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球知识局
人文+地理+设计,全球视野新三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杜月笙善于识人于微末,曾与一个赌徒结拜,6年 ... ·  3 天前  
历史与秩序  ·  云南旧影1938年,丽江古城保山腾冲 ·  2 天前  
鱼羊史记  ·  男女间互相生理性喜欢,才有的表现 ·  2 天前  
鱼羊史记  ·  男人对女人有以下4个反应,就是爱上你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地球知识局

北方第二大城市,没你想的那么弱

地球知识局  · 公众号  ·  · 2024-07-25 20:03

正文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海河流域与韧性天津


文字:尚雪峰

校稿:辜汉膺 / 编辑:澄澈



【本文作者系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博士生、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顾问,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志愿者,主要研究领域:城市防洪韧性】

昨天下午,由于超强台风”格美“的边缘云团北上, 海河流域的京津冀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 ,启动了洪水防御四级应急响应。天津作为海河下游承受洪水压力的出海口,做了各种应急准备。


傍晚,暴雨如约而至,到晚上8点,天津市内已经出现内涝, 天津人开启了看海模式 。可是,由于台风中心还在台湾以东洋面上转悠,暴雨缺乏后劲,洪水并没有预想的那么严重。


2024-7-24,22:00降水图▼


目前, 台风中心已在福建沿海登陆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天津东部将有有大到暴雨,我们还千万不能放松准备。




海河流域的暴雨 唤起人们对1963年华北大洪灾的记忆。那场灾难中,天津的经验和教训成为了历史的镜鉴。面对新的洪峰,天津能否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和应对能力?


海河流域的历史与洪水


天津,是一座坐落在海河流域内的北方城市。 海河流域是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文脉络 由海河主河道及其众多支流组成,构筑了一张纵横交错的河网。由于其特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海河流域自古便是 洪水频发之地


京津冀地区基本被海河流域覆盖▼


海河流域的形成与 黄河古河道的演变 紧密相连。在古代,黄河河道的变迁导致了部分旧河道逐渐形成了今日的海河水系。 狭窄的河道 急促的流速 ,以及 多河交汇时的洪峰叠加 ,使得这一地区长期受到洪水的困扰。而人类的活动,如河道疏浚、土地开垦等,进一步 加剧了洪水的频发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

(图:wiki)▼


从公元前2278年-1853年

黄河下游干流一直在华北平原上飘荡

(图:wiki)▼


明清两代,天津曾多次遭受洪水的侵袭。为了抵御这一天然灾害,当地居民逐渐采纳了 “泄、滞、束”的三重防洪策略 。但随着时代的演进,尤其是近现代,天津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激增,土地利用率日趋提高,使得 传统的防洪措施逐渐显得力不从心


1963年,天津历史上的一场 特大洪灾 给这座北方城市留下了沉重的烙印。据《20世纪中国水旱灾害警世录》记载,那场暴雨的 强度、范围和持续时间 均创下了海河流域的历史纪录。


天津地势低洼又多水汇聚

历史上常常遭受水灾之苦

(图:壹图网)▼


暴雨导致海河上游 40多条支流相继爆发山洪 ,大小河流频繁 溢出 ,甚至有中小型水库 溃坝 ,洪水如猛兽般直逼天津城。8月,天津市区水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四米,整个城市仿佛沉浸在一个巨大的水槽中。无数建筑和桥梁 遭受重创 ,许多居民被困家中,只能依赖船只来往。


城市内涝严重

(图:壹图网)▼


这场灾难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 夺去了数千人的生命 。当地的老一辈人们提及那年的洪水,脸上都会露出难以掩饰的痛苦。


民间流传着如“洪水之势猛如虎”和“ 水淹七尺,家破人亡 ”这样的俗语,李润杰先生的快板书《抗洪凯歌》也生动地描绘了那场大洪水的凶猛:“解放桥平槽儿,金汤桥遭淹泡...六三年,八月十四这一晚,天气恶化变了脸,狂风暴雨绞成团...”。这些描述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 那场洪灾的毁灭性影响


洪水过后,满目疮痍

(图:壹图网)▼


综合看来,海河流域的洪水是 自然与人为因素交织 的产物。而1963年的特大洪灾,更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极端结果。这场灾难不仅给天津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更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在与自然的斗争中, 人类往往是处于劣势的一方




从1963年的教训到现代防洪策略

在1963年的大洪水之后,响应毛主席的“ 一定要根治海河 ”的号召,天津制定了一套全面的防洪治理方案,遵循“ 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 ”的原则,旨在 从源头到出海口全方位地控制洪水


首先, “上蓄”策略 着眼于上游地区。在这一阶段,天津新建扩建了一批 大中型水库 ,确保它们能够有效地 拦蓄洪水 。同时,通过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减少了上游的径流量 ,从而降低了洪水形成的风险。


许多人都认为天津防洪设施的大规模修建在1963以后

实际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

大部分工程在1963年以前就开建了

例如今天津境内的于桥水库,开建于1959年


接下来的 “中疏”策略 主要集中在中游河道。天津投入大量资源 疏通和加固河道 ,先后开挖疏浚骨干河道50余条,确保洪水能够顺畅地流过,不会因河道堵塞而引发泛滥。此外,通过对河道的整治,提高了其流速和流量,使中游地区能够 更快地泄洪


曾经“桀骜不驯”的海河干流

被牢牢束缚在人工堤岸之间▼


至于 “下排” ,这一策略的核心是确保洪水能够迅速、有效地排入海中。天津市在下游地区 开展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 ,如 扩建独留减河 ,新建子牙新河和永定新河,它们都被设计为在洪水期间能够 迅速排放大量水流 , 以分担海河干流的泄洪压力。


独流减河下游河段宽达700米

为汛期行洪做足了准备


除了上述三大策略,天津还特别重视 “适当地滞”的原则 。这主要涉及到 蓄滞洪区的建设和管理 。我国一共设置了98处国家级蓄滞洪区,其中海河流域便有28处。在洪水威胁之时,这些地区能够临时存储大量洪水,从而 有效地分散和削减洪峰 ,减轻下游地区的压力。


海河流域蓄滞洪区示意图▼


在这一系列的防洪措施中, 减河和新河的作用 尤为关键。例如,马厂减河不仅 分泄 了南运河的洪水,还为当地农田提供了 灌溉 水源。而 永定新河 的成功建设,使得洪水能够 迅速流入渤海 ,大大降低了天津市区的洪水风险。


永定新河绕经天津主城区北侧入海

为天津增添了一条防洪“护城河”▼


除了硬性的工程措施,天津还注重 非工程措施的实施 。例如,在1963年的大洪水中,天津市政府迅速展开了 全面的救灾和恢复工作 ,不仅进行了灾民的救援、转移和安置,还及时跟进了医疗卫生和灾后生产等工作,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协调各项工作,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天津市成立了 海河流域管理机构(海委)


承担海河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重任

(图: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


总的来说,天津在1963年大洪水后的防洪策略,不仅体现了 前瞻性的治水思路 ,更展现了 对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对社会稳定的坚定承诺



韧性城市:天津新的挑战与机遇


2023年,华北的洪水再次 对天津的防洪体系提出了挑战 。由于7月28日以来的强降雨,海河流域的多条河流水位 超出警戒线 ,尤其是大清河和子牙河,更是经历了 罕见的大洪水


尽管这次洪水的规模和影响已经被评估和确认,为后续的应对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持,但 天津的洪水形势依然严峻 永定河泛区 在河北已经启动,洪水进入后,流速明显下降,形势逐渐稳定。但在天津的 武清区 ,河流流量仍在持续上涨,已超过100立方米/秒,这意味着洪水 仍有可能威胁到天津市区


永定河泛区示意图▼


天津市水科院的资深工程师李保国对这次洪水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此次降雨量是自1963年以来的 最大值 ,导致 海河流域的降水总量超过了400亿立方米 。由于降雨区域与天津之间的河段 调蓄能力不足 ,洪水迅速涌入天津。


以永定河为例,其主要降雨区域位于门头沟、房山等地,而其下游的首个蓄滞洪区就是跨越河北和天津的永定河泛区,这使得 洪水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阻滞 ,直线冲向永定河泛区。


京津冀降水实况图▼


在这次洪水中,天津面临了 多重矛盾和挑战 。这些矛盾不仅仅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叠加,更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 城市发展 环境保护 的冲突。


例如,蓄滞洪区内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导致了蓄滞洪区 分蓄洪水 与保障区内居民 生命财产安全、发展经济 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


此次蓄滞洪区的分蓄洪威力巨大,多个蓄滞洪区近二三十年来首次启用, 区内居民的财产损失和当地的基建损坏都不可忽视 。蓄滞洪区启用后,各地应当 如何善后


蓄滞洪区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横屏 图:图虫)▼


《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已经颁布实施20余年,但其间正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当地常住人口、从事的生产活动方式、土地利用方式 都发生了较快变化 ,如果不根据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及新的需求及时修订,则会引发更多 矛盾性的问题


这样的事件,很容易被归类为“黑天鹅”事件,即那些低概率但高影响的不可预测事件。然而,对于长期关注气候变化和城市发展的专家来说,这样的洪水更像是一个“灰犀牛”事件,即那些 高概率、高影响,但常常被忽视的风险


韧性城市的理念正是为了应对这样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韧性不仅仅是抵御和恢复, 更重要的是学习、适应和进化


为汛期的河流保留充足的洪泛区

控制城市建成区和人类活动的干预

人与自然才能做到和谐相处
(图:壹图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