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发展,艺术品成为继股票和房地产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艺术资产配置也随之成为一个热门概念。
然而,投资实践提出的理论问题却是:艺术品究竟能不能算是实物资产?
一、艺术实物资产的概念
虽然资产是一个使用广泛的概念,但在不同学科和场合却有不尽相同的定义。
总体而言,经济学中的资产概念强调资产的价值性和收益性;
会计学中的资产概念则更强调资产的可计量性和资源特性。
进一步讲,在不同国家之间甚至在同一学科内部,对资产的概念也存在不小的争议。
就资产定义的理论与实践看,目前主要存在三种主流的资产观:
资产的“资源观”、资产的“权利观”和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观”。
以中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国家将资产定义为一种“资源”;
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将资产定义为一种“权利”;
以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家将资产定义为“未来的经济利益”。
就这一点而言,该定义同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商品价值的认识十分接近。
正如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庞巴维克(Bohm-Bawerk,1964年中文版)所说:“一切物品都有用途,但并不是一切物品都有价值。
一种物品要具有价值,必须既具有有用性,也具有稀缺性
——不是绝对稀缺性,而是相对于特种物品需求而含的稀缺性。”
二、首先看艺术品的有用性。
艺术品一不能吃,二不能喝,有什么用?
这是不少人在刚刚接触到艺术品时都会感到困惑之处。
事实上,艺术品最大的用处就是满足人们基本的审美需求。
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人类许多行为的直接动机和主要目的,这是人类的天性。
艺术史学家格罗塞(Grosse,1996年中文版)曾经指出,
“我们所谓审美的或艺术的活动,在它的过程中或直接结果中,有着一种情感因素——艺术中所具的情感大半是愉快的。
所以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目的,并非是要达到他本身以外的目的而使用的一种手段。
从这一点上看,审美活动所表现的恰恰和常被我们当作手段用的那种实际活动相反。”
在人类社会早期,蒙昧人就对具有装饰价值的物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产生了具有普适性的审美准则。
纵观世界各地的原始艺术,
“就是最野蛮的民族也并不是纯任自然地使用他们的装饰品,
而是根据审美态度加过一番工夫使它们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在距今4600年至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存中,
考古学家多次发掘到一类造形美观、胎质细腻、光亮如漆、薄如蛋壳的陶杯,
“其形式的轻巧、精雅、清纯之处,也只有宋代最优良的瓷器可以与之媲美”,堪称“陶器之最”。
这类陶杯薄如蛋壳,稍碰即碎,显然不适合作为日常器皿使用。
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我们的祖先却费尽心力烧制这样“不实用”的陶器,
主要原因只能是由于这类陶器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象征意义,
代表着拥有者的身份、地位或者特权。
这说明,一件物品的有用性,不仅来自其实用功能,而且来自其审美价值以及象征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品显然是“有用”的。
这意味着,
第一,现在已经不仅能够理解艺术品的审美价值,而且能够深刻把握艺术品的经济价值。
第二,保险对艺术品的接受,说明现在艺术品市场的高度发达,以及受此影响的金融公司艺术品这种实物资产的认可。
艺术品的文化高度发达,经济也长期保持繁荣。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民间收藏蔚然成风。
好古者不惜巨资,四处购求古董书画。
富豪步入艺术品
王健林:“当年一万块钱的画,现在一千万是没问题的,很简单,比方说市场中我是吴冠中最大收藏家,我有七十多幅吴冠中的画,吴先生一生这个人画画很少,一生就画了一千来张画,基本在海外,国内很少,而且他的大画,他一共一生就画了四张,我现在有三张。因为当时对他认识比较早,我觉得他是创新,市场上不接受他,认为他的画不中不西,后来慢慢被市场接受,你像他的画,我们收藏价值,前期买花了一起就几千万,现在这70多幅画值多少钱?几十亿,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