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修图系
一个坚持原创的修图公众号。分享资源,教程。为修图师发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修图系

从0开始学修图 | 浅谈胶片色,以及如何调出胶片色。

修图系  · 公众号  ·  · 2018-03-05 19:5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修图系

关注我,你会发现修图很简单!









懒修回来啦,又回来写从零开始学修图啦。


不知道大家都看了《敦刻尔克》了没有?




去年夏天的时候,小修升级成了爸爸,由于没有让老人帮忙照顾小孩,所以就牺牲了个人的娱乐时间 (已经一年半没去过电影院了) ,以至于没能在电影院里看这部片子,在春节期间,网上终于有了4K的资源,小修终于能过瘾了!


今天小修不和大家探讨剧情,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这部片子,是用70mm胶片拍出来的?




看完这部片子之后,对剧情、战争、“回家”的感受,都 不如整个影片色彩对小修的冲击力强。



本纠结写什么的小修,下定决定, 今年第一篇从零开始,要和大家聊聊胶片以及胶片色。



Steven Sasson


1975年,自从Steven Sasson(数码相机之父)在实验室弄出来第一台数码相机之后,胶片就缓慢的退出历史舞台了,到2000年左右,市场几乎被数码相机全面占据。


但是,这几年,胶片又回来了,而且还大热了起来。


做为摄影师,好像不玩胶片就没有情怀,做为修图师不会调胶片色,简直不能算合格的修图师。



那,到底什么是胶片色?



说起胶片色,可能有些人会想到 浜田英明和川岛小鸟。



(浜田英明作品)


(川岛小鸟作品)


话说,奥山由之的片也很好看啊,哈哈哈哈。


(奥山由之作品)



但是, 胶片色并不只是上面这种色彩。


下面这两个也叫胶片色:



说到这里,小修有句废话不得不说: 所有用胶片拍出来的图,呈现的色彩都特么叫胶片色。


根据胶卷和冲扫的不同,胶片的颜色也是各种各样。


我们现在所说的胶片色,通常是指日系的那种小清新的颜色,这种颜色 以用柯达Potra系列为代表,柯达Potra系列胶卷对肤色还原高,色彩扎实,饱和度较低,颗粒细腻。



像浜田英明 ,川岛小鸟,overwater等,都有使用这个系列的胶卷。


除了柯达除了Potra系列外, 柯达Ektar 100也深受广大摄影师的喜好 ,对红色,粉色和紫色的表现很出彩,很容易跳出画面,吸引眼球,而对蓝色,棕色和绿色的表现给人感觉很舒服,不愠不火。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 柯达 200,柯达(金)200,Fuji系列,爱克发 等等,尤其Fuji系列也深受广大小清新摄影师和文青妹纸的喜欢,绿绿的,很清新。


另外 ,由于冲扫的不同,颜色也不同:



上面的图来自淘宝上一家叫“画英雄”的店铺,小修以前拍胶卷的时候是在他们家冲扫的。 (不是广告,若老板你也刚好关注了我们,欢迎打钱,哈哈)


所以,这么多不同的颜色都叫“胶片色”,那怎么才能调出胶片色呢?这里我们就要 从胶片成像的原理去剖析了。


每种胶片都包括两个部分组成: 一个单层或者多层的感光乳剂层,一个感光乳剂层的支持层——片基。


乳剂是由对光敏感的微细颗粒悬浮在明胶介质中而成。胶片上的明胶与某些食品所用明胶类似。


在明胶中悬浮着的光敏物质是卤化银颗粒。这种颗粒如此微细,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在1平方英寸通常的感光胶片乳剂中,卤化银晶体的含量约达400亿个之多。



彩色胶片有三层感光乳剂层,在这些乳剂层里还分别含有不同的能够生成染料的有机化合物,叫做彩色偶合剂(成色剂)。


它们本身是无色的,但在彩色显影时能与彩色显影剂的氧化物耦合成为有色的染料。


对于负性胶片,上层盲色乳剂里所含的偶合剂在彩色显影时形成黄色,中层形成品红色,下层形成青色,这就是我们得到的经过冲洗的彩色胶片。


通过扩印或放大再把影像投射到照相纸上或者是反转片的反转冲洗,胶片上层的黄色转变为它的补色蓝色,中间一层转为绿色,下层则转为红色,我们就得到了与自然状态一样的彩色照片或者透明的反转片。这就是彩色胶片记录影像的基本过程。



摄影:Lukasz Wierzbowski




01

胶片风格


从原理和大量对胶片作品的解读, 小修对胶片风格有两个总结: 1、灰;2、厚重


摄影:christina paik


摄影:christina paik


1、灰


我们知道,一张“灰”的图片不太受人待见,但是灰的图片相较于对比高的图片,其拥有的 细节更多 ,这也是经常在各种3D Lut教程中,要先将图片变灰的原因。


由于胶片成像原理,胶片呈现出来的质感丰富,层次细腻,所以我们要尽量模仿出这种质感。


但是胶片最终出来的效果并不灰,我们要让图片灰的目的,是为了让图片有更多的层次,而最终的目的是 在灰中找对比 。利用色彩的改变,来加强图片的对比。


摄影:christina paik


2、厚重。


大部分胶片色彩都给人一种很厚重的感觉,厚重主要体现在暗部细节丰富,看似暗死,其实暗部有丰富的色彩。


比如下面这个白衣女生,看似画面中有大片的黑,但是其实各处都有颜色。


摄影:christina paik


所以,我们在调色(模仿胶片色)的时候,就要让图片的暗部变灰,再在灰里找对比。


下面,小修举个随手案例,原图来自网络。


先上对比图:



这个图的调色部分,全部在LR中完成。


首先还是确定思路,第一步我们 先用曲线把图片的暗部消灭掉



基本上, 大部分正常曝光的图,都可以按照这个上面这个曲线的锚点和值来处理。


然后就是一些常规处理了,仅仅只在基础面板调整了下面这些。



按照 高光不过曝,暗部不黑死的原则 ,我们把高光和白色色阶都降下来,提一些阴影,降一些黑色色阶,目的是为了让阴影更多的往中间调靠拢,让最暗的地方和阴影分开一些, 增加画面中最黑的部分到中间调这段的色阶 ,但是千万要保留画面的灰度。


这一部分不懂的童鞋可以爬墙翻看之前的从零开始系列文章哦。


下面就是 仿胶片色的核心——三条S曲线



我们知道,在RGB曲线中拉S,会增加图片的对比度,如果分别在RGB三通道中拉S曲线,也能增加图片的对比度。


同样是为了增加图片的对比度,之所以选择曲线三通道,而不是用对比度工具或者直接在RGB通道里拉S曲线,就是因为, 在曲线三通道里分别拉S曲线,不仅可以增加图片的对比度,还可以让画面在阴影和高光发生丰富的色彩变化,增加画面的色彩层次。


这部分不懂的童鞋,依然可以翻墙阅读之前关于曲线部分的文章哟。


到这里以后,基础的基调已经有了,剩下的就是一些细微的雕琢,就不赘述了,上一下数据。


(HSL数据)


(分离色调数据)


一般情况下,调类似的图, 不建议在高光中加颜色 。阴影加一些颜色,可以让画面更加的厚重,色彩更多一些。


(相机校准数据)


由于前面的调整,导致饱和度有点低了,所以我又在蓝原色里加了一些饱和度。然后就是加一点颗粒(仿胶片),适当锐化一下。


最终结果:



可能是小修的个人口味比较重,不太小清新,如果想让画面更轻盈透气一些( 怎么像是在描述女性用品??? ),可以 在基础面板里把黑色色阶提起来。



在上面的基础上,调整基础面板数据,得到下面效果:



类似的还有:



以上案例均为LR直出,别再纠结没磨皮没液化之类的了,因为小修是“懒修”啊。


所以, 以后再有人告诉你,所谓“胶片色”就是高光加蓝暗部加青/红/绿什么什么的,请一巴掌甩他脸上


法无定法,胶片由于其特性,很难用数码图片去模仿到一模一样,只要颜色舒服好看,又何必纠结是不是胶片色呢!



02

胶片色电影推荐


另外,再推荐几部经典的胶片电影给喜欢调胶片色的同学。


《香水》



首推!之所以首推,是因为结局那一幕太震撼,哈哈哈啊哈。



《天使爱美丽》




《老无所依》




《人类之子》




《拯救大兵瑞恩》




《搏击俱乐部》



另外还有,《蝙蝠侠,黑暗骑士》《上帝之城》《毁灭之路》《美国丽人》《八恶人》《轮回(纪录片)》《憨豆先生的假期》等等,很值得收藏!!


如果你有什么好的片子推荐,也可以在留言区贴出来,并附上简要介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