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朝阳多名患者家属曝料遭到医院“强迫”无偿献血。
一位家属反映:前段时间带家人去辽宁朝阳某医院看病,因为病人需要住院手术治疗,办完住院后医院要
求患者家属需要先去血站无偿献血,凭一个礼拜之内的无偿献血证才能安排患者手术。
而且要求血量最低800cc,如果家属献不了血找亲戚朋友代替也行,总之就是家属必须拿来一个礼拜之内的无偿献血证后才能安排手术。
图源:视频截图
无奈之下,这位家属只能照办,最终医院在见到献血证后才给病人安排了手术。
对此,家属自是不悦,并表示质疑:
1. 病人用血已经付费,医院为何还要求家属去献血,而且还是无偿献血?
2. 我们无偿献的血,为何就从血站转到医院,患者就得花钱买?
3. 医院不是该治病救人的吗,怎么感觉现在是在和病人做“生意”,而且是被强迫的不公平的“生意”?
“医院'强迫'家属献血才能给患者安排手术”,这样的字眼看起来确实容易让人气愤,甚至有人恨不得指着医院的鼻子大骂“黑心”。但是仔细斟此事背后的动机,可以发现医院不过是“背锅”的,这事也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
质疑声后,是血库“告急”
其实上述事例并非孤例。
在许多平台我们都可以看到“手术前医生要求家属无偿献血”这样的新闻。
图源:网页截图
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按照常理,患者需要输血,医院向血站申请即可,为何还需要家属进行献血后患者才能用血呢?
其实如此操作的背后只有一个原因:血荒。
比如去年12月份,
#全国多地血库告急#
登上热搜。
2022年12月9日,山东省血液中心发起献血呼吁,A型血和O型血库存量已经达到红色预警状态,随时可能出现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紧急情况;
2022年12月20日,江苏省血液中心发布消息,本月献血人次和献血量与2021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57%和54%,现阶段A型只能满足3天的临床需求量,B型、O型、AB型,不足5日临床需求量;
2022年12月30日,首都献血官方微信发布《致全市人民无偿献血
倡议书》,受疫情影响,北京市街头采血量大幅度下降,每天采集的血量远不能满足危重症患者需要。
……
“血荒”并非某时“独有”,也并非某地“特色”,而是已成“常态”。而血荒之下,临床用血屡亮红灯,血库缺血频频告急,血站急、病人急、医院更急!
那该怎么办呢?
很多年前就有这样一条路——
互助献血
。
互助献血可追溯到1998年。修订后施行的献血法将互助献血认可为无偿献血的一种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15条规定:为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需要,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
在什么情况下进行互助献血?
在血源足够充足的情况下,无论何种病人都会一视同仁,但如果遇到血库告急,血液储存量低于警戒线的情况下,只能优先保障危急病人的紧急用血,而暂不考虑可以择期手术的病人用血。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取互助献血来解决手术中及手术后的用血需求。
在实际操作中呢,每逢“血荒”季,
血液中心就会对医院的互助献血量进行考核。
医生就会在考核的压力下,以安排手术等事项动员患者家属献血。在此实施过程中,可能因为沟通不畅、可能因为患方不满,便就出现了上述“医院'强迫'家属献血才能给患者安排手术”这样的新闻。
其实从该行为本身来看,虽然是特定条件下的应急之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确实带有“强制”色彩。因此,互助献血一方面并不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
(许多患者认为这是医院在和他们“做生意”,医院从中“捞好处”)
,另一方面也催生了互助献血背后的“卖血江湖”。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新闻发言人曾表示,互助献血形式一度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催生了血头卖血等产业链,为安全用血带来了风险。
鉴于此种以及其它种种原因,
国家卫健委2018年在全国范围内,除了少数边远地区以外,全面叫停了互助献血。
不过,当前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加之医保等政策不断完善,医院病人量不断增加,手术患者量也随之增多,与此同时,血液中心无偿献血量赶不上激增的用血量,由此,“血荒”形势几乎成为常态。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在“血荒”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的情况下,互助献血实则“名亡实存”。
因此,质疑声外,大家不应该把矛头指向医院,而应该来关注、来思考、来解决“血荒”难题。
这一次,真的不能怪医生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但凡出现什么问题,只要医院与其沾点边,那肯定就是医院的问题,是医生在搞鬼,是他们昧着良心在赚钱。
但实际是这样吗?
并非如此。许多时候,都是世人的刻板印象在作祟,他们不惜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医生的所作所为,他们总觉得,事情不对劲,就是医生在“作妖”。
回归到这件事上,医院“让家属献血后才能给患者安排手术”,医生在中间何尝不是个完成指令指标的“工具人”。试想,
如果临床用血足够的话,医生又何必多此一举、自找麻烦?
这里有必要科普一下临床用血的正常流程:医生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输血,如果需要的话提交申请,由医院输血科将申请转送血站,再由血站发血,输血科取回,最后给患者输血。
可以看出,患者所要输注的血并不是医院的,而是经过血站统一发放的。因此,当血液中心对医院有一定的指标考核,医生实则也是别无他法,受制于人罢了。
当然,写到这里也有必要提一下:
为何献血无偿,而用血则要花钱?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无偿献血也是国家的一项公益事业。而患者输血要花钱,是因为在整个采集、储存、分离、检验、包装、运输等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去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
不过,还是会有人反驳,就算是互助献血,也不该带有强迫性质。比如用这种“要挟”性质——看到献血证才能安排手术的做法确实不妥当。难道家属不献血,医生就不给患者做手术吗?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病情被耽误甚至是危及生命吗?
其实我倒觉得这是一个需要相互理解的事情。
医生该理解家属的不易,家属也该理解医生的难处。
首先,上文已经说了,择期手术的患者才会有互助献血这一说,也就是说这个患者本身不是危重的。再者。如果短时间内患者病情发展迅猛,急需手术和输血,血站和医院是不会因为家属没有献血而不给患者发血、输血。
最后,家属也应该理解此番操作背后的难处:如果大家都只管用,不管献,而无偿献血的途径根本就供不应求,请问,你的家人输完血后,其它的家人要输的血从何而来?
所以,
这应该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相互理解问题,而不应该发展成双方怨怼的敌对问题。
不过,写到这里,突有一问:如果家属按照要求进行互助献血了,而患者最后又不需要输血,那会不会引发更大的纠纷?
因而,互助献血的实际操作该有更多的规范引导,实在不该让我们的医生夹在中间,无故受气、无端背锅、无辜遭受抹黑。