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电子期刊《原富》2018年第9期总第41期
作者:
王丽娟(《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那么,应该如何理解会议对当前经济的判断?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哪里?《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丽娟就此对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进行了专访。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下半年,要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会议对当前经济的判断?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哪里?下一步又该如何落实会议提出的“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苏剑对此进行了逐一解析。
国际国内双重变化
中国经济时报:会议对当前的形势作出“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判断,应该如何理解这个判断?
苏剑:这个判断应该说比较中肯。现在我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确实变化很大,而且接下来可能还会继续变化。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主要是指贸易摩擦,美国、欧洲、日本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接下来很可能会成立一个新贸易组织——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的“三零贸易协议”,这个协议如果达成,WTO在实质上就会作废。我国在WTO框架里进行国际贸易的便利就不再存在。
国内经济环境的“变”有三方面。一是金融方面的风险。P2P这段时间引爆苗头渐涨。因为,P2P只是简单地从事金融服务,跟传统银行相比,本身没有风险管理意识,也没有解决风险的管理机制,导致这方面的风险越来越明显,现在已经开始暴露。
二是房地产风险。尽管经过政府的几轮调整,现在有些城市的房价得到了控制,已经开始下跌。但这种限购引起的房价下跌并不表示房地产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只是影响了大家的预期。从长远来看,房地产风险还须多加注意。
三是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劳动力减少成为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
去杠杆要交给市场
中国经济时报:会议提出几点要求,首先提出的是“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请问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哪里?
苏剑:今年的货币政策应该还是偏松。现在货币的流动性严重短缺,尤其是在金融潜在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对流动性的需求非常大。如果货币政策不放松,可能会引起金融危机。因此,为解决金融稳定的问题,一定会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措施应该是公开市场操作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是,货币宽松又引发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人民币可能增大贬值压力,需要引起注意。
中国经济时报:在金融方面,会议要求“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应如何理解这句话?具体应该怎么做?
苏剑:近年来去杠杆效果很明显,确实有所下降,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果。实际上,有的企业可以通过补充流动资金、变更经营措施或者别的手段来解决杠杆问题。强制性去杠杆,扰乱了企业的正常经营,给企业带来了一些问题。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杠杆率多少是最优最安全?目前还没有定论,如果一个企业现金流很充足,杠杆率高也并不影响企业的经营盈利,那就没有必要硬要去杠杆。如果亏损导致杠杆率过高企业无法存活,就要自己承担这个责任。
会议提出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因此,继续做好去杠杆工作,一定要细化甄别哪些企业需要去杠杆,打破刚兑,将去杠杆交给市场,给企业留一些实施空间。政府只要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就可以。
认真推行“四个全面”
中国经济时报:会议提出要“推进改革开放,继续研究推出一批管用见效的重大改革举措”。就目前的国际贸易形势,我国要如何做到扩大改革开放?
苏剑:中国这么多年经济发展较快得益于WTO和世界货币体系构造的平稳国际贸易环境,这是任何国际贸易必须的基础。现在国际形势变化较大,新的世界贸易体系正在产生,中国的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还得扩大改革开放。
一方面,要做到全面依法治国,市场经济必须有一定的规则体系,这个规则体系要由法治体系来维持。政府是规则体系的主体,这就要求政府本身要守法。另一方面,要做到全面深化改革,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市场体系改革、价格体制改革,其核心是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谨防过多行政手段干预导致“国进民退”。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8年08月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