我的偏好,而忽略掉设计对象所处的生态环境。


我们人类设计的产品,总是经历着:设计——生产——使用——废弃——垃圾。



而大自然的设计从来都没有垃圾 ,有的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的每一个设计细节,都如此精妙。



是的,理解大自然的形式,并思考这些形式背后的生态设计逻辑,你就理解了什么是设计。


沙漠的形式肌理




那什么又是内容?


我不能直接给出内容的定义,但相信通过以下内容与形式的故事,你一定能轻松理解。


最初我在生活中发现, 身边越是厉害的人物 ,越是啃着枯燥的内容,他们对生硬的知识消化能力很强,且 越加向着根本探寻

相反身边也有那些等着别人把内容进行 各种演绎、各种调味,以取悦的方式 端到面前,送到嘴边才肯张嘴吃下。


身边的例子让我看到了,原来 我们身边接触到的知识都是经过了无数加工过程才到达我们身边的。


越是厉害的人,越接近认知链条的上游——“认知的原产地”。



(舵主:简单的说是这个意思,兵法的源头就是孙子兵法,后世的军事书籍都是基于它不断演化和加工改造。设计也是一样,现代设计的知识结构源于包豪斯,后面的设计书都是基于此,加上作者理解不断更新至今,很多行业近百年几乎没有新增什么理论,只是根据时代不断换个说法。


但是知识的源头这些书,写的不通俗,一般人也不喜欢看。教科书也算是比较接近知识源头的书籍)



柏林博物馆岛


去年在柏林新博物馆中,从古埃及文明到中世纪,再从中世纪到工业革命,再到近现代。

特别是看到古文明中的残片时,我突然有一种抵达了“认知原产地”的感受,顿时对于眼前的一切心生敬畏。

所有伟大的历史学家、哲人、诗人、作家、艺术家都取材于“知识原产地” ,而不是“二手知识”。看着陈列的文明残片,我到底能从中读到什么呢?要从这样的第一现场挖掘认知,比我们从书中提取,要难得多。


“认知原产地”即“内容原产地”。


历史残片(认知原产地)


朱熹的格物致知,就是那种 直面自然本身、实践现场,从中提炼第一次认知 ,可有多少人拥有这样的能力?



这些伟人都在创造人类的初始知识,而后面的人都给予这些内容进行形式加工与演绎表达。


南宋理学家朱熹



内容与形式关系中,我们设计师的位置是什么?



最后希望举 两个具体的例子 ,以让大家更清楚内容与形式演进的过程,并能把自己对号入座,放入这个过程当中。


启蒙运动期间,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孟德斯鸠撰写民主、自由、法治等思想 时,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也是很难理解这样的思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