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我还当真有些个人的强烈认知:理工科的书在我看来是不能谈
「理解」
这个词的,
尤其是工科的书,我认为就是一份份的说明书
,讲机械那就是机械的说明书,讲制图那就是制图的说明书,这些说明书和商品说明书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它们通过系统化的学术语言衔接成书、成册——但本质上一本说明书的集合。
洗衣机说明书有什么作用?那就是告诉购买者如何操作、如何保养、注意事项。
平时我们会嘲笑某些人看不懂说明书,其实不是对方理解力有问题
,而是我们市面上多少说明书简直垃圾,写的不够明确、简洁,导致阅读者操作困难。
同样,我也认为我们的教科书并不都是一本本优秀的说明书合集,因为它们的书写内容是由个人写就,说明的操作细节根据他个人的智识水平书写,他并不曾统计所写的每一句话是不是让读者看起来更加容易形象的理解。
我是说,不好的说明书才需要额外的理解,
好的说明书只需要我们按着步骤流程一步一步操作就可以达到目的,只有书写不明的说明书才考验读者额外的理解能力。
从某个意义上来说,你学习某一本书,如果看不进去,可能不是你理解有问题,你应该换一本书。我们什么时候讲理解能力?中文阅读理解,英文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我爱你,你懂我心吗?”,那是中文,英文。
感性表达的时候需要你的理解,文人思维表达的时候需要你的理解,读哈姆雷特的时候需要你的理解,需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解。
讲机械机构的时候如果你说不理解,那多半是书本表达的问题,不是你理解力有问题。
可以长高宽表达的东西,你说你理解它干嘛?难道某个机械结构脉脉含情的给你传达某种信号,需要你理解她的弦外之音!?
以上是对教科书的微词。我意思是这样的,
大学本科教材有可能的话去换几本看看,可能有比较容易“理解”的书呢?
中国大学教材烂,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大学教材受欢迎的原因。
但是,对于多数人而言,外文教材好啊好啊,其实都是喊在嘴巴上,看我这篇文章你都嫌长,你绕个远道去看外文教材?网上的公开课也比中国教授讲的好呀,推荐者万万众,实践者几几人!更何况,多数人外文的书是看不懂的,那么,就踏踏实实的看你们学校的教材,照样可以学好,此时才显得我的这个建议之有含量。
(在重新排版的时候,我请额外圈出一句话:推荐者万万众,实践者几几人!——这句话太好了,且做我的名言2号。)
这个建议是这样:
看书看不进,就牢牢抓住书本的例题、案例、图表。因为例题讲具体情境、图表具有可视化、案例就是讲具体的运用——这些都比理解文字描述容易的多。而且,例题里面包含了对关键知识点的运用,案例和图表其实都是为了辅助你理解正文文字内容的。
所以,
只要我们配合最少量的文字看懂了案例、图表,就达到了对知识的了解,接着我们再去看例题就知道了知识运用场景,之后,我们再反复地做题目,从而达到了对知识点的掌握。
这里还给你明确指明了什么叫了解、知道、掌握,课本往往会有学习要求,比如本节达到“掌握”的程度,而第二节只要“了解”就够了。
那什么是“了解”、“知道”、“掌握”呢?
光看这几个词汇,你是不是感觉在学习过程中,还是难以把握好“理解”等词汇的度?
从刚刚前段的描述中,其实已经给你活生生明确了呀:
1、“配合最少量的文字看懂了案例、图表,就达到了对知识的了解”。
2、“接着我们再去看例题就知道了知识运用的场景”。当然,这里的知道是对于“知识运用场景”的知道,如果是“知道某种知识”,那我给的定义是:当我提起某专有术语名词、某理论的时候,你能想得起来有那么一回事。
比如我说到隔壁小王出轨了,你说“哦,那个小王八啊,我知道”------那你就真的知道了,也许对于这种男女之事,你知道的还要更多,可能已经达到了解的程度。在这个男女例子的场景中,你表现的是一个好学生的角色——主动掌握的东西不由自主地就比“课标要求”的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