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位同学在微博上向我发出三连问:
你是写影评那个萌C吗?
流利阅读是什么?
我有没有关注错人啊?
看得我笑出鱼尾纹。
除了萌C 是男是女,是弯是直,缺不缺男\女朋友之外,终于有人问我一些正经的问题了。
「流利阅读」是萌C 东家「英语流利说」推出的新产品,简单介绍下就是
英语大神带你精读英文外刊,带你飞
。我是产品负责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折腾这个项目。
What 很多读者应该是看着「流利阅读」成长的,从第一次问卷调查到内测体验官招募,都是在 What 上完成的。遗憾的是,「流利阅读」正式上线却没有在 What 上说一声,当时的确忙忘了,首期 2500 名额两天内就被抢空,出乎我和团队的意料,让我们手忙脚乱。
所以今天就来和诸位正式介绍下「流利阅读」
,以免下次在微博提起它,又被当作是假萌C。
为什么要做「流利阅读」呢?讨巧的方式当然是说为了情怀,为了让几亿中国人的英语好起来之类的。
但我真没这个脸。
对于我而言,做「流利阅读」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能为用户提供价值,能让自己涨经验,有成就感,实现自己、公司和用户之间的“三赢”。
做自己擅长且对别人有价值的事情,算是我的人生准则了。
大学毕业至今两年,我做过的所有尝试都是围绕着三件我喜欢且擅长的事情:
游戏、美剧和英语
。
幸运的是,每件事都做得还不错。
大学的时候游戏玩得好,成立了一个游戏工作室,能赚不少,当时的梦想是去网易做游戏策划。
可惜还没到毕业,随着公众号的兴起,内容创业又火了。那时候我在网易云上有一档节目,叫“看美剧学英语”,正巧总有粉丝留言,别只讲英语,也讲讲这部剧呗。
我就创办了 What,比白手起家的人幸运一点,有一波网易云的听众跟着到了 What,成为了最早的一批读者,大概一万人。
临到毕业的时候,What 已经成为了几十万的公众号,
当时面前有两条路:接广告变现,拿投资做自媒体。
我两条都没选,而是带着团队加入了现在的公司「英语流利说」。
互联网是我感兴趣的领域,英语是我擅长的事情,互联网能让教育效率翻倍,一个能服务千万级别用户的产品,这让我感到兴奋。
进公司后负责内容运营,做了很多项目,口语课主要练跟读,配音课用真实语料学英语,听力为了让大家能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
我最喜欢的是配音功能,上线后用户很满意,我也很有成就感。只是问题也很明显:对于大多数英语水平一般的用户来说,很难把这些影视剧中的词汇表达转为自己的语言储备,基本是配完音就忘了。
用影视剧的语料练英语肯定没毛病,问题是怎么让这个过程更高效呢?我想了很久,认为这个过程还是得有“老师”的介入。
所以「流利阅读」的核心就是英语大神们的专业讲解。
至于学习素材,我们最终选择了顶级英文外刊,原因很简单。与美剧电影相比,外刊的文章更有逻辑,除了地道词汇还能学习写作技巧; 与文学经典相比,外刊的话题更新鲜,语言和谈资都能即学即用;与网站博客相比,外刊的写作更严谨,英美顶级媒体主编把关,质量有保障;加上文章篇幅短小,适合碎片化的学习。
敲定学习素材,我们的主要精力就用到了探索讲解方法上,这是帮助用户真正学到东西的关键。市面上各种「**阅读」们,极少有提供这一项服务的。
因为太耗费精力了,需要组建专业的内容团队,需要试验如何写讲解用户才能学得爽学得好。
既然给用户提供英文小说的 PDF 就能赚到钱了,何必再花额外的力气呢。
我倒是庆幸「流利阅读」出现得晚,已经有了很多竞争对手,只能逼自己提供更好的内容来吸引用户
。也庆幸我们公司资源够多,能让我们用高价请美国专业播音员来朗读外刊文章,能让我们组建专业的内容团队,去探索对用户友好的讲解模式。
内容团队由雪梨带领,别看雪梨老师是个 90 后,人家已经是语言教学的老司机了,哈佛语言教育硕士,在中国教过英文,在美国私立高中教过中文,还会法语。更重要的是,雪梨非常接地气。
我们给自己的讲解定了两个标准:
深者不觉其浅,浅者不觉其深
;意思就是,高英语水平的同学听讲解,能学到新知识,比如一个之前不知道的词汇用法,或者是写作技巧等等;英语水平比较差的同学,听讲解不觉得太难,踮起脚就能学到很多。
前期探索讲解模式的时候,每写一篇,都会让团队里每个小伙伴都听一遍,大家英语水平有高有低,讲解内容要确保我们都满意。
这样过了两个月,终于迭代出现在的讲解模式,内测用户和一、二期用户的评价都非常好。
根据「流利阅读」的课程设计,
学完 100 天,你会收获:听力大幅提升,BBC 语速无压力;地道词汇活学活用,有限词汇量创造无限表达力;丰富的口语谈资,实用的写作技巧以及英语思维能力。
如果你担心课程不符合你的预期,
「流利阅读」支持开课三天内无理由退款。
内容付费蛮少有这样的服务,基本都是恕不退换。但我们还是加上了这一项服务,主要是外刊阅读的确有门槛,不可能适合所有人。我们不想让大家一冲动交钱了,上课后发现不合适只能认倒霉。
这两年是知识付费大爆发的一年,这当然是件好事,人们愿意为好的内容付费,愿意为提升自我付费,说明我们的消费观念升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