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8月,将满57岁的林则徐要离开西安,西行出关了。
三十八年前,他中举那天,迎娶了妻子郑淑卿,据说夫妻恩爱,以至于他从未纳妾,此刻却要长诀了。
三年半前的春天,林则徐身为钦差,离开北京,南下广州。美国商人威廉-亨德说他“气度庄重,表情严厉”。三个月后,虎门销烟,销毁2376250斤鸦片,滔滔入海。
两年之前,道光皇帝斥责林则徐。虽然他销烟有功,虽然他抗击英军,虽然他跟大英帝国商人不断交涉,虽然英军主力已到,但穆彰阿、琦善和伊里布对道光皇帝说,罪责都在林则徐身上。道光皇帝震怒。
“不但终无实济,反生出许多波澜,思之曷胜愤懑!看汝以何词对朕也!”
一个雷霆落在林则徐头上。
林则徐上表抗辩,道光皇帝答复依然愤怒,临了道:
“无理!可恶!一片胡言!”
天威震怒,他是没机会的了。先去浙江,再被扔到西北。中途在洛阳时,他帮助王鼎治水。王鼎企图向道光进谏,重用林则徐,被穆彰阿阻挠。王鼎自缢。林则徐在西安得到消息后,大病一场。
到秋天,终于病好了。但清廷规定,词臣不得出关。他的长子,他的妻子郑淑卿,都不能出玉门关。
当年王维送朋友,可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林则徐要西出沙漠,却只好反过来劝亲友们别难过。
尤其是,劝劝妻子,三十八年来相濡以沫的妻子。
中国古来说贤相,伊尹周公、子产萧曹、诸葛王猛,都是例子。春秋战国名相,多推许子产。《三国志》里陈寿说诸葛亮,曾如是说: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诸葛亮死后许多年,西川百姓说起来还是津津乐道。当年周人歌咏召公、郑人歌咏子产,也不过如此。
然而子产并非一直受欢迎。孔谦说:“古之善为政者,其初不能无谤。子产相郑,三年而后谤止。”子产做郑国宰相,三年之后,人民才不怨谤他。终于他死后,歌咏他。
对于怨谤,子产看得很淡。他的原话是: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林则徐57岁了,自知出玉门关后,关山万里,未必能回来。
回思三年半前海边销烟,何等光明正大;流离浙江、洛阳、西安,又何其颓唐。朝廷那里,话是没法说了:好友王鼎都死了,依然言路不通。天子震怒,朝臣谗言。列强环踞,四顾茫茫。
他能怎么样呢?他也很绝望啊。
苏轼当年乌台诗案前,曾用“这回断送老头皮”的事,劝妻子笑了笑。
林则徐想,结婚三十八年了,就,劝一劝吧。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力气衰微,任务沉重,太累了。支持不住了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只要对国家有利,生死以之;怎能因祸福就挑挑拣拣呢?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谪到边塞去藏拙,是君王恩典啊。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老伴我就跟你讲个苏轼的故事,让你笑一笑吧。
林则徐一生诗歌无数,唯独这首临别口占最有名。因为真情实感,因为家国双顾,也因为他说这句话,确实有资格。
子产当年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时,已经经历过郑国百姓的怨谤。林则徐吟这段话,也明白是非功过,当时未必算数,有生之年也未必得洗冤情。说这句话,也就是中国士大夫的意思了。以身许国,不问结果。
吟此句八年之后,林则徐薨逝。谥号文忠。李鸿章文忠的文忠。荣禄文忠的文忠。
谥法里,虑国忘家曰忠;危身利国曰忠;安不择事曰忠。
虑国,利国,不择事。
这不就是在定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哪位说了:林则徐是士大夫,忠的是朝廷,是统治阶级的压迫者。
非只如此。
林文忠公一生,做过三件大工作,受惠的都不只是朝廷,而是亿万生灵:
——林文忠公在虎门销灭、涌入滔滔大海的2376250斤,本来要侵入亿万中国人的肺腑。
——林文忠公在南疆形成三万里,勘地689780亩,种树绿化,纺车织布,“引得春风渡玉关”,新疆人民始终受好处。
——他在脾泄、疝气、咳嗽到夜不能寐时,平定云贵,提拔了胡林翼,路过长沙时将新疆许多要务告诉左宗棠,成全了左宗棠开疆拓土的伟业。
只是当时的人,未必知道这几件事多伟大;现在回头看去,他吟罢那一首诗,出关而去,是凭空为中华,多巩固了百万平方公里的基业。至于“师夷长技以制夷”,更不消说了。
许多事情,果真是要多年后看,才能窥其深厚,见其深远。只是当事人也未必在乎了。
毕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他老人家说这话时,就已经倾身许国,再不谋其他了。
妙在这首诗的结尾,还是劝了妻子。“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家国情怀之外,还是不妨碍伟人们有点活泼,耍点俏皮,有点儿女情长。
是真名士自风流嘛。
有个传说。林则徐在南疆历途三万里,勘疆认土。此后左宗棠出塞,得益不少,得以“引得春风度玉关”。却说当时,林则徐凡看一片土地上佳,适合耕种,就令身旁幕僚记下:
“此地土佳,宜苗。”
幕僚便记下:“佳宜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