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史以为善谈,而士君子却以之为谄对?
《世说新语·言语》
晋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王者世数,系此多少。帝既不说,群臣失色,莫能有言者。侍中裴楷进曰:“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帝说,群臣叹服。
晋武帝即司马炎,夺魏国政权而称帝。
他登上帝位,以帝王之尊登上阼阶来主持祭祀,占卜帝位传承多少世代的数目。
“天得一”三句:引自《老子)三十九章。
《老子》所谓一,是指它所说的道,以为天地侯王都是来源于道,有了道,才能存在。
【译文】
晋武帝刚登位的时候,用蓍草占卜,得到一。要推断帝位能传多少代,就在于这个数目的多少。因为只得到一,武帝很不高兴,群臣也吓得脸色发白,没人敢出声。这时,侍中裴楷进言道:“臣听说,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侯王得到一就能做天下的中心。”武帝一听,高兴了,群臣都赞叹而且佩服裴楷。
探策,指求签。
三国 魏 曹植 《驱车篇》:“探策或长短,唯德享利贞。”
01 司马炎为什么不高兴?
因为蓍草占卜得到“一”字,将意味着帝位能传一代,所以武帝很不高兴。
群臣也吓得脸色发白,没人敢说话。
裴楷却依照王弼的《老子注》从容解释说, “臣听说,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侯王得到一就能做天下的中心。”
武帝听后当即转怒为喜,群臣也都赞叹且佩服裴楷。
“天得一”三句,引白《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有的本子“正”作“贞”,二字意义可通。
大意是说:
过去曾经达到浑融一体的:
天因为浑融一体而清明,
地因为浑融一体而宁定,
虚空因为浑融一体而充盈,
万物因为浑融一体而生长,
侯王因为与百姓浑融一体而保持了统治地位。
02 “一”字何解?“探策得一”到底指什么?
《老子》这里的所谓“一”,是指它所说的道,以为天地侯王都是来源于道,有了道,才能存在。
所以,他指出理想的行为方式应该使一切名状混成为一,使得一切孜孜以求的德能表观都成为自然而然,从而达成无为而自然的合道境地。
裴楷把“探策得一”的“一”解释为老子的“混成为一”的“一”,让帝王摆脱了“不说”而重新高兴起来,让群臣脱离了“失色”而能够化险为夷,那么,我们姑且把他的解释作为“探策得一”的正解吧。
03 群臣因何佩服裴楷?
和那些始而大惊失色继而叹服不已的群臣一样,我们也非常佩服裴楷!
裴楷,字叔则,生于公元237年,即曹魏明帝景初元年,卒于公元291年,西晋惠帝元康元年,享年57岁。
他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西晋时期重要的朝臣,也是称著当时的名士。
在跟随晋武帝司马炎期间,裴楷能拾遗补阙,以朝廷大局为重,抑制权臣,悉心于西晋王朝的治化。
在学术上,裴楷信奉《老子》、《周易》,属于“正始之音”的清谈名士流派。
《世说新语》记述了有关他豁达善辩的一些故事。
例如上面这一段,晋武帝在登基后,曾卜卦预测西晋的命运,得了个“一’字,晋武帝很不高兴,以为只有一世,大臣们也个个相顾失色。
裴揩却依照《老子》解释,使得大家顿时转忧为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老子思想的阐发。
群臣因何佩服裴楷?事实上,大家不光是转忧为喜,也可以说是转危为安了。
帝王不悦,必定会使“群臣失色”,如果再迁怒于臣下,危险立刻就出现了。
好在裴楷机敏应辩,他能以自己的才学让帝王高兴了起来,这就是本事。
从这个角度说,当然不光佩服裴楷,群臣们还应该非常感谢他,不然为什么要“叹”呢?
长叹一声,松一口气,揩去额头的冷汗--帝王高兴了,我们也要高兴起来。
04 裴楷的话能当真么?
抽签卜卦该如何解释呢?
实际上,如这类官方做的“探策”“占卜”活动大多数情况下,皇帝亲自占卜的不多,多是民间一些雅士名流,学者文人,才子隐士,通过术数,结合敏锐的洞察力,对时局走势,达官贵人的命运,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经史子集里面有诸多记载,阅来令人兴趣盎然,再略取几例,以飨读者。
令言谶解琵琶曲:
隋朝大业年间,有一位精通音律的乐人,名叫王令言。
其子为隋炀帝的侍从,帝时计划巡游视察江都,其子亦被安排为随从人员。
出发之前,其子在家中的窗户下弹奏一支名为《安公子曲》,王令言当时正在卧房睡觉,听到声曲,骤然跃起,大喊“停,停,停”,赶快变换曲调。
问其子此曲何时开始流传的,子回答有一段时间。
王令言听后痛哭流涕,对其子说:此行你不要跟着一起去了,有去必无回。
子问其缘故,他说:“宫商角徵羽,此曲宫声往而不返,宫者,君也,君主此去将一去不复返。”
后果然,隋炀帝在江都遇害。
曹翰擒蟹知班师:
北宋大将曹翰受朝廷命令征伐幽州,四面围城,久而不决,有一天士卒在挖壕沟的时候,抓到一只大螃蟹,就献给了曹翰,他看后对手下将领说:“螃蟹,水中之物,今居住在陆地上,是居失其所,而且蟹多脚,敌方的援军很快就要到来了,有很多路兵马,且蟹谐音解,就是解围,解开的意思,我们会班师回朝,看征兆无法攻下城池,对方不日将解除危险。”已尔果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